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良英 等 著
图书标签:
  • 爱因斯坦
  • 物理学
  • 科学
  • 哲学
  • 相对论
  • 文集
  • 经典
  • 大师
  • 思想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7676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393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8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能在细节方面作些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述(1946年)
自述片断(1955年3月)
失业的痛苦和探索自然界统一性的乐趣
——1901年4月14日给M.格罗斯曼的信
生活的一个侧面
——1903年1月给贝索的信
附录一:《爱因斯坦给M.贝索的信选译》选编说明
附录二:贝索,爱因斯坦最亲密的朋友
——《爱因斯坦给M.贝索的信选译》编后记
1905年春天的四项研究
——1905年5月给C.哈比希特的信
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质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
(1909年9月)
也许量子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里
——1909年12月31日给贝索的信
关于比热理论
——1911年5月13日给贝索的信
对第一次索耳未会议的印象
——1911年12月26日给贝索的信
红外线的吸收及其他
——1912年2月4日给贝索的信
作为研究者的麦克斯·普朗克(1913年)
相对论的引力论和马赫原理
——1913年6月25日给E.马赫的信
物理学家对引力论的态度
——1913年底给贝索的信
我不怀疑引力理论的正确性
——1914年3月给贝索的信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1914年)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就职讲话
评H_A.洛伦兹的《相对性原理》(1914年)
科学方面两个好消息
——1915年2月12日给贝索的信
关于广义相对论
——1915年11月28日给A.索末菲的信
如今实现了最大胆的梦想
——1915年12月10日给贝索的信
关于广义相对论
——1915年12月21日给贝索的信
引力论获得巨大成功
——1916年1月3日给贝索的信
恩斯特·马赫(1916年3月14日)
关于有限宇宙的设想
——1916年5月14日给贝索的信
悼念卡尔·施瓦兹希耳德(1916年)
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
——1916年8月11日给贝索的信
续论辐射的量子论
——1916年8月24日给贝索的信
可以肯定光量子的存在
——1916年9月6日给贝索的信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意义之所在
——1916年10月31日给贝索的信
为什么要提出闭合空间的假设
——1916年12月中旬给贝索的信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的一个片断(1916年)
几何学命题的物理意义
爱因斯坦给德西特的信(1916—1918年)
——卡拉·卡恩和弗朗兹·卡恩报道
关于宇宙学和其他
——1917年3月9日给贝索的信
对马赫的看法
——1917年5月13日给贝索的信
附:贝索1917年5月5日给爱因斯坦的信
关于辐射量子的实在性和广义相对论的能量原理
——1918年7月29日给贝索的信
马里安·冯·斯莫卢霍夫斯基(1917年)
探索的动机(1918年4月)
——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
康德的《绪论》读后感
——1918年6—7月间给M.玻恩的信
关于魏耳的理论和宇宙学问题
——1918年8月20日给贝索的信
理论必须以经验事实为依据
——1918年8月28日给贝索的信
黎曼几何也有它在地球上的起源
——1918年9月8日给贝索的信
应当对量子论的成功感到羞愧
——1919年6月4日给M.玻恩的信
什么是相对论?(1919年11月28日)
关于魏耳理论及其他
——1919年12月12日给贝索的信
不愿意放弃完全的因果性
——1920年1月27日给M.玻恩的信
理论和实验(1920年)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德文第10版附录
相对论的认识论观点以及闭合空间问题
——1920年4月24日给M.索洛文的信
以太和相对论(1920年5月)
我对反相对论公司的答复(1920年8月27日)
……
编译后记

精彩书摘

  1909年,爱因斯坦离开专利局,去苏黎世大学教理论物理学,贝索也回到的里雅斯特,在戈里齐亚(Goriza)一家保险公司任襄理。这时,他研究的里雅斯特供水工程规划。1914年8月欧战爆发,他在戈里齐亚教会医院当护士。次年5月意大利倒向协约国,贝索返回伯尔尼,继续在专利局工作。1916年2月起,在联邦工大兼任编外讲师,讲授《专利理论与实践》,直到1938年退休。在这二十多年中,他结识了许多老教授,其中有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经常去听他们的课,比如,1916-1917年间,H.魏耳(weyl)讲的电磁理论和群论。
  贝索一家同爱因斯坦的前妻米列娃·玛丽琦(Mileva Mariie)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当他们同住在伯尔尼的时候,两家经常来往,有时一道带着孩子去郊游。一次,爱因斯坦亲自做了一只漂亮的风筝,经过试飞之后,送给了贝索的小儿子小维洛(Vero),并向他讲述风筝起飞的道理。后来,爱因斯坦去布拉格、柏林任职,贝索经常去看望重病在身的米列娃,并照顾他们的两个孩子读书。爱因斯坦每次来瑞士探亲,总要去贝索家。1916年,他带着年轻的维洛一同在街头散步,向他讲解狭义相对论基础。1919年,爱因斯坦同米列娃离婚,也是通过贝索安排的。爱因斯坦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将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全部给米列娃。
  在贝索一生平静的学者生活中,只是1926年出现过一场小小的风浪。那就是,虽然贝索在专利局工作一直很努力,为同事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咨询工作,可是自己签署审定的专利申请书并不多,一度发生有被辞退的危险。

