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英语名言引喻典故》的组织结构合理,包括词条、诠释、寓意和用例;词条来源丰富,既有选自《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典故、古今文学作品的成语引喻,也有来自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的名言警句,因此给我们的印象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内容简介
《英语名言引喻典故》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读物,为具备一定英语水下且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编写,疑英语学习者和工作者(包括翻译人员、新闻工作者及涉外人员)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英语名言引喻典故》收集西方常见名言、引喻、典故共2000余条,出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故事、历史典故、俗谚俚语、文人轶事及其名言警句等;用例摘自400多位西方作者的800多个文献,语言地道而富有表现力,均附忠实、雅顺的汉语译文;各词条及用例广泛反映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最新用例来自2008年的英美时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备有方便实用的关键词索绰号检索系统。
作者简介
陈珍广,男,1927年生。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6年毕业于新疆语文学院。1957年调中山大学外语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3-1984年任中山大学外语系副系主任,1988年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1992年退休,曾翻译过多部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名著,编撰过有关外国名言典故的词典,其中1990年与祁庆生合编的《西方名言引喻典故辞典》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广东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曾任中国译协第一届理事、广东译协副理事长,广东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1988年起先后入选《中国翻译家辞典》、 《中国文学大辞典》、美国Marpuis的Whos Who in the World等多部中外人名词典。
祁庆生,女,1937年生。196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2年因病退休。1980年参与筹建高校外语电教协会,至1991年底协会结束时,一直担任该会中南地区副会长、广东分会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体例说明
序
编者的话
正文
关键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插图
前言/序言
学习和研究语言的人,每天都要与词典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词典,我们的语言学习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无法学好语言。词典除了告诉我们某一个词(或短语或句子)的发音、意思、用法等内容外,还会提供与该词、短语或句子相关的其他信息。词典中词条内容的详细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词典的性质、用户对象、词典的篇幅等。
就词典的分类而言,可以有普通词典和专门词典之分。所谓普通词典,就是为大众用户的需要而编纂的非专门、非专业词典,例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和张柏然主编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就属于这一类。所谓专门词典,就是为特定的用户或根据特定的需要而编纂的专项词典,如黄国文、肖俊洪主编的《大中学生简明英语语法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和石坚、林必果、李晓涛主编的《圣经文学文化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都是专门词典。您现在手中拿着的这本由陈珍广、祁庆生两位教授编著的《英语名言引喻典故》也是一本专门词典。
由于写“序言”的人与书的作者有不同的关系,也由于写序言的动机有异,所以不同的人写的序言往往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序言最常见的是具有“导读”功能。读者通过序言,可以了解该书的大致情况、书的特点、优点和独到之处。不少人是读了序言后才决定买书的。因此,写序言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即使对所导读的书说不出真知灼见,至少也不能误导读者。我虽然学习英语也有几十年,也用过多部普通词典和专门词典,并曾与人合编过一部小型的专门词典,但对英语名言引喻典故注意不多,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但是,编者的信任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因此我就把这本词典初稿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结果是从中学了很多东西,受益良多。
翻阅完这本《英语名言引喻典故》,我得出的总的印象大致是这样: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合理,包括词条、诠释、寓意和用例;词条来源丰富,既有选自《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典故、古今文学作品的成语引喻,也有来自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的名言警句,因此给我们的印象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条目而言,我认为可以用精选一词来概括,既丰富又有特色,涵盖面也较广。至于选出的用例更是有独到之处,或是出自经典著作,或是采自报刊文章,语言地道,来源可靠,与同类书籍比较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英语名言引喻典故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京东最近的物流慢的可以
评分
☆☆☆☆☆
很不错的书,对需要进一步了解英语的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
☆☆☆☆☆
跟汉语一样,英语也有很多典故,这个书就是讲英语典故的,值得购买和收藏
评分
☆☆☆☆☆
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
除了有点褶皱外。其他很喜欢
评分
☆☆☆☆☆
2、内容不多说,绝对的精品,老一辈学者严谨细致的作风实在令当今“砖家”汗颜……
评分
☆☆☆☆☆
就是很便宜了,很好很给力!
评分
☆☆☆☆☆
书比较旧。
评分
☆☆☆☆☆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