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与平等之外

在自由与平等之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方正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平等
  • 正义
  • 宪政主义
  • 权利
  • 公共领域
  • 社会契约
  • 政治理论
  • 多元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4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64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学术讲演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6-01
页数:2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书上下两篇主要探讨了在复杂的现实处境中文明冲突的诸多问题和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以及相关的问题,同时分析探讨了科学在中国的发生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宽厚的理论视野和对现实的解剖力在这些思想缜密、学术敏锐的文章里,一览无余。作者具有完备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对许多问题怀有诚挚的冲动,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书斋里苍白的学者大不一样,从作者的文章中可见,理论最终是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困境的。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篇,甲篇“社会与文化”,主要探讨了在复杂的现实处境中文明冲突的诸多问题和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以及相关的问题,乙篇“科学与文化”,主要探讨了科学在中国的发生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缜密、学术敏锐的文明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宽厚的理论视野和对现实的解剖力。作者具有完备的人文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对许多问题怀有诚挚的冲动,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书斋里苍白的学者不大一样,从作者谈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最终是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困境的。

作者简介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迁港,中学毕业后,1958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Harward University)及拔兰大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从事理论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l986年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退休,转任该所名誉高级研究员;2004年聘请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学术工作包括现代化历程之比较研究、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民族主义理论、科学哲学、科学发展比较史等,除多篇论文外,还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曾与大学同事共同创办《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化冲击下的世界”丛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负责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之建立,以及与刘殿爵教授共同主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

目录

序/汤一介(1)
甲篇 社会与文化
在自由与平等之外——21世纪社会建构的探索/(3)
在文明的边缘/(39)
“五四”是独特的吗?——近代中国与欧洲思想转型的比较/(53)
论启蒙与“反传统”——五四运动与凯末尔革命的比较/(77)
论启蒙与传统的关系——五四与日本启蒙运动的反思/(95)
乙篇 科学与文化
在正统与异端以外——科学哲学往何处去?/(111)
伊甸园能重整吗?——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158)
迎接美妙新世纪:期待与疑惑/(172)
论“轴心时代”的“两种文化”现象/(183)
为什么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197)
试论中国数学发展与皇朝盛衰以及外来影响的关系/(222)

