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修订版)》以客观、公允、开放的视角,对20世纪国外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流派和重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堪称21世纪这一领域的学术力作。
作者简介
衣俊卿,1958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87年1月获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实践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哲学研究,先后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出版学术专着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目录
引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及其基本格局
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理论原因
(一)新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内在理论根据
(二)新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外在理论原因
二、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命运
(二)现代人的文化-历史困境
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基本格局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三)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第一篇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辩证法思想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一)商品拜物教与物化现象
(二)物化的规定性和具体表现形式
(三)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识的生成
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一)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二)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三)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
(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四、执著的文化守望
(一)自我超越和回归
(二)心灵深处的文化家园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一)理论的危机与哲学性的丧失
(二)“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
(一)第一阶段:总体性的理论
(二)第二阶段:非批判的实证性理论
(三)第三阶段:总体性理论的重建
第三章 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与实践哲学构想
一、西方革命观
(一)东西方社会的结构差别: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
(二)西方革命的核心:争夺文化领导权
二、实践哲学构想
(一)客观主义和历史宿命论批判
(二)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想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
(一)传统文化精神:人的自我拯救
(二)德国古典哲学:人的主体性的生成
(三)现代西方哲学:人的异化的扬弃
(四)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精神的生成
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
(一)乌托邦的意义
(二)“尚未存在”本体论
(三)希望:人之生存的本体论结构
(四)具体的乌托邦:世界的人道化
第二篇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批判的社会理论
(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差别
(二)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批判现存
二、启蒙的辩证法
(一)技术理性批判
(二)大众文化批判
三、否定的辩证法
(一)核心概念:非同一性
(二)本质精神:绝对否定
(三)现实维度:“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异化的内化和批判的深化
(一)意识形态批判
(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三)异化批判与精神分析的综合
二、压抑性的心理机制
(一)弗洛伊德的文明观
(二)现代人的压抑性心理机制
(三)关于非压抑性生存方式的设想
三、“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二)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表现形式
(三)超越异化: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
四、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一)性格与性格结构
(二)非生产性(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基本类型
五、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
(二)现存社会: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物化人格
(三)克服物化:以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新人”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一)普遍语用学: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
(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三、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一)生活世界的“非殖民化”
(二)以商谈伦理为特征的话语政治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存在哲学的自由理论
(一)人的自由的理论前提
(二)绝对自由与绝对责任
(三)存在哲学:一种人道主义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一)走向马克思主义
(二)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思想
(三)希望本体论和道德共同体
第九章 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系统阐释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二)人的本质及其异化
(三)异化的扬弃与总体的人的生成
二、日常生活批判的全面开启
(一)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二)作为社会根基的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批判的两个维度
三、空间批判和节奏分析
(一)空间生产与日常生活批判
(二)节奏分析与日常生活批判
第三篇 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第十章 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科学的辩证法: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
(一)对思辩辩证法和正统唯物主义的批判
(二)伽利略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
(三)科学辩证法:“具体—抽象—具体”
(四)科学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平等、民主与自由
(一)卢梭的平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
(二)公民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现代自由和民主的两个灵魂
(三)平等、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第十一章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一)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二)征候阅读法的确立
二、从意识形态到科学: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
(二)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
三、“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一)“多元决定”的矛盾观
(二)“多元决定”的实践观
(三)“多元决定”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篇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第十二章 南斯拉夫实践派
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
(一)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思考
(二)异化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
(三)对革命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解
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
(一)对马克思思想的四种解释或表述
(二)以实践哲学涵盖历史唯物主义
(三)以革命思想发展实践哲学
三、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
(二)对政治的人道主义批判
四、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
(一)异化与社会主义
(二)“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判
(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
第十三章 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
(一)人道主义:马克思思想的主线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
(三)对当代社会普遍异化的批判
二、激进哲学与激进民主制
(一)激进需要与激进哲学
(二)当代资本主义:形式民主
(三)现存社会主义:对需要的专政
(四)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制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一)日常生活的界定
(二)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图式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第十四章 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
一、科拉柯夫斯基:意识形态批判
(一)对教条主义的激进批判
(二)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分析
二、沙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一)人的哲学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二)异化与社会主义
(三)处在十字路口上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十五章 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
一、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历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复制
(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几次尝试
(三)布拉格之春和思想解放运动
二、科西克:具体辩证法
(一)具体(性)与总体(性)
(二)伪具体性世界批判
(三)具体总体的生成与人的实践
结语 依旧开放的理论地平线
一、开放的理论视域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
(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五)后马克思主义
(六)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
(七)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
二、永远的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2001年版后记
2007年版后记
2012年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应当说,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仅因为他率先尝试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一种新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明确提出物化理论,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而这一批判构成了20世纪后来的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题。毫无疑问,卢卡奇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他的批判没有仅仅停留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层面,他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理性和技术对人的统治、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一文化批判的依据就是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的理论。熟知现代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的人都不难发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特别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卢卡奇在表述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尚未被世人所知,他是通过韦伯、齐美尔等人的理论和对《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研究而形成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的理论的。而到了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异化理论得以发表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深刻。许多进步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而真正接受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些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正如卢卡奇在谈到关于异化和物化问题的争议时所指出的那样,“在这里,谁最早,谁影响谁的问题并不特别值得注意。重要的是,人的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右派和左派评论家都承认这一问题。因此,《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青年知识分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知道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主义者被这一事实吸引到这个运动中来。”因此,要了解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首先要了解他的物化理论,了解他依据物化理论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所展开的文化批判。(一)商品拜物教与物化现象 正如马克思有意识地把劳动异化现象放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加以探讨一样,卢卡奇也把物化现象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
前言/序言
unll
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修订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修订版) hao
评分
☆☆☆☆☆
我一直信奉一点,适其时,做其事。这不是传统意义的人生步骤,读书,上学,结婚,生子,退休,似乎只需要时间到了便对号入座;也和年纪没有多大关系,面孔成熟就一定要远离幼稚,适婚年纪就不可以单身,相反,有时候,恰恰是对常规的叛逆。这是在某种人生心境下,做符合那时心境的事,比如,在青春已燃尽的年纪,仍然坚守着一颗永远20岁的心,没玩没了地拖住青春的尾巴任意妄为我行我素;再比如,在还没有看够外面世界之前,在还迈得开脚步背得动行李的时候,仍然把旅行当成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仍然会花去一年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四处奔走。
评分
☆☆☆☆☆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外在躯壳而丢弃内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生命情调的抉择》,主张维持儒家的理想,尽力阐述孔子思想的的现代意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确实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会所表现出的抱残守缺阻碍时代的进步,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着儒家
评分
☆☆☆☆☆
okokokok
评分
☆☆☆☆☆
尽管如此,旅行,却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事,旅行的人,更是不需要被崇拜。这些常年在路上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喜平平淡淡地一成不变,他们中有的人,默默无闻只求心里安乐,有的喜欢大声吆喝宣传梦想。旅行,不是一件难事,可是,不以旅行谋利,不为行走炫耀,不因阅历自负,对很多人来说,却是很困难。当一件简单美好的事,被覆盖上了各种各样奇怪的色彩,也便没有多美好了。
评分
☆☆☆☆☆
没有时间看,想来还不错
评分
☆☆☆☆☆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图书。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
书很不错,印刷质量较好,物流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