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务实求理(套装共2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继隆重推出李瑞环同志重要著作《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之后,重磅打造的又一富含哲学智慧、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重要力作。
内容简介
《务实求理(套装共2册)》选编了李瑞环同志在中央和天津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稿117篇,绝大部分内容是一次正式公开披露。其中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和的思想”,“政协大会讲话”,“人民政协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问题”,“土地、水和绿化问题”,“为人民办实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宣传思想工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艺”,“对外交往”,“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等内容,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李瑞环同志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精髓,是李瑞环同志思想的全景式展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改革、发展、稳定
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
(1987年12月26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1990年2月9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1年5月21日)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991年11月6日)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2月28日)
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
(1994年2月17日)
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
(1994年5月9日)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
(1995年6月26日)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998年4月17日)
中国的发展不可阻挡
(1999年12月11日)
配套改革和协调发展
(2000年5月11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2000年8月11日)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2001年9月17日)
二、“和”的思想
家和万事兴
(1987年3月11日)
天下和静在民乐
(1988年11月16日)
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
(1990年1月4日)
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6年1月)
提倡和合加强团结
(2000年11月7日)
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形象
(2001年5月2日)
和睦相处和谐共进
(2002年5月28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3年3月27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4年3月19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5年3月14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6年3月13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7年3月12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8年3月14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999年3月11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00年3月11日)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01年3月12曰)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02年3月13日)
四、人民政协工作
提高和统一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1993年5月21日)
民主求实团结鼓劲
(1994年3月5日)
关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若干问题
(1995年6月5日)
政协要重视立论
(1998年5月6目)
遇事多商量
(2000年3月7日)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
(2001年6月29日)
五、统一战线工作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
(1993年11月5曰)
……
六、民族宗教工作
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八、农村问题
九、土地、水和绿化问题
精彩书摘
一、改革、发展、稳定
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
(1987年12月26日)
坚持稳定发展是天津的一条重要经验。几年来,我们一直把稳定发展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并贯穿于一切工作的过程和归宿。我们反复强调审慎从事,强调“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我们提出要“三稳”:一是稳定,注意理顺各种关系,特别是人们的情绪,使整个社会有一个和谐、融洽、协调的环境;二是稳步,强调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谨慎从事,平稳推进;三是稳妥,对于任何工作,特别是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出台,要周密准备,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失误,减少震动。稳定,最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稳定,没有人民群众的稳定就不会有其他的稳定。因此,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第一位的问题。为了理顺群众情绪,我们说了很多话,费了很多劲,花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群众不满意就不会有整个局面的稳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归根结底得靠群众去完成,群众不高兴、不积极,各项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干好。实践证明,关心群众利益,强调稳定发展,与搞好其他工作并不矛盾,天津这几年许多工作在全国并不落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前言/序言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活跃有序。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十六大文件精神,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叶选平副主席就九届政协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报告。会议期间,一些同志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询问我的工作情况,不少同志希望见个面、谈一谈。因为约的人多,时间有限,见谁不见谁也不好定,所以一律没见。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利用这点时间,集中谈一谈我的事,我不知道我所谈的到底是不是你们想知道的。
中央决定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欣然接受,我认为这是中央对我的关怀。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我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