精彩书摘

  中国往何处去?
  对以上整个讨论,读者心中恐怕免不了产生这样的疑问:法团资本主义的问题固然令人震撼,但它对今日的中国有什么迫切性?和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有什么关系?中国的当今急务,难道不是汲取西方的成功经验,亦即尽速发展经济,完善法制,推行政治改革吗?我们距离西方在经济上的成就仍然很遥远,现在去讨论他们在高度发展情况下所出现的制度弊端,探究纠正的方案,是否过于好高骛远,有违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道呢?这样的疑问不但很自然,而且,由于近年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所展开的激烈论辩,特别显得尖锐。所以,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作为本文的结束,大概是适当的。
  首先,我要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的遭遇前后已经有三次,即1840年的军事遭遇,1917年前后的思想遭遇,以及1980年以来的经济遭遇。这三次遭遇性质迥异,然而却又都有惊人的共同点,即是显示了力量上的巨大差距,令国人震惊,从而发愤改革、追赶西方——以迄另一趟遭遇和震惊。也就是说,遭遇的性质不同,但中国的反应模式和困境始终未曾改变。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认真反省这个模式的时候了。
  其次,我还想提请大家注意一些基本数据。中国目前(以2000年计)的本地总产值(GDP)在世界排名第6,大约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4,德国的60%。倘若以最乐观,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会认为不切实际的估计,假定今后中国始终能够维持超过这些先进国家每年5%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中国的总产值大约到2010年便能超过德国,2030年超过日本,2047年超过美国,2065年超过G7国家之和。不过,由于中国的人口是那么庞大,即使上述高度乐观假设可以成立,到了本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人均产值还是及不上美国的40%。也就是其整体仍然不能达到先进发展水平。事实上,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是世界的缩影:只要全世界的科技和经济还处于高度发展(亦即高度分化)时期,那么中国再努力,其平均发展程度能及得上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只及其1/6左右)就已经很不容易,何况以世界极其有限的自然资源看来,无论中国抑或其他国家,是否还能够以和目前同样的高速度再发展半个世纪,都是大有疑问的。
  最后,一个很明显而始终还未曾受到充分注意的事实是:欧盟在过去半个世纪的进展令人鼓舞亦复艳羡,但也十分清楚的表明,要把那么庞大而背景、发展程度有极大差异的人口(即使是发展程度已相当高的人口)在政治、经济上整合起来是多么艰巨、困难。中国的人口则相当于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总和,但现代化的历史和基础则远远弱于以上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亦步亦趋的改革策略是否最适当,最有效,是需得认真思考的。
  总括以上三点来看,我认为,虽然中国目前在改革上所遇到的许多急迫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实际上加以解决,虽然西方发展的经济制度值得我们细心学习和考虑,虽然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人口不太大而又有一段殖民或者被占领历史的东亚国家直接取经于欧美的发展策略十分成功,但是,对于像中国这么一个庞大体系来说,在学习欧美体制的成功典范以外,没有更深入的原创性研究、批判、思索,那恐怕是很难,甚至不可能,重新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的——更何况,倘若中国能够借特殊因缘,而很迅速地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例如,由于进入WTO之后,西方生产乃至科研、开发工作之大规模转移到中国来),那么本文所讨论诸问题也就更为迫切,更需要注意、思考了。
  中国曾经被形容为“以民族国家自居的文明”,这并不是单纯的俏皮话。的确,中国不但曾经是东亚文明的核心,而且,即使在今天,由于其人口之庞大,历史和文化渊源之深厚,它虽然要竭力摆脱这文明的包袱,而轻快地沿其他“国家”的成功道路前进,却始终感到力不从心,步履迟滞。为什么呢?我认为,基本原因就可能在于:每个文明体系都必须自己找到最合乎它自己的目标、价值和组织方式,而不可能完全抄袭别人的,即使是令人艳羡的文明体系罢?假如这种想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话,那么法团资本主义今日所产生的严重弊端,以及可能的纠绳之道,对明日的中国来说,便都是迫切而需要深思的问题了。

