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明复 著
图书标签:
  • 中苏关系
  • 外交史
  • 冷战
  • 翻译工作
  • 回忆录
  • 历史
  • 政治
  • 苏联
  • 中国
  • 中央办公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亚运村图书大厦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9868
商品编码:10125096478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作者:阎明复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68.00 页数:440 印次: 1
ISBN号:978730021986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中苏关系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办公厅成立的翻译组负责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作者作为翻译组组长,亲历了中苏关系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中苏两党、两国由友好到破裂的全过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有关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的珍贵史料。全书资料翔实、细节生动、情感饱满,兼具史料性、思想性、可读性,是研究中苏关系、国际共运史、党史国史等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作者简介

阎明复(193l一),辽宁海城人,1931年11月出生于北平。战乱年月从小随父母不断迁徙。抗战时期,在重庆巴蜀小学、南开中学读书。1947年,到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67年被关进秦城监狱。
1975年恢复工作后,历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毛泽东著作编译室定稿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部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长。1997年至今,历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会长、荣誉会长。

目录

1.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十年
2.在全总工作期间我见证的中苏关系
3.1952年随刘少奇参加苏共十九大
4.随李富春赴苏商谈“二五”计划
5.彭真率团访问苏东六国
6.1957年形势与伏罗希洛夫访华
7.随毛泽东赴苏参加莫斯科会议和十月革命庆典
8.二十世纪国际共运史的一桩公案
9.1958年随陈云参加经互会会议
10.1958年炮击金门与葛罗米柯秘密访华
11.忆1958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四次会谈
12.随周恩来出席苏共二十一大追记
13.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反应
14.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前前后后
15.随康生参加华约首脑会议
16.1960年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亲历记
17.随彭真参加布加勒斯特会议
18.1960年莫斯科会议补记
19.跟随周恩来参加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20.跟随周恩来参加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21.20世纪中叶国际共运公开论战的序幕
——随团参加东欧四国党代表大会
22.中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之争
23.1963年7月中苏两党会谈补记
24.1964年罗共调停中苏关系始末
25.忆周总理1964年访苏
26.60年代中苏两党关系是如何中断的
27.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评论
28.邓小平与反对苏共“老子党”作风的斗争
29.中办翻译组成员眼中的杨尚昆
30.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
31.苏联官方对中苏关系恶化的看法
32.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研讨


《铁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视角》 内容简介: 《铁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视角》是一部深刻而详尽的回忆录,作者以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叶欧洲大陆上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本书并非历史教科书,而是以一位身处事件漩涡中心的年轻外交官的视角,捕捉那个时代弥漫的时代气息、权力博弈的微妙之处,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故事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冷战的阴影笼罩全球。主人公,一位初出茅庐、满怀理想的外交新人,被派往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战略意义重大的欧洲国家。他的任务,是在那个被意识形态铁幕隔绝的区域,代表自己的国家展开外交工作。这个国家,与东方阵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在西方世界强大的影响力下摇摇欲坠。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初抵异国的陌生感,以及面对迥异文化和社会体系时的文化冲击。从初次踏足这片土地时,空气中弥漫的谨慎和神秘感,到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从他们脸上难以掩饰的对未来的迷茫,到街头巷尾隐藏的政治风潮,都成为了他观察的起点。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对那个时代外交活动的细致还原。作者并非直接描写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通过他在一次次会议、晚宴、非正式会晤中的所见所闻,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暗流涌动的世界。他参与了与当地政府官员的沟通,见证了双方在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甚至技术引进等议题上的反复磋商。这些磋商并非一帆风顺,每一项协议的达成,都可能意味着背后无数次的唇枪舌剑,以及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与平衡。作者详细记录了这些谈判的细节,包括翻译工作如何成为沟通的桥梁,又如何可能成为误解的根源;如何通过微妙的言辞和肢体语言来解读对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在政治高压下,信息的传递和获取都充满了艰辛与风险。 除了官方层面的交往,本书同样关注了外交官在民间的生活与观察。作者描绘了他在当地结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他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却又受制于信息封锁;有在体制内外努力生存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轨迹与政治风向息息相关;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外交官,他们或明或暗地进行着情报搜集和政治渗透。作者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展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百态,以及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坚韧。他观察到,即使在最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人性的温暖和对自由的渴望依然能够穿透冰冷的铁幕。 本书并非一味地描绘政治斗争的残酷,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作者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也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起伏。他记录了思乡之情,也描绘了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友谊的温暖。他深入探讨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这种差异中寻求理解和共鸣。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外交官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困惑、压力,以及在每一次成功的外交突破中获得的成就感。这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让本书充满了人性光辉,也使得冷冰冰的政治事件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对语言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为一名外交官,他深知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塑造认知、甚至影响国策的关键。他以其在翻译工作中的切身体验,揭示了语言的微妙之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词语含义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强调了准确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时,一个翻译的失误,可能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他通过书中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语言如何成为外交的利刃,又如何可能成为沟通的鸿沟。 《铁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视角》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作者并非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回忆和联想,将不同时期的经历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方式使得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仿佛读者正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回忆的长廊中,时而沉浸在激烈的政治交锋,时而品味着异域的风土人情。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那些曾经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的独到见解。 本书还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想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作者在与当地知识界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对自由思想的渴求,以及在现实政治压力下的艰难处境。他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压抑的环境中,通过文学、艺术、甚至私下交流来传递不同的声音,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氛围的独特窗口。 总而言之,《铁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视角》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更通过一位外交官的个人视角,展现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在权力博弈中个体命运的沉浮。本书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真挚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真实的时代画卷,带领读者一同回望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却又至关重要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对当下世界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演进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无数个体选择与命运交织的复杂结果,而语言的力量,以及对真相的追求,永远是理解世界、弥合分歧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新中国成立后那段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教科书上的描述,或者新闻报道中的片段,似乎总是隔靴搔痒,无法触及到事件最真实的核心。《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期待。它没有选择从宏观的政治层面去解读,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工作群体——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并且将时间锁定在十年的关键时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展现那段历史。我想知道,作为翻译组的成员,他们是如何理解当时的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讲话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让他们感到困惑或者需要反复斟酌的词句?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年代,翻译人员是如何在保持政治敏感性的同时,又做到客观公正地传达信息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故事和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从那些亲历者的视角,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温度。

