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排版和注釋的角度來看,這捲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依賴譯本進行閱讀的讀者而言,體驗相當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極其冗長的復閤句,在中文翻譯中需要極高的技巧來保持其邏輯的嚴密性而不至於變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遺憾,這捲書的譯文在處理一些關鍵的德語概念時,似乎采用瞭過於保守或過於直譯的處理方式,導緻原本在德語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裏變得更加難以辨識。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厘清其中一篇關於“人類學中的經驗性知識與先驗性原則如何相互作用”的論述,但最終放棄瞭,不是因為康德的思想過於深奧,而是因為譯者在關鍵術語的轉換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解釋性腳注或替代翻譯的參考。可以說,這部全集在學術工具書的層麵上做到瞭嚴謹,但在作為知識傳播媒介的層麵上,它無疑築起瞭一道高高的藩籬,讓普通學習者望而卻步。
評分這部第8捲的編輯選材,恕我直言,顯得有些散亂,缺乏一個統一的、能夠統領全捲的主題核心。如果說《康德著作全集》的價值在於全麵呈現一位巨匠的思考軌跡,那麼在1781年這個時間節點之後的論文,本應體現齣“三大批判”所帶來的巨大格局轉換。然而,我在這裏看到的,是大量與法律、道德政治相關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探討。例如,關於“永久和平”的設想,雖然在後世影響深遠,但在這捲書中呈現的,更像是一個政治倡議書的雛形,缺乏《實踐理性批判》中那種純粹實踐理性的嚴格推導。相比於他同時期其他哲學傢(如費希特或謝林)那些充滿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處的論述顯得過於審慎、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迴避那些可能引發政治爭議的深刻命題。整體閱讀體驗,就像是欣賞一位頂級大師在不同房間裏放置的半成品傢具,雖然工藝精湛,但缺乏一個統一的展示廳來賦予它們整體的意義。
評分翻開這捲書的扉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為收錄的論文會集中於《判斷力批判》發錶後,康德在美學或目的論領域的深入拓展,畢竟這是他哲學體係中相對富有創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實是,內容中充斥著大量晦澀的、充滿特定曆史背景的辯論性文章,針對的是十八世紀末期形而上學領域中一些已經被人遺忘的爭論焦點。閱讀這些篇章,需要讀者具備極強的哲學史背景知識,否則完全無法理解康德所反駁的那些“幽靈”究竟是誰,他們代錶瞭什麼樣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極高,句式結構繁復,仿佛康德在用一種隻有同行纔能理解的密語進行交流。我嘗試閱讀其中關於“先驗實在論”在具體經驗問題上應用的章節,結果發現論證過程極其迂迴,最終得齣的結論也仿佛隻是對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補,遠沒有達到“開創性”的程度。對於渴望從中汲取哲學靈感或獲得閱讀快感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簡直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智力馬拉鬆。
評分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捲):1781年之後的論文》的選篇布局實在令人費解。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捲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後,思想轉嚮社會政治、倫理實踐或更細緻的形而上學反思的集中展現。然而,實際內容似乎更偏嚮於早期或中間階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體係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錄的幾篇關於自然曆史的探討,雖然展現瞭康德試圖調和目的論與機械論的努力,但其論述的深度和係統性遠不及他後期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嚴謹。讀者如果對康德哲學的發展脈絡有所瞭解,會發現這裏的論證跳躍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寫作,缺乏最終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費大量時間試圖從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哲學綫索,但每一次嘗試都像是走進瞭迷宮,最終不得不承認,這些論文更像是學者案頭的研究筆記,而非麵嚮公眾的成熟論著。對於想要係統瞭解康德晚期思想轉摺點的讀者來說,這捲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學術考古資料,而不是導讀手冊。
評分這份選集給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它對“1781年之後”這個時間節點的界定。1781年是《純粹理性批判》發錶的年份,標誌著康德哲學的成熟。理應,這捲書收錄的應是體係確立後,對自身體係進行鞏固、辯護或嚮新領域(如人類學、地理學、物理學)進行哲學觀照的成果。然而,閱讀下來,我發現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對早期“前批判時期”觀點的一種追溯性澄清,或者說是對特定學術期刊上微小論點的迴應。這使得整體閱讀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種承前啓後的磅礴氣勢。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是哲學史上的巨浪,那麼這捲書中的內容,更像是退潮後留下的、帶有水漬的沙灘印記。它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細節。但它是否能讓一個期待“成熟康德”宏大敘事的讀者感到滿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補遺,而非主菜的延續。
1889年1月3日,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都靈街頭抱住瞭一匹被鞭打的駑馬痛哭。很顯然,這一行徑並沒有讓他受到動物保護組織的擁護愛戴,他因此被送進瞭巴塞爾的一間精神病院——盡管瑞士寒冷潮濕的鼕天曾讓他抱怨不已。
評分大部頭。這套書算是不錯瞭,要是有個盒裝就更好瞭
評分就像現在說起超人,大傢想起的都是那個內褲外穿的氪星人一樣,這句話裏的上帝,也會被許多不明就裏的人誤讀為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男人。在這個層麵上,尼采可能和愛因斯坦一樣偉大——沒人理解他們,但他們就是這麼齣名,名氣大得足以氣死芙蓉姐姐這樣的解構主義藝術傢。
評分《西方文論經典(第五捲):從文藝心理研究到讀者反應理論》是“西方文論經典”係列圖書之一種,收入自19世紀後期以來,在西方文學理論發展史中最具代錶性作傢的經典文論著作數十種。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國內發錶過,另有少數是在國內首次翻譯發錶的。每篇選文都包含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兩個部分,讀者可通過作者簡介、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瞭解這些文論傢的學術地位、主要觀點、突齣貢獻等等,具有文獻參考價值和資料收藏價值。同時,“它山之石”,亦有益於我們創建中國特色的文論體係。
評分《愛與意誌》是當代著名存在心理學大師、美國心理分析傢羅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問世就風靡世界。《愛與意誌》以高屋建瓴之氣度,妙趣橫生地描繪瞭人類本能之一的愛與意誌的科學規律,從心理學、社會學、未來學的深度與廣度。剖析瞭各種病態的愛欲。書中還列舉瞭自古希臘神話傳說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尤其當代社會的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科技、宗教等各個領域裏大量豐富的實例,旁徵引、深入淺齣地論證觀點,揭示主題。
評分1740年,康德進瞭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注冊瞭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傢庭教師。
評分在中國人的世界裏,讀書首先是跟功利掛鈎的。幾韆年來,讀書人前僕後繼,都是為瞭仕途二字。偶爾齣現一個陶淵明之流的,也是因為仕途暗淡所緻。
評分漢德人名對照錶
評分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傢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傢。1930年獲得輿柏林學院文學學土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閤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杯特研究脘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必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齣貢獻奬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奬章等奬勵。齣版瞭《谘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誌》、《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我部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