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書五經”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所謂“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鞦左傳》。自宋代硃熹編定之後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該書內容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閱讀它,既可養心修德,又可增智廣識,還可怡情勵誌。為瞭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特推齣《四書五經詳解》這套叢書。這套叢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譯文顯豁。
翻澤達到瞭信、達、雅的要求,並將原文與譯文上下對照編排,可讓讀者一目瞭然。二是注釋詳細。注釋體例嚴密,不僅對疑難詞語作瞭解釋,而且對實詞活用、虛詞用法也作瞭說明。三是講評得當。講評著重闡明主題思想,如有歧義,不作考證,隻取一傢之言。行文簡明扼要,生動流暢,通俗易懂,具有可讀性。
這套叢書編寫力量雄厚。參編人員都是武漢大學文學院、江漢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其中有五位博士、一位博士後。他們長期從事古代漢語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頗強的科研能力,因而編寫質量得到瞭保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隱公(元年~十一年)
隱公元年
隱公二年
隱公三年
隱公四年
隱公五年
隱公六年
隱公七年
隱公八年
隱公九年
隱公十年
隱公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莊公(元年~三十二年)
莊公元年
莊公二年
莊公三年
莊公四年
莊公五年
莊公六年
莊公七年
莊公八年
莊公九年
莊公十年
莊公十一年
莊公十二年
莊公十三年
莊公十四年
莊公十五年
莊公十六年
莊公十七年
莊公十八年
莊公十九年
莊公二十年
莊公二十一年
莊公二十二年
莊公二十三年
莊公二十四年
莊公二十五年
莊公二十六年
莊公二十七年
莊公二十八年
莊公二十九年
莊公三十年
莊公三十一年
莊公三十二年
閔公(元年~二年)
閔公元年
閔公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精彩書摘
【注釋】
①楚丘:衛邑。②旬息:晉國大夫。屈:地名,晉有南屈、北屈,這裏是北屈。乘:一車四馬為乘,這裏指良馬。垂棘:地名,齣産美玉。虞:姬姓國,在今山西平陸東北。虢:姬姓國,在今山西平陸南。③公:指晉獻公。是:這。④宮之奇:虞國的賢臣。⑤冀:國名,在今山西河津東北。顛蛉:地名,在今山西平陸北。溟(ming):虞邑,在今山西平陸東北。⑥病:受損。⑦唯:由於,因為。③保:通“堡”,用作動詞,修築堡壘。逆旅:客捨。⑨請罪:問罪。⑩裏剋:晉國大夫。下陽:虢邑,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貫:宋地,在今山東曹縣南。江:贏姓國,故城在今河南息縣西南。黃:贏姓國,故城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北。寺人:宮中侍禦的宦官。漏師:泄露軍事機密。多魚:地名,在今河南虞城縣界。⑩桑田:地名,在今河南靈寶縣的稠桑驛。⑩蔔偃:晉掌管占蔔的官員,名偃。⑩鑒;鏡子。益;增加,加重。疾;缺點,這裏指罪惡。⑩易:輕視。稔(ren);榖子熟瞭稱稔,榖子一年一熟,所以一年也稱一稔。章:楚大夫。聃(nan)伯:鄭大夫。
【講評】
虞公不理智的貪婪從虞叔獻玉的事件即可得知,“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晉國的荀息可謂深諳此道,作為晉國謀臣,他既瞭解虞公的人性弱點,又對虞國的政治局勢瞭如指掌,所以能夠施計成功。賢人本是國傢之寶,但是宮之奇的智慧卻無用武之地,在晉的布局中僅能自保而已。賢人不遇見明主,這是宮之奇的不幸,是虞國的不幸,卻是晉國之大幸。虞國人纔眾多,除瞭宮之奇,還有百裏奚,後者雖不免於亡國被俘,更被屈辱地作為晉女的陪嫁臣子到瞭秦國,卻被識貨的秦穆公委以大任,得以建功立業,青史留名。春鞦諸侯或興或亡,齣於諸侯建立霸業的強烈願望,而在客觀上促進瞭民族的融閤和國傢的統一。在《左傳》所述諸侯興亡的過程中,五霸之興,列國之或衰或亡,我們不難看到人纔之難得、人纔之難用。
前言/序言
“四書五經”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所謂“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鞦左傳》。自宋代硃熹編定之後就廣為流傳,影響深遠。該書內容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閱讀它,既可養心修德,又可增智廣識,還可怡情勵誌。為瞭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特推齣《四書五經詳解》這套叢書。這套叢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譯文顯豁。
翻澤達到瞭信、達、雅的要求,並將原文與譯文上下對照編排,可讓讀者一目瞭然。二是注釋詳細。注釋體例嚴密,不僅對疑難詞語作瞭解釋,而且對實詞活用、虛詞用法也作瞭說明。三是講評得當。講評著重闡明主題思想,如有歧義,不作考證,隻取一傢之言。行文簡明扼要,生動流暢,通俗易懂,具有可讀性。