评分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略带历史沧桑的字体所吸引。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特别是中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历史书上那些宏大的叙事,常常忽略了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而这本书的名字——“亲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央办公厅翻译组,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感,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却又身处核心的翻译人员。他们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会议、会谈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那些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 diplomatics discourse,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考量?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准确传达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又是如何在这种高强度的、充满政治敏感性的工作中,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开那段历史的另一层面纱,让我看到那些书本上看不到的真实图景,感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奉献。

评分

我曾无数次想象,那些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人员,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保密性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十年”跨度,让我对这段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有了更深切的期待。从最初的蜜月期,到后来的摩擦与分歧,再到关系的变化,这其中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沟通与博弈。而作为翻译组的成员,他们无疑是第一线的亲历者。我好奇的不仅仅是翻译工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消化这些政治性极强的对话的?是否会有因为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差异,而导致信息的偏差?书中是否会触及到他们个人的情感和思考?毕竟,在国家大事面前,个人的情感和立场往往需要被压抑。我对那些发生在翻译室里的“小故事”尤为感兴趣,比如,当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词汇出现时,翻译人员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如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传达出原文的语气和情感的?我相信,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气候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的读物,而《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这本书,听名字就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似乎不像那些通览式的历史著作,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小群体,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这反而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我一直觉得,翻译工作,尤其是政治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政治理念的传递。在处理中苏关系这样重大的国际事务时,翻译人员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两国关系的走向。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展现出翻译工作中的具体案例,比如,在某个关键的外交场合,因为一个词语的翻译,引发了怎样的讨论,或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渴望了解,在那些紧张的谈判桌旁,翻译组的成员们是怎样保持冷静和专业的,他们是否会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过直接的接触?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中苏关系史,并且通过那些具体的、细致的描写,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对“幕后英雄”的故事情有独钟,因为我总觉得,那些在历史大事件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才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的书名《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中央办公厅,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庄重和神秘,而翻译组,更是隐藏在幕后的关键角色。我想象着,在那些举世瞩目的会晤和谈判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为人知,却又不可或缺。他们是如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的?在那些充满政治博弈的场合,他们是如何精确地把握每一个词的含义,确保信息的无误传递?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鲜活的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保持清醒,是否会有因为语言的障碍或者文化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趣事或者困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那段复杂的中苏关系背后,那些具体而生动的人事,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进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