前言/序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所创立的相对论和所揭示的辐射的粒子性,随后被发展到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唯物论哲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他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生活在帝国主义政治旋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为人类的进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能在细节方面作些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内容简介 引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以其革命性的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他的名字早已成为智慧与天才的代名词,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爱因斯坦的著作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科学论述,它们更是一部思想探索的史诗,一次对自然界奥秘的执着追寻,一次对人类理性边界的不断拓展。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爱因斯坦早中期重要思想精华的宝贵文献。本书不仅收录了他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论文,更包含了大量他对于科学哲学、社会伦理、教育以及和平事业的深刻见解。这次的“增补本”尤为重要,它在原有基础上,精心搜集并整理了许多过去不为人所知的珍贵手稿、信件、演讲稿以及访谈记录,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卷帙浩繁,但其思想的脉络清晰可见,逻辑严谨,逻辑的火花在字里行间闪耀。 卷一核心内容概览 本卷的结构安排旨在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走进爱因斯坦的思想世界。内容涵盖了爱因斯坦人生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几个重要阶段,尤其是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以及对量子力学早期发展做出贡献的时期。 一、早期思想的萌芽与科学革命的序曲(1900-1905年) 本卷开篇,读者将回溯爱因斯坦作为一名年轻专利局职员时期的科学探索。虽然当时他尚未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其思想的锋芒早已显露。 关于光电效应的开创性工作: 在“论光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理论”(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爱因斯坦首次提出了光的量子假说。他大胆地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概念应用于光,认为光是以不连续的能量“量子”(quanta)形式传播的。这一突破性的思想,挑战了当时以波动说为主导的光学理论,为后来量子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卷收录了这篇论文的原文(或高质量译本),并可能附有爱因斯坦晚年对此的思考,解释了他为何会走上这条“冒险”的道路,以及他当时是如何在理论与实验之间寻找平衡的。 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 在“论可见物质的分子运动”(Über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一文中,爱因斯坦基于原子论的观点,对布朗运动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他证明了布朗运动并非光学错觉,而是分子碰撞的直接体现,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这不仅是统计力学领域的一大贡献,也为证明微观粒子的存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本卷将详细呈现其推导过程,并可能包含爱因斯坦对自己这项工作在当时科学界引起的反响的回顾。 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1905年,堪称“奇迹年”。爱因斯坦接连发表了四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Zur 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在这篇论文中,他引入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他巧妙地解构了牛顿力学中绝对时空的概念,提出了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一系列颠覆性的结论,并给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本卷将深入解析狭义相对论的逻辑框架,展示其如何统一电磁学和力学,并可能包含爱因斯坦在撰写此文时,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如何与当时主流理论进行对话的记录。 质能方程的深远影响: 狭义相对论的直接产物——质能方程E=mc²,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和能量的认知。这个简洁而深刻的公式,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更预示了原子能的巨大潜力。本卷会详细阐述这一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引用爱因斯坦晚年对此公式所能带来的巨大能量的思考,虽然他当时并未预见到其军事应用,但对于其理论意义的深刻理解跃然纸上。 二、引力革命的宏伟篇章:广义相对论(1915年及前后) 在狭义相对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爱因斯坦并未止步,他将目光投向了引力这一更为根本的自然现象。 从惯性系到非惯性系: 爱因斯坦认识到,狭义相对论仅仅适用于惯性参照系,而如何描述加速度运动和引力,则需要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他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了引力场与时空几何之间的深刻联系。本卷将收录他早期思考引力与加速度关系的论文,展示其思维的曲折与艰辛,以及他对“思想实验”的巧妙运用,例如他著名的“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他将引力描述为时空的弯曲,认为大质量物体会使其周围的时空发生扭曲,而物体的运动轨迹则是沿着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进行的。这彻底颠覆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我们理解黑洞、引力波、宇宙膨胀等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卷将包含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并配以爱因斯坦本人对这些方程的解释,力求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现其精髓,并可能引用他收到关于广义相对论验证(如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时的激动心情。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与影响: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催生了天文学和宇宙学的新时代。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解释,以及对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弯曲的观测证实,都成为了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本卷将梳理这些重要的验证过程,并引用爱因斯坦对于这些验证所带来的科学意义的评价。同时,也会探讨广义相对论对理解宇宙结构、演化以及黑洞等极端天体现象的深远影响。 三、量子世界的探索与困惑 尽管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他对量子力学的某些解释却始终持保留态度,形成了著名的“EPR佯谬”等思想实验,展现了他对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深刻思考。 对量子力学早期发展的贡献: 除了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量子热力学、固体比热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卷将收录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论文,展现其在量子理论萌芽时期的卓越洞察力。 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质疑: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可能并非一个完备的理论,它在描述微观世界时存在“概率性”的不足。他提出的“EPR佯谬”(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旨在证明量子力学中存在“隐变量”,从而质疑其完备性。本卷将详细阐释EPR佯谬的思想实验,并收录爱因斯坦晚年与波尔等物理学家就量子力学解释进行的激烈争论的书信和文章,这些争论至今仍是物理学界研究的热点。 寻求统一场论的努力: 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寻找一个能够统一所有基本力和基本粒子的“统一场论”。他希望将引力与电磁力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之下。本卷将选取他晚年关于统一场论的一些思考片段和部分研究成果,展现他对于构建更深层次物理学理论的执着追求。尽管他最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但他的探索精神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四、科学之外的思想光谱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爱因斯坦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社会、政治、哲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科学哲学与方法论: 爱因斯坦的文章中,常常流露出他对科学本质的思考。他强调观察与理论的统一,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实在”的探索。本卷将收录他关于科学方法、理论构建以及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论述,展现其作为一位思想家对科学边界的思考。 对战争与和平的立场: 作为一位饱经战乱、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学者,爱因斯坦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积极倡导和平,反对军国主义,并为建立国际合作而奔走呼吁。本卷将收录他关于和平、裁军、国际合作以及他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复杂情感的演讲和文章,展现他作为一位“公民”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关于教育的思考: 爱因斯坦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本卷将收录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包括他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以及他对培养自由精神的重要性。 结语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不仅仅是一部科学著作,它更是一扇窗户,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灵魂的全部。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理解那些深刻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更能体会到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全面形象。这本书将引领我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智识之旅,激发我们对宇宙、对生命、对人类未来的无限思考。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辉,等待着读者去发掘和领悟。这不仅仅是一份科学遗产,更是一份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经典,那种深沉的蓝色和简洁的字体搭配,一看就知道是走学术路线的。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个“增补本”去的,毕竟爱因斯坦的思想博大精深,总觉得原版可能还有些遗漏。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得很清晰,阅读起来眼睛不累。 尽管我对理论物理的理解只能算是皮毛,但仅仅是翻阅那些引言和脚注,就能感受到这位巨匠思想的穿透力。尤其是那些早期关于光电效应和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摘要,文字虽然严谨,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宇宙奥秘的原始好奇心。我特别留意了这次增补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被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早期手稿或通信的片段,这对于理解他思想的演变路径至关重要。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这些原著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中,不过光是这份拥有经典思想原典的满足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个世纪前的天才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发现,爱因斯坦的文字风格在不同的论题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在论述他对“实在性”的哲学思考时,他的笔触变得非常内敛和富有哲理,语句结构往往很长,充满了从句和复杂的逻辑连接词,像是在精心编织一张思想之网,让人不得不慢下来,反复咀嚼每一个词汇的重量。然而,当他谈及某些社会或政治议题时,语言突然变得直接而充满激情,那种对和平与自由的呼唤,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激起内心的共鸣。这种在严谨的科学论证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着实令人叹服。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对关键公式的标注非常到位,虽然我看不懂,但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仿佛在告诉我,这里面蕴含着改变世界的秘密。

