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松茯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外国建筑
  • 建筑设计
  • 历史
  • 图鉴
  • 西方建筑
  • 建筑文化
  • 艺术史
  • 建筑风格
  • 建筑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2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247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字数:9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将外国建筑历史划分为三阶段——即:上篇农业社会建筑,中篇工业社会建筑和下篇信息社会建筑。在每一篇里又按照建筑历史的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上篇详细阐述了包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及其思潮;中篇着重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发展、充实与提高;下篇则主要记述了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对建筑思潮、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作者在书中采取了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及照片近800幅,并参考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可以作为广大建筑院校师生教授和学习外建史课程的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此外,《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了解西方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作者简介

  刘松茯,1954年10月19日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8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外国建筑史、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和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之《伦佐·皮亚诺》、《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理查德·罗杰斯》等著作。

目录

前言
上篇 农业社会建筑——作为手工艺产品的建筑
1 奴隶制社会建筑——伟大的古代文化
1.1 古埃及建筑——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
1.2 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
1.3 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
1.4 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
2 中世纪建筑——基督教文化
2.2 拜占庭建筑(Byzantine Architecture)
2.3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2.4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2.5 中古伊斯兰建筑(Islamic Architecture)
3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3.1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2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 of Italy)
3.3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Classicism Architecture of France)
3.4 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建筑
4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复古思潮建筑
4.1 古典复兴建筑(Classical Revival Architecture)
4.2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4.3 折中主义建筑(EdectidSm Architecture3
中篇 工业社会建筑——作为机械化产品的建筑
5 现代主义建筑之根
5.1 工程师的探索
5.2 新建筑运动
5.3 一战后的三股建筑思潮
6 现代主义建筑之干
6.1 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The Weissenhofsiedlung,Stuttgart,1927年)
6.2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
6.3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
6.4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年)
6.5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ioyd Ngright,1867—1959年)
6.6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年)
7 现代主义建筑之果
7.1 超高层与大跨度建筑
7.2 二战后多元化的建筑思潮
……
下篇 信息社会建筑——作为高科技产品的建筑
8 后现代主义建筑——舆论的宠儿
9 解构主义建筑——从文献中诞生出来
10 个性化的建筑走向——“主义”的衰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上篇 农业社会建筑——作为手工艺产品的建筑
  1 奴隶制社会建筑——伟大的古代文化
  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大型物质产品,建造它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所占有的大量奴隶为其大规模地建造各类建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恩格斯指出:“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是农业与手工业分工的实现,使大部分人能够从事建筑业,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提供劳动力;
  其二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实现,有了专业的建筑师,建筑师的地位很高,有的可以成为统治者的朋友;
  其三是战争经常爆发,战争破坏了旧的东西,也使获胜者能够获得外族的建筑文化,从而产生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在奴隶制社会,建筑特征是十分突出的。从宏观上来说,奴隶制社会的建筑有尺度宏大的特点。统治者不惜任何代价为其建造各种宫殿、陵墓和庙宇,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太阳神庙等巨石建筑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奴隶制社会的建筑还有艺术高超的特点,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艺术令西方人推崇了两千多年,并一脉相承下来。
  在奴隶制社会,不同地区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以古埃及和古代西亚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奴隶主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机器强大、政教合一、王权无限。统治者掌握着中央的财政、军事和工程等三大部门。这种制度导致的建筑风格是威严雄大、沉重压抑、肃穆神秘、震慑人心。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是奴隶们在强大的压力下建造起来的,这种压力包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因此奴隶们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以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时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是奴隶主自由民民主制度。这种制度的当政者由选举产生(不同于选拔),不是继承世袭的;资产阶级民主便是在这个古老的模式中孕育出来的。在古希腊,人本(文)主义盛行,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世界上万物唯有人的力量最伟大。他们强调人体美,把神拟人化,强调神就是有本领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里的建筑尺度是宜人的,柱式也是拟人的;建筑风格严谨完美,雄伟明朗,轻巧典雅。这种制度下的自由民有劳动的积极性,善于积极主动去创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对欧美建筑有巨大的影响。
  总的说,奴隶社会建筑艺术十分突出,创造了许多建筑上的奇迹,有些奇迹至今仍然是难解之谜。