前言/序言







《尘埃中的星光》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深处,存在着一片被遗忘的星域,那里星辰稀疏,仿佛宇宙的遗珠,暗淡却不失光芒。我们的故事,便从这片星域的一颗不起眼的小行星开始。 这颗名为“寂静之尘”的行星,常年被宇宙尘埃笼罩,阳光难以穿透,生命的存在显得尤为艰难。行星上居住着一群以尘埃为食的渺小生物,他们的生活单调而重复,日复一日地在昏暗的光线中寻找着微薄的营养。然而,在这群尘埃生物之中,有一个名叫“艾莉”的小个体,她与其他同类截然不同。艾莉拥有一种奇特的感知能力,她能够捕捉到一丝丝来自遥远星辰的微弱信号,那是她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的声音。 这些信号,在她看来,仿佛是宇宙深处闪耀着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她尝试向族群解释,但她的同伴们无法理解,他们认为艾莉的感知只是幻觉,是生存压力下的妄想。他们安于现状,认为尘埃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艾莉孤独地坚持着,她相信这些信号并非虚无,而是指向着某种未知的美好。 一天,一颗流星划破寂静之尘的天空,带来了意外的访客——一只来自遥远星系的信使鸟。这只信使鸟身披五彩斑斓的羽翼,眼神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带来了关于宇宙更广阔世界的传说,讲述着那些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星球,那些拥有智慧的文明,以及那些超越尘埃生物理解的奇迹。艾莉的感知得到了证实,她如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渴望追寻那片由信号构筑而成的星光。 信使鸟告诉艾莉,追寻星光的道路充满艰辛,需要勇气,智慧,以及对未知的坚定信念。寂静之尘的族群认为这是疯狂的决定,他们不愿冒险,更不愿离开熟悉的尘埃。但在艾莉心中,生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仅仅的生存。她决心离开,去寻找那些闪耀的星光,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在信使鸟的指引下,艾莉踏上了她的星际旅程。她穿越了无边的星海,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她曾遭遇过吞噬一切的星际风暴,也曾迷失在虚无缥缈的引力漩涡中。她学会了与孤独为伴,学会了从微小的光点中汲取希望。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宇宙生命,有些友善,有些敌对,但每一次相遇都为她带来了新的认知和成长。 她学会了如何利用宇宙的能量,如何辨别星辰的方位,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她的感知能力也随着旅程的深入而愈发敏锐,她能听到更遥远的歌声,看到更深邃的光芒。她明白,星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更是知识,是智慧,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象征。 在旅途中,艾莉结识了一位名叫“奥利弗”的老星际旅者。奥利弗饱经风霜,阅历丰富,他曾见证过无数文明的兴衰。他被艾莉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决定帮助她。奥利弗教会艾莉许多古老的宇宙知识,关于星辰的奥秘,关于生命的演化,关于宇宙的平衡。他告诉艾莉,追寻星光并非终点,而是认识自身,认识宇宙的过程。 艾莉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因误判而险些丧命,也曾因信任他人而遭受背叛。每一次挫折都让她更加坚韧,每一次痛苦都让她更加明辨。她开始反思,真正的星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遥不可及的光点,还是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望? 最终,在奥利弗的指引下,艾莉抵达了传说中的“星辰之海”。那是一个由无数璀璨星辰汇聚而成的地方,光芒耀眼,能量澎湃。然而,这里并非如她想象般安宁祥和,而是充满了竞争与生存的法则。强大的星辰依靠光芒吞噬弱小的星辰,而弱小的星辰则努力寻找夹缝中生存的机会。 艾莉在这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它们以光芒为食,以能量为驱动。她也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她视为希望的星光,原来也遵循着残酷的生存法则。她一度感到迷茫和失望,她所追寻的星光,似乎并非纯粹的美好。 就在她感到最无助的时候,她发现了一种微弱的,但却异常持久的光芒。这光芒并非来自最耀眼的星辰,而是来自那些隐藏在星海深处,默默滋养着周围环境的微小光点。它们不争不抢,却为整个星辰之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艾莉突然醒悟,真正的星光,并非仅仅是耀眼的光芒,更是那些能够带来持续的滋养和生命的能量,是那些即便微小,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力量。 她明白了,追寻星光,并非是要成为最耀眼的存在,而是要成为那些能够带来希望,带来改变的生命。她决定将她在旅途中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带回寂静之尘。她相信,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存在着星光的种子,只要有人去发现,去播种,就能让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 故事的结尾,艾莉回到了寂静之尘。她不再是那个被同类视为怪异的渺小个体。她带来了宇宙的种子,带来了对生命的全新理解。她用自己的方式,将星辰的光芒,一点点地播撒在这片曾经被遗忘的土地上。她教会她的族人,如何在尘埃中寻找微小的光芒,如何汇聚微小的力量,如何让生命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尘埃中的星光》讲述的,是一个个体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勇敢追寻梦想,并在追寻中不断成长,最终找到生命真正意义的故事。它展现了宇宙的浩瀚,生命的顽强,以及即使在最微弱的光芒中,也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在自由与平等之外》就足够引人深思了,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被奉为圭臬的政治哲学概念,可能并非终点,或者说,它们本身就存在着某种局限性。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论点或故事,而是一种更为宏观、更具哲学性的审视。它让我开始质疑,我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比如,我们通常将自由理解为不受束缚的权利,将平等理解为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但这本书似乎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这些概念的框架下,是否会忽视一些更根本的人类需求,或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迫使读者去主动探索,去构建自己的理解。这种“在……之外”的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邀请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寻找新的视角。也许,它讨论的是那些无法被简单自由或平等概念所涵盖的情感、关系、或者集体经验,这些才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更深层的东西。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地图,不是指明目的地,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探索未知区域的线索,让我们在对既定概念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得以瞥见更广阔的思想图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当下社会思潮的解构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自由”和“平等”话语的时代,政治辩论、媒体报道,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在自由与平等之外》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些概念,而是以一种审慎甚至略带批判的姿态,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仔细端详。它并没有否定自由与平等的价值,但它巧妙地指出了,当我们将这两个概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可能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方面。我想到的是,一些看似“不自由”或“不平等”的行为或现象,在更广阔的语境下,可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例如,某些形式的社群凝聚力,或是某些基于信任和互助的非正式网络,它们可能不符合我们对“自由”的定义,也不必然遵循“平等”的原则,但它们却在维系社会稳定、提供情感支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过度强调个体自由和形式平等,可能会导致社会联系的原子化,或者忽略集体认同的重要性。它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和权利的同时,重新审视和培育那些更具韧性、更能触及人心的集体性价值。