评分

坦白说,要一口气读完并完全消化《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1卷)》中的所有内容,对于像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个挑战。我主要把精力放在了那些他阐述基本概念的章节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如何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概念,用日常的、甚至带有一丝诗意的语言来描述。比如他对时间相对性的解释,那种将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的关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一种对物理世界内在和谐的赞美。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大师不仅仅是计算的机器,他们首先是伟大的想象家。每一页都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宝石,需要借助适当的工具(比如一些基础的物理学辅读材料)才能看到它真正的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你一次性吸收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它能激发你对未知世界产生多少新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评分

关于这次的“增补”部分,我非常感兴趣,但说实话,它们似乎更偏向于学者和研究者。我能感受到这些新增的材料,可能是来自某些早期的通信草稿或者一些未被广泛引用的会议记录节选,它们填补了一些历史的空白,让爱因斯坦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人性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天才”符号,而是一个在面对科研困境时也会感到挫败、也会经历漫长思考过程的鲜活个体。这种“幕后花絮”式的材料,对于那些致力于爱因斯坦思想史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对我个人而言,虽然理解深度有限,但那种“我正在触摸历史现场”的感觉是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它让阅读过程多了一层探索的乐趣,仿佛在参与一次考古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装订质量,是值得一提的优点。作为一套工具书和经典文献的结合体,它必须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和查阅。这本第1卷的纸张厚实,不易洇墨,即使用荧光笔做了标记,也不会透到下一页,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在书上做笔记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内页的留白设计也十分合理,既保证了正文的可读性,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在页边写下自己的心得或疑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设计精良、内容扎实,且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文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思维高度的记录,让我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股沉静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太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这时他一开始怀疑以太存在的必要。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应该是正版,书香世家

评分

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评分

很好。

评分

新版商务印书馆出的爱因斯坦文集,这是第1卷,内容主要为往来书信。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因此上帝的存在不是科学和理性思辨可以完全证明的、如果有啦信仰之后、上帝的存在是非常容易"证明"啦:因为【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所以耶稣就是上帝、而耶稣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所以上帝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评分

收藏

评分

每一次我都提醒京东要注意包裹以免弄坏,我每一次下单后都打电话4006065500让他们注意不要损坏书籍,但京东每一次没有任何改进。“爱因斯坦文集”封面又搞坏了,这里到底是什么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