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佩,1938年生于山东黄县,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81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77年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20年来出版科普图书60余本,短篇600余篇。主要作品有《奇妙的曲线》,《圆面积之谜》(1993年同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数学司令》(1990年获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1993年获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一等奖),《有理数无理数之战》(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数学游艺会》(1987年获全国畅销书奖),《数学奇境故事丛书》(1997年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多种图书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并被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出版。1990年被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1987年开始,在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数学科普学”课程,该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4年和1993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数的畅想曲
1、数的畅想曲
2、形形色色的数学题
3、解题动画片
4、数学ABC
5、数学中的“迪士尼乐园”
二、代数的威力
1、“代数学”的发现
2、代数的威力
3、方程博览会
4、闯关纵横谈
5、代数万花筒
三、传奇与游戏
1、数学奇境
2、名题荟萃
3、数学群星
4、游戏与数学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看到人赋予数各种象征性意义。
毕达哥斯拉学派把大于1的奇数象征男性,叫“男人的”,而偶数则表示女性,叫“女人的”(也有的史书记载,把奇数象征女性,而偶数象征男性)。数5是第一个男性数与女性数之和。数5象征着结婚或联合。
人之间讲友谊,数之间也有“相亲相爱”可言,。毕达哥斯拉学派的人常说:“谁是我的朋友,这就像220和284一样。”为什么220和284是好朋友呢?220除去本身以外还有11个因数,它们是1,2,4,5,10,11,20,22,44,55,110.这11个因数之和恰好等于284.同样,284的因数1,2,4,71,142之和恰好等于220。
1+2+4+5+10+11+20+22+44+55+110=284,
1+2+4+71+142=220.
这两个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古希腊给具有这样性质的两个数叫做“相亲数”,也叫“亲和数”。
220和284是第一对相亲数。17世界法国数学家费尔玛,找到了第二对相亲数17296和18416.几乎在同时期法国数学家在给默森尼的信中指出了第三对相亲数9363584和9437056.惊人的是瑞士数学家欧拉于1750年一次公布了60对相亲数。人们以为这一下把相亲数都找完了。
谁料想,过了一个世纪,意大利年仅16岁的青年巴格尼与1866年公布了一对相亲数,他们比220和284稍大一点,这一对相亲数是1184和1210.前面提到的几个大数学家竟无一人找到它俩!
……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对数字和逻辑有着天然好奇心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本来还担心,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太抽象的数学概念会不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毕竟课本里的那些公式堆砌起来,着实有点枯燥。然而,这本《数学大世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让你对着一堆符号挠头的书,而是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向导,带着孩子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数学宇宙。书中对几何图形的描绘生动有趣,比如讲解黄金分割的时候,不是干巴巴地甩出一个公式,而是结合艺术、建筑,甚至自然界的形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美”与“数”的关联。还有那些关于概率和排列组合的章节,设计成一个个小小的思维游戏,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底层逻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基础知识,而是大胆地触及了一些前沿的概念,比如非欧几何的初探,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激发了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这种寓教于乐,又不失深度的处理方式,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我记得我儿子拿到这本书时,起初还带着点“又来一本教辅”的警惕,但翻开第一页,他就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插图和排版牢牢抓住了眼球。这本书的编辑和设计团队绝对是深谙青少年心理的高手。它完全摈弃了传统科普读物那种一本正经的腔调,反而用了一种非常亲近、甚至有点“叛逆”的口吻跟小读者对话。比如,在讲到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未解之谜”的结论,而是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我告诉你,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你信吗?来,我们一起试试看。”这种“邀请式”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代入感。我观察他阅读的过程,他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探索”和“挑战”。书中的历史小故事穿插得也极其巧妙,比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时的场景描绘,栩栩如生,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书中的科学巨匠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评分作为一个平时工作比较忙碌的家长,我特别注重书籍的“含金量”和对孩子思维能力的长期培养。市面上的少儿科普书很多,但很多都是浅尝辄止,看完热闹就没了。但这本典藏书系中的数学卷,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注重逻辑链条的完整性,而不是孤立知识点的罗列。例如,它在介绍代数思维的起源时,会清晰地展示从文字算式到符号表示,再到抽象方程的演进过程,每一步都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这对于培养孩子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发现他读完后,在解决日常问题时,思考路径也变得更清晰了,不再是简单地凭感觉,而是会尝试分解问题、寻找变量。特别是书中关于极限和无穷小的引入,虽然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挑战,但作者巧妙地用“无限分割”和“无限接近”的生活化例子来阐释,让抽象的概念有了可触摸的实体感,这种对深层思维的训练,是任何死记硬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套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现在我发现它简直是提升孩子数学素养的“核武器”。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数学”这个被许多孩子视为畏途的学科,转化成了一种“解谜游戏”的乐趣。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现代生活和未来科技的交叉点,这对于激发这个年龄段孩子对未来科技的憧憬非常有效。比如,它会涉及密码学的基本原理,或者人工智能中用到的一些基础算法的数学逻辑。这让孩子明白,数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驱动整个现代文明的底层代码。我注意到,孩子开始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比如计算篮球投篮的抛物线,或者估算家中物品的体积。这种从书本走向实践,再反哺阅读兴趣的良性循环,是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它提供的知识是“活的”,而不是“死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值得称赞。在阅读体验上,它做到了极致的舒适。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保护视力至关重要。排版疏密有致,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让人产生阅读压迫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概念旁设置的“小贴士”或者“思考实验室”栏目,那些小小的侧边栏常常用幽默的语言总结核心要点,或者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非常适合做家庭讨论的素材。我周末常常和孩子就书里的某个悖论进行一番辩论,这极大地提升了亲子间的交流质量。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视野开阔、逻辑严密、兼具人文关怀和科学深度的优秀数学科普读物,完全配得上“典藏”二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
评分了解数学历史和背后故事的一扇窗
评分可以!????
评分犹豫了很久,终于买了下来,孩子非常喜欢看,看了很长很长时间。
评分这个买早了点儿子还看不懂,留着以后再看
评分人之间讲友谊,数之间也有“相亲相爱”可言,。毕达哥斯拉学派的人常说:“谁是我的朋友,这就像220和284一样。”为什么220和284是好朋友呢?220除去本身以外还有11个因数,它们是1,2,4,5,10,11,20,22,44,55,110.这11个因数之和恰好等于284.同样,284的因数1,2,4,71,142之和恰好等于220。
评分内容丰富,不仅可以给孩子读,家长也可以读,受益匪浅。
评分可以!????
评分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内容权威价格实惠知识点丰富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