《洞察人性:理解行为的深层动力》 在这部深度剖析人类行为的著作中,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人性复杂奥秘的旅程。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旨在揭示驱动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底层逻辑,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加清晰、理性的自我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内在驱动——欲望、恐惧与超越 本书开篇,作者便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他认为,无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还是对未知的好奇,都根植于我们生物本能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机制。 欲望的本质与演化: 欲望并非简单的贪婪,而是生存和繁衍的内在信号。作者追溯了人类欲望的演化史,从最初对食物、安全的基本需求,到如今更加复杂的情感、成就和意义的追求。他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欲望的心理根源,并探讨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模式。例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作者会解析营销策略如何精准地触及和放大我们的“获得感”欲望,以及这种欲望的满足如何带来短暂的愉悦,但长期的空虚。 恐惧的阴影与力量: 恐惧是人类最古老、最强大的情感之一。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层面的恐惧,从对死亡、损失的本能恐惧,到对失败、拒绝、不确定性的社会性恐惧。作者强调,恐惧并非总是负面,适度的恐惧可以促使我们警惕危险,做出更审慎的判断。然而,过度或非理性的恐惧,则会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巨大藩篱。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恐惧,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非束缚。例如,在面对职业选择或重大人生转变时,许多人会被“万一失败怎么办”的恐惧所困扰。作者将带领读者分析这种恐惧的来源,可能是过往的负面经验,也可能是社会文化压力,并提供一系列认知重塑和行为实践的工具。 超越的渴望: 人类不仅是物质性的生物,更是追求意义和价值的灵性存在。作者探讨了超越自我的渴望,包括对知识的追求、艺术的创造、利他行为的实践,以及对更高人生境界的向往。他认为,这种超越性驱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内心的深层渴望,探索属于自己的“超越之路”。例如,作者会深入探讨“心流”体验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投入到有挑战性且有意义的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和深度幸福。 第二部分:思维的陷阱与光辉——认知、判断与决策 人类的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做出选择的工具。然而,我们的思维并非总是理性而准确的。本书将深入剖析人类思维的运作机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认知偏差和思维陷阱,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认知偏差的无处不在: 作者将详细介绍一系列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过度自信偏差、损失厌恶等,并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这些偏差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影响。例如,在理解历史事件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论据,这就是确认偏差。在谈判或购物时,最初听到的价格往往会成为我们后续心理价位的“锚”,这就是锚定效应。理解这些偏差,有助于我们跳出思维定势,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直觉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直觉,往往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有时能带领我们做出精准的判断,有时却会误导我们。本书将探讨直觉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区分“好直觉”和“坏直觉”。作者强调,优秀的决策并非完全依赖直觉或理性,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培养对自身直觉的洞察力,并学会用理性去验证和修正它。例如,在投资或商业决策中,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有时会依赖“第六感”,但这种直觉往往建立在海量数据分析和过往经验的潜意识整合之上。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这种“高手直觉”的形成过程。 高效决策的艺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出高效且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决策框架,包括如何清晰界定问题、收集有效信息、评估不同选项的优劣、预测潜在风险以及进行事后复盘。作者将借鉴行为经济学、博弈论等前沿理论,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决策工具和策略,帮助我们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最优选择。例如,在面对多项任务的选择时,作者会介绍“艾森豪威尔矩阵”等工具,帮助读者区分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从而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 第三部分:人际的奥秘——沟通、关系与社会性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本书将深入探讨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解析沟通的艺术,理解关系的形成与维护,以及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沟通的本质与技巧: 语言是沟通的载体,但真正的沟通远不止于此。作者将解析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语气语调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读者提升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建立信任,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在职场中,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向上汇报,如何倾听下属的意见,如何进行一次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都需要精妙的沟通技巧。 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本书将探讨吸引力法则、信任的建立、同理心的培养,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保持健康的边界。作者认为,所有成功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本书将帮助读者成为一个更受欢迎、更懂得经营关系的人。例如,作者会深入分析“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不同依恋类型,建立更稳定、更深层的情感连接。 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力: 个人行为往往受到群体环境的深刻影响。本书将剖析群体思维、从众心理、社会认同等现象,以及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潜在风险。作者将提供洞察社会动态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并在社会互动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例如,在解读网络舆论或社会事件时,理解群体心理学原理,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 第四部分:自我完善——成长、意义与幸福 最终,对人性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自我认知、价值实现和寻找人生意义。 自我认知的深化: 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基石。作者将提供一系列自我探索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接纳真实的自我。例如,通过“SWOT分析”等工具,系统地评估个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价值的实现与贡献: 真正的幸福并非仅仅来自物质的富足,更来源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和实现个人价值。本书将探讨不同的人生价值体系,并引导读者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将天赋和热情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 构建积极而持久的幸福: 幸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持续的体验。作者将结合积极心理学和正念的理念,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感恩之心、乐观心态,以及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到,幸福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洞察人性:理解行为的深层动力》是一部集科学性、哲学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人,更能引领读者开启一段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的非凡旅程。无论您是希望提升人际关系,优化决策能力,还是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实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