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版和注释的角度来看,这卷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依赖译本进行阅读的读者而言,体验相当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极其冗长的复合句,在中文翻译中需要极高的技巧来保持其逻辑的严密性而不至于变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遗憾,这卷书的译文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德语概念时,似乎采用了过于保守或过于直译的处理方式,导致原本在德语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里变得更加难以辨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厘清其中一篇关于“人类学中的经验性知识与先验性原则如何相互作用”的论述,但最终放弃了,不是因为康德的思想过于深奥,而是因为译者在关键术语的转换上未能提供足够的解释性脚注或替代翻译的参考。可以说,这部全集在学术工具书的层面上做到了严谨,但在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层面上,它无疑筑起了一道高高的藩篱,让普通学习者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的选篇布局实在令人费解。我原本期待能在这卷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后,思想转向社会政治、伦理实践或更细致的形而上学反思的集中展现。然而,实际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早期或中间阶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体系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自然历史的探讨,虽然展现了康德试图调和目的论与机械论的努力,但其论述的深度和系统性远不及他后期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严谨。读者如果对康德哲学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会发现这里的论证跳跃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写作,缺乏最终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费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哲学线索,但每一次尝试都像是走进了迷宫,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些论文更像是学者案头的研究笔记,而非面向公众的成熟论著。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康德晚期思想转折点的读者来说,这卷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学术考古资料,而不是导读手册。
评分这份选集给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它对“1781年之后”这个时间节点的界定。1781年是《纯粹理性批判》发表的年份,标志着康德哲学的成熟。理应,这卷书收录的应是体系确立后,对自身体系进行巩固、辩护或向新领域(如人类学、地理学、物理学)进行哲学观照的成果。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对早期“前批判时期”观点的一种追溯性澄清,或者说是对特定学术期刊上微小论点的回应。这使得整体阅读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种承前启后的磅礴气势。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巨浪,那么这卷书中的内容,更像是退潮后留下的、带有水渍的沙滩印记。它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细节。但它是否能让一个期待“成熟康德”宏大叙事的读者感到满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补遗,而非主菜的延续。
评分这部第8卷的编辑选材,恕我直言,显得有些散乱,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统领全卷的主题核心。如果说《康德著作全集》的价值在于全面呈现一位巨匠的思考轨迹,那么在1781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的论文,本应体现出“三大批判”所带来的巨大格局转换。然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大量与法律、道德政治相关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探讨。例如,关于“永久和平”的设想,虽然在后世影响深远,但在这卷书中呈现的,更像是一个政治倡议书的雏形,缺乏《实践理性批判》中那种纯粹实践理性的严格推导。相比于他同时期其他哲学家(如费希特或谢林)那些充满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处的论述显得过于审慎、过于保守,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回避那些可能引发政治争议的深刻命题。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欣赏一位顶级大师在不同房间里放置的半成品家具,虽然工艺精湛,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展示厅来赋予它们整体的意义。
评分翻开这卷书的扉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为收录的论文会集中于《判断力批判》发表后,康德在美学或目的论领域的深入拓展,毕竟这是他哲学体系中相对富有创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实是,内容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充满特定历史背景的辩论性文章,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末期形而上学领域中一些已经被人遗忘的争论焦点。阅读这些篇章,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哲学史背景知识,否则完全无法理解康德所反驳的那些“幽灵”究竟是谁,他们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极高,句式结构繁复,仿佛康德在用一种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密语进行交流。我尝试阅读其中关于“先验实在论”在具体经验问题上应用的章节,结果发现论证过程极其迂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仿佛只是对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补,远没有达到“开创性”的程度。对于渴望从中汲取哲学灵感或获得阅读快感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简直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但可惜的是,正像本书序言中所讲的这本出版已有150多年的《纯粹理性批判》,尽管是康德对于古典唯心主义思想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却久久未见一本可以与帕斯奥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的注释抑或亚当关于柏拉图的《共和国》(或译《理想国》)的注释相媲美的注释本。我想这不仅是哲学学术界的一种损失,同时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康德理论本身的矛盾性是不可分的,许多批评论者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评分这次买的书都不错,感谢京东!
评分《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内容简介:即便是在建构其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年代里,康德的广泛兴趣也依然没有受到限制,而是继续涉猎众多科学的领域:医学、天文学、历史、政治、法学和宗教学等等。这样,翻译者就有了苦头吃。他不得不追随着康德老人广泛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到某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里去弄明白康德那个时代的某种理论,或者去查找某个也许早已无人再使用的术语,有时为了查出一个单词,不知要翻阅多少参考书。若是写作,自然可以绕过去,但翻译却不能这样做。因此,这一卷的篇幅虽然是《康德著作全集》中差不多最小的,翻译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差不多是最长的了。从内容上看,这一卷所包含的都是一些短文。文章虽然短小,却堪称精悍。《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论永久和平》等文,都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备受关注。 阿米琪斯(1846?1908),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自幼酷爱学习,喜欢军旅生活,青年时代就成了一名步兵军官,著有《军事生活》一书。埃?德?阿米琪斯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过一系列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但阿米琪斯还是以描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见长,《朋友们》《大家的马车》等作品在意大利脍炙人口;《爱的教育》使他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读《爱的教育》,有些国家把《爱的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科书来学习。《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本书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插图本”系列中的一本,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片,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读者尽领原著的风貌。《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评分再往后的先验辩证论中探讨的则是理性的结构和原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再没有更高的能力来加工直观材料并将指纳入思维的最高统一性之下了。相对于知性(规划的能力)理性则是原则的能力。知性提供出来的全称命题可以再一个理性的推论中用作前提,这大前提总是提供一个概念,它使得所有被归摄于该概念条件下的东西都按照一条原则而从这概念中得到认识。这就是理性的功能。既然任何普遍知识都可以再理性推论中被用作大前提,而知性则为这种知识提供普遍的先天原理,那么这些原理就其可能运用而言,也可以叫做原则。原则具有相对性,因为知性根本不可能获得来自概念的综合知识(不折不扣的原则知识)。
评分活动时候收的,可以了解后期康德的思想
评分1889年1月3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都灵街头抱住了一匹被鞭打的驽马痛哭。很显然,这一行径并没有让他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拥护爱戴,他因此被送进了巴塞尔的一间精神病院——尽管瑞士寒冷潮湿的冬天曾让他抱怨不已。
评分书都很好,未损坏,就是包装简单了点
评分是啊,“此地无砂,红土为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悲哀。只不过刘瑜的文章束着时尚的小蛮腰,撒着文艺清新的娇,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那么一股子知产阶级味道的。学术讨论仅仅在象牙塔之内,象牙塔之外的东西认真你就输了。
评分七、教会信仰逐渐地过渡到纯粹的宗教信仰的独自统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