前言/序言


《世界建筑史:从中世纪到当代》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世界建筑发展脉络的梳理,聚焦于从中世纪晚期至今,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思潮与实践。我们将跨越地理界限,穿越历史长河,探索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智慧与技艺,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水平以及审美观念。 第一部分: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的曙光(约1300-1600年) 本部分将从哥特式建筑的晚期辉煌切入,深入分析其在高耸结构、尖拱、飞扶壁等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它们如何营造出神圣、庄严的宗教空间。我们将探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地域性演变,例如法国的放射式哥特与火焰式哥特,英国的垂直式哥特等,并关注其在世俗建筑中的应用。 随后,我们将迎来文艺复兴的黎明。这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兴,而是一种基于对古典世界重新认识和尊重的“再生”。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人文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如何将人置于设计的中心,强调比例、和谐与秩序。我们将重点分析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帕拉迪奥等大师的贡献,解析他们对古典建筑语汇(如柱式、拱券、穹顶)的创新运用,以及如何将之融入新的建筑类型,如教堂、宫殿、别墅等。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历程,以及 Palladian 别墅的典范意义,都将是本部分的重点考察对象。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文艺复兴在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与变异,例如法国的文艺复兴风格、英国的都铎风格中的早期古典元素等,展现其跨文化的适应与融合。 第二部分:巴洛克、洛可可与新古典主义的交响(约1600-1800年) 进入17世纪,欧洲建筑迎来了巴洛克时期。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巴洛克建筑如何通过宏伟的尺度、动感的曲线、戏剧性的光影对比以及奢华的装饰,来表达权力的荣耀、宗教的辉煌以及情感的澎湃。我们将分析意大利的贝尔尼尼、博罗米尼等人在罗马塑造的巴洛克景观,如圣彼得广场的柱廊、圣卡罗四泉教堂的精妙设计。法国的凡尔赛宫将是巴洛克在宫廷建筑领域登峰造极的体现,其宏大的轴线布局、精美的室内装饰,无不彰显着绝对君主的权威。 洛可可风格作为巴洛克后期的一种更为精致、轻盈的表现形式,也将被详细探讨。我们将分析其细腻的装饰、柔和的色彩、不对称的构图,以及如何将室内空间打造成充满趣味与优雅的社交场所。 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建筑界对古典的追求重新被激发,催生了新古典主义。本部分将阐述新古典主义如何回归古希腊、古罗马的纯粹形式,强调理性、简洁、对称与秩序。我们将分析其对廓形、装饰的克制,以及对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的侧重。以帕埃斯图姆神庙的考古发现对建筑师的启发,以及魁奈克的万神庙、卡尔斯鲁厄选帝侯宫殿等建筑为例,展示新古典主义的理性美学。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的萌芽(约1800-1900年) 19世纪是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时期,建筑业也概莫能外。本部分将聚焦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如钢铁、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我们将探讨新古典主义的持续影响,以及在浪漫主义思潮下的复兴主义风格,如新哥特式、新巴洛克式等,它们是对历史风格的重新诠释与挪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新兴建筑类型的出现,如火车站、博览会展馆、工厂、办公楼等,它们的需求催生了对新结构、新空间的探索。例如,水晶宫在1851年伦敦博览会上的惊艳亮相,展示了预制构件和玻璃幕墙的巨大潜力。埃菲尔铁塔的建造,更是将钢铁的结构美学推向极致。 本部分也将探讨由技术驱动的新的建筑思潮,如包豪斯早期对功能主义的探索,以及对标准化、模数化的思考,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分析奥托·瓦格纳在维也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实践,以及路易斯·沙利文对“形式追随功能”的论述,这些都预示着一个全新建筑时代的到来。 第四部分:20世纪的激进探索与多元发展 20世纪是建筑史上最为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之一。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及其核心理念,包括功能至上、形式简洁、反对装饰、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信念。我们将详细介绍“现代建筑四大巨匠”——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理论与实践。 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柱廊、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如何颠覆传统空间布局;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及其对玻璃幕墙、开放空间的运用;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教育理念及其对建筑、设计、艺术的整合;赖特有机建筑的思想,试图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都将是本部分的重点。 我们将考察现代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例如国际主义风格在战后城市重建中的影响,以及巴西现代主义的独特地域特色。 然而,20世纪的建筑并非只有现代主义一种声音。本部分还将探讨现代主义的批判者与修正者,如新表现主义、有机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前,对技术、社会、文化等层面进行反思的建筑师。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当代建筑的多元图景(20世纪末至今) 随着20世纪中后期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主义的普适性与理想化开始受到挑战。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它如何反思现代主义的冰冷与单调,重新拥抱历史元素、象征意义、地方特色以及消费文化。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建筑手法上的多样性,如折衷主义、戏仿、拼贴等,以及其代表人物如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的理论贡献。 进入21世纪,当代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本部分将梳理当代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 可持续性与绿色建筑: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建筑如何实现节能、环保、生态友好。我们将关注被动式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绿色材料的研发等。 技术驱动的创新: 参数化设计、数字化建造、3D打印等新技术如何拓展建筑的可能性,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态与结构。 地域性与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重拾地方特色,尊重文化传统,创造具有地域归属感的建筑。 社会参与与包容性设计: 建筑如何回应社会问题,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实现公平与包容。 跨学科的融合: 建筑设计与其他学科,如艺术、科技、社会学、心理学等,如何相互启发,共同塑造未来。 我们将通过分析当代具有影响力的建筑项目和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安藤忠雄、坂茂、诺曼·福斯特等人的作品,来展现当代建筑的丰富性和前瞻性。 总结与展望 《世界建筑史:从中世纪到当代》不仅仅是对建筑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技术进步、文化演变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度考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筑的解读,读者将能够理解建筑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建筑的兴趣,培养对空间环境的敏感度,并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独立思考。在浩瀚的建筑史长河中,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一段文明的注脚,一页人类进步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纹理,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米黄色的纸张减少了印刷品的刺眼感,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更值得称赞的是版式布局,每一页的信息密度都经过了精心的权衡,文字和图示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又营造出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尤其是那些跨页的大幅插图,细节描绘得极其到位,光影的处理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临现场感受那些宏伟建筑的震撼。装帧的细致程度,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初次翻阅时,我就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它展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感”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过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经历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建筑史“漫游”。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他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年代罗列或风格堆砌,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下进行阐述。我特别欣赏他对建筑背后文化心理的挖掘,比如某种结构或装饰元素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乃至气候条件的。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结构解析变得鲜活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闭目思考那种文明是如何通过钢筋水泥、石材砖瓦向后世发声的。这种带着思辨性的阅读体验,远超了我对普通历史读物的期待,它促使我不仅仅停留在“看”建筑,而是开始“理解”建筑的内在逻辑和情感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专业知识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桥梁。对于我们这些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许多建筑学术著作往往因为术语过于密集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引入复杂的建筑学术概念时,总是辅以极其清晰、形象的比喻或类比,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在解释某种拱券的受力原理时,作者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让我瞬间明白了其力学上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知识传播的热情。它使得那些深藏于象牙塔中的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极大地拓宽了普通读者接触和欣赏世界建筑遗产的视野和深度。