评分

这本书并非一本易读的读物,它的文字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多重的意味。我反复咀嚼,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沉思作者所抛出的观点。例如,它似乎在探讨一种“非普遍性”的经验,即那些难以被普遍理论所概括,却又真实存在于个体生命中的情感和状态。我们习惯于用“权利”来界定自由,用“机会”来衡量平等,但书中似乎在追问,那些无法被量化,却深刻影响我们生活体验的方面,比如归属感、意义感、或者是一种超越功利性的联结,它们又该如何被理解?它没有直接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来替代自由与平等,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式的叙事,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和定义。这种“在……之外”的表述,不是要否定已有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是否存在一些更根本的、更贴近人性本质的维度,是我们长期以来在追求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时,有意无意间忽略的。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评分

读完《在自由与平等之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并非直接讲述某个故事,也并非列举一系列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通过一种深邃的哲学视角,对我们所熟知的概念进行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审视。它似乎在质疑,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否过于关注个体不受外部干涉的权利,而忽略了内在的解放,或是对自身欲望的审慎?同样,对于“平等”,我们是否更多地将其理解为表面上的机会均等,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承认和尊重,或者是一种因差异而产生的独特价值?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在……之外”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时候,并不能简单地用自由与平等的二元对立来解释。有时候,为了某种更深刻的集体认同或共同目标,个体可能会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或者接受某种非绝对的“平等”。这种微妙的张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集体智慧,正是这本书所试图触及的。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体权利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培育那些能够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人性发展的非功利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在自由与平等之外》。它不像许多社会科学著作那样,提供明确的论证链条和结论,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提问,引领读者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它并没有试图去否定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但它非常巧妙地指出,当我们过度依赖这两个概念来构建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时,可能会遗漏一些更根本的、更人性化的东西。我联想到,一些看似“不自由”的社群,比如宗教团体或某些传统家庭结构,它们可能存在着严格的规则和界限,但内部成员却能获得深厚的归属感和意义感,这种体验,恰恰是“自由”和“平等”这两个概念所难以完全捕捉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是否过于强调个体主义,而忽视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对联结、归属和超越自我的深层需求。它促使我反思,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去发现那些既不属于纯粹的自由,也不属于简单的平等,却对个体幸福和社会福祉至关重要的维度。

评分

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任物理系讲师、高级讲师、大学秘书长,现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赴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牛津大学工学院、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进行访问研究。除致力于理论粒子物理学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外,还从事建立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电脑资料库及中西现代化历程之探讨工作。自1980年开始致力推动香港与内地之学术文化交流,并于1990年创办大型学术刊物《二十—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

评分

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评分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评分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评分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评分

2 个人作品

评分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