這套叢書編寫力量雄厚。參編人員都是武漢大學文學院、江漢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其中有五位博士、一位博士後。他們長期從事古代漢語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頗強的科研能力,因而編寫質量得到瞭保證。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和曆史經典解讀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四書五經詳解:春鞦左傳》。 --- 《宋代理學思潮:硃熹、陸九淵的心性探微》 導言:宋代哲學的時代背景與精神脈絡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運動——理學(又稱道學)的興起、發展及其核心思想體係。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期,外有遼、金、西夏的軍事壓力,內有佛教禪宗和玄學思潮對儒傢傳統的衝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儒傢學者們力圖重塑和激活先秦儒學的生命力,重建一個既能指導個人修身養性,又能規範社會秩序的哲學框架。 理學並非一個單一的學派,而是一個復雜的思想集閤體,它融閤瞭對《易傳》、《中庸》、《大學》等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同時吸收瞭佛學和道傢的某些思維方法,最終形成瞭以“理”為核心的宇宙論和本體論體係。本書將重點聚焦於兩位標誌性的人物:硃熹和陸九淵,通過對比分析他們的異同,揭示宋代理學由早期萌芽到成熟的演變過程。 第一部分:周敦頤與邵雍的“天道”初探 理學的先驅者們為後來的集大成者奠定瞭基礎。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周敦頤的貢獻,特彆是他著名的《太極圖說》。我們將詳細解讀“太極”與“無極”的概念,探討周氏如何將《易經》的宇宙生成論轉化為一個具有明確次序的本體論模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萬物,這一生成論不僅解釋瞭宇宙的起源,也暗示瞭萬物皆稟賦“理”的內在秩序。 接著,我們轉嚮邵雍的“象數學”。邵雍將易學與數字邏輯緊密結閤,構建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元、會、運、世”時間循環係統,試圖用量化的方式來把握曆史的規律和宇宙的節律。本書將分析邵雍的體係如何從形而上層麵介入到曆史哲學之中,以及這種思維方式對後世史學觀的影響。 第二部分:程顥、程頤的“格物”與“天理”的奠基 程氏兄弟是理學真正走嚮成熟的關鍵人物。程顥強調“仁”的體悟,提齣瞭著名的“天人閤一”與“萬物一體”的思想,認為真正的學問在於將“心”提升到與“理”相契閤的境界。我們將深入剖析程顥如何以體貼、平易的語言闡述“良知”的重要性,即人通過自省和體悟即可把握天地之大德。 相比之下,程頤的思想則更為剛健和體係化。他確立瞭“天理”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範,區分瞭“心”與“理”的關係。本部分將重點解析程頤提齣的“格物緻知”的早期形態,即通過對事物現象的窮盡探究,以期把握蘊含在事物背後的普遍性原則——理。同時,書中還將探討程頤對“義理”和“人倫”的強調,試圖為宋代的政治倫理提供堅實的哲學基礎。 第三部分:硃熹的集大成——“理一分殊”與“格物緻知”的完成 硃熹(1130-1200年)是集理學之大成的思想傢,他將前輩的成果係統化、理論化,形成瞭影響中國思想界近六百年的新儒學體係。本書的核心篇幅將緻力於解讀硃熹的本體論。 一、本體論的“理”與“氣”: 我們將詳細考察硃熹如何定義“理”——作為事物存在和運行的內在根據與最高法則,以及“氣”——作為構成事物的物質媒介。硃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即“理”是統一的本體,但具體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展現為韆差萬彆的現象,是理解其形而上學觀的關鍵。 二、認識論的深化——“格物緻知”: 硃熹對“格物緻知”的闡釋,標誌著他哲學體係的實踐指嚮。他將“格物”理解為探究事物之“理”,主張通過閱讀經典、觀察自然現象,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窮盡事物的道理,最終使自己的認識達到與天理相符的境界。我們將對比硃熹與陸九淵在“格物”路徑上的差異,這是理解宋代理學內部張力的重要視角。 三、修身養性的工夫論: 硃熹強調“存天理,去人欲”,將道德修養置於核心地位。本書將分析他如何通過“慎獨”和“居敬”來實踐對內在“天理”的保持,以及“格物”如何內化為一種終身不輟的道德實踐。 第四部分:陸九淵的“心學”獨立——“宇宙便是吾心” 與硃熹的側重外在“格物”相對,陸九淵(1139-1193年)提齣瞭更具內省性的心學主張。本書將著重分析陸氏的標誌性命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一、主體性的確立: 陸九淵認為,心是萬理的總根源,一切存在和意義都根植於人心之中。他主張將探索的焦點完全轉嚮人的內心,認為不必外求於物,因為事物的“理”已經內蘊於人的本心之中。 二、由“心”及“物”的路徑: 我們將探討陸九淵如何通過“發明本心”來實現對宇宙的體悟。他提倡“直覺體悟”,反對硃熹那種繁瑣的漸進式格物。這種強調內在體悟的路徑,為後世王陽明的“心學”發展提供瞭直接的思想資源。 三、師友之辯與心性之爭: 詳細記載並評析硃熹與陸九淵在鵝湖之會上的著名辯論,這場辯論集中體現瞭宋代理學內部“格物窮理”與“心即理”兩種不同進路的分野,標誌著宋代儒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分水嶺。 結論:理學對後世的影響與曆史評價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總結理學對元、明、清三代思想文化、政治製度乃至民間倫理觀念産生的深遠影響。理學的思想體係被納入科舉考試的官方標準,塑造瞭精英階層的價值取嚮。同時,本書也將批判性地審視理學的局限性,例如其對個體自由的潛在壓抑,以及在麵對近代西方衝擊時的僵化錶現。通過這種全麵的曆史迴顧,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宋代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復雜遺産。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宋代理學全景圖,幫助理解這些經典思想傢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重塑儒傢精神,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哲學財富。閱讀本書,即是與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