评分

从内容编排上看,这本书的逻辑跳跃性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轴线,而是围绕着某种“核心母题”进行主题式的串联。比如,某一章节可能集中讨论“光线在宗教建筑中的象征意义”,然后自然地从哥特式教堂过渡到拜占庭的穹顶设计,再跳跃到某种现代主义建筑对自然光的运用。这种主题驱动而非时间驱动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仿佛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设计研讨会。每一次阅读都会发现新的关联点,旧有的知识体系被不断地重构和激活。这种结构安排,不仅有效避免了阅读疲劳,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读者建立跨越地域和时代界限的比较性思维,这对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世界建筑史的人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思维训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印象格外深刻。在如今许多出版物为了追求“快餐式”阅读而精简这些“辅助”内容的趋势下,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保持了令人赞叹的专业操守。详细的注释不仅对出现的生僻词汇或典故进行了解释,更重要的是,许多关键的理论论断后面都清晰地标注了原始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后续研究的指向性。我常常在阅读中遇到某个观点让我特别感兴趣时,会立刻翻到后面的注释部分,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研究资料。这种对知识源头的尊重和清晰的指引,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机构对学术诚信的坚定承诺。对于真正想要深入钻研建筑史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尽的参考资料,比主文本身可能更具探索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评分

外国建筑史的参考书,这本应该算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

是你 陪我走过 一生一回

评分

又是谁 孩子没睡 电话没电 心情没准备

评分

自己老师写的书 内容翔实 插图丰富

评分

正在看,希望对外建史多多了解。

评分

建筑学考研参考书之一,很不错的内容

评分

送货速度,满意!!!!

评分

作者在书中采取了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及照片近800幅,并参考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评分

内容很详细,考研的必备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