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 第二版》 上册目录
i 版读者赞誉
vii 第二版出版说明
ix 版序言
xi 版前言 有幸见证历史
1 第1 章 帝国的余晖AT&T; 公司
1 百年帝国
2 几度繁荣
3 利令智昏
4 外来冲击
结束语
15 第2 章 蓝色巨人IBM 公司
1 赶上机械革命的后一次浪潮
2 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 他也是做(芯)片的
5 保守的创新者
6 内部的优胜劣汰
7 后金融危机时代
结束语
38 第3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创辉煌
4 大难不死
5 i 十年
结束语
60 第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1 摩尔定律
2 安迪 比尔定律
3 反摩尔定律
结束语
72 第5 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4 英特尔和AMD 的关系
5 举步艰难
结束语
89 第6 章 IT 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公司
1 双雄会
2 亡羊补牢
3 人民战争
4 帝国的诞生
5 当世拿破仑
6 尾大不掉
7 条顿堡之战
8 客厅争夺战
9 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结束语
122 第7 章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
1 硅谷老兵新传 埃里森其人
2 钻了IBM 的空子
3 天堂下的帝国
结束语
143 第8 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公司
1 好风凭借力
2 持续发展的绝招
3 竞争者
4 诺威格定律的宿命
结束语
159 第9 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费罗和雅虎公司
1 当世福特
2 流量、流量、流量
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 既生瑜,何生亮
5 红
6 自废武功
7 浪淘尽风流人物
结束语
187 第10 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1 昔日硅谷之星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3 有争议的CEO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5 峰回路转
后记
结束语
205 第11 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公司
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之中也有所谓的贵族,摩托罗拉无疑
可以算一个。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
词,同时它还是技术和品质的结晶。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律
4 铱星计划
5 全线溃败
6 回天乏力
结束语
226 第12 章 硅谷的另一面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4 硅含量不断降低
5 亘古而常青
结束语
249 索引
《浪潮之巅 第二版》 下册目录
第二版出版说明
1 第13 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1 太阳公司
2 Novell 公司
3 网景公司
4 RealNetworks
结束语
34 第14 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
1 风投的起源
2 风投的结构
3 风投的过程
4 投资的决策和公司的估价
5 风投的角色
6 著名的风投公司
结束语
67 第15 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1 702010 律
2 诺威格定律
3 基因决定定律
结束语
89 第16 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2 硅谷的支柱
3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4 创业的孵化器
结束语
118 第17 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1 华尔街和美国的金融体系
2 著名的投资公司
3 科技公司的上市过程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 华尔街与微软、雅虎和Google 的三国演义
结束语
147 第18 章 挑战者Google 公司
1 历史上轰动的IPO
2 早期岁月
3 商业模式
4 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众路线
5 绝代双骄
6 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TGIF)
7 不作恶
8 不败的神话
9 秘密军团
10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11 Google 的新气象
12 3G 时代
13 进攻,永远是好的防守
14 佩奇新政
结束语
205 第19 章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 公司
1 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公司)
2 道琼斯指数中的常青树(3M 公司)
3 世界大的联合体(GE 公司)
结束语
235 第20 章 印钞机佳的商业模式
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好的商业模式,很多大公司的兴
起,不是靠技术的革新而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变。
1 Google 的广告系统
2 eBay 和的在线市场
3 戴尔的虚拟工厂
4 腾讯的虚拟物品和服务
结束语
255 第21 章 互联网2.0
1 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2 互联网2.0 的特征
3 著名的互联网2.0 公司
4 是革命还是泡沫
结束语
285 第22 章 金融风暴的冲击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2 瑞雪兆丰年:优胜劣汰
3 潜在的商机到处都是
4 欧债危机
5 格局的变迁
结束语
320 第23 章 云计算
1 云计算的起源
2 云计算的本质
3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工程
4 对IT 产业链的颠覆
5 云计算时代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
6 中国云计算的泡沫和机会
结束语
343 第24 章 下一个Google
1 千亿俱乐部
2 岁岁年年人不同
3 新领域
4 关注亚太地区
结束语
371 版后记
375 索引
《文明之光》 册
I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
V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XIII 前言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节 我们的星球
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第三节 后的半小时
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
第二节 古老的文明
第三节 金字塔
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
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早的条约
第四节 亚述— 血型与文明
第五节 后的辉煌— 空中花园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 中国的农业文明
节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
第二节 先进的选官制度
第三节 宋代— 幸福的农业社会的
第四章 科学之路— 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节 几何学
第二节 物理学
第三节 天文学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
节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
节 陶和瓷
第二节 上天的眷顾
第三节 宋代青瓷
第四节 青花瓷器
第五节 风靡世界
第六节 日本的崛起
第七节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第八节 瓷器在今天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
节 佛罗伦萨的往昔
第二节 珍贵的财富
第三节 昼夜晨昏
第四节 复兴走向全欧洲
第五节 科学的曙光
第六节 宝贵的遗产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节 东方的诱惑
第二节 先驱者
第三节 新大陆
第四节 地球是圆的
第五节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
索引
《文明之光》 第二册
I 前言
第九章 理性时代的开拓者—艾萨克牛顿
节 从故乡到剑桥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微积分的发明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上
第四节 生活中的牛顿
第五节 科学与伪科学之间
第六节 遗产
附录 牛顿年谱
第十章 荷英时代—为什么英、荷统治世界
节 罗卡尔角的夕阳—葡、西的殖民时代
第二节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
第三节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英国的崛起
第四节 工业革命
附录 大航海时代以来大事记
第十一章 谈出来的国家—美国的建国过程
节 本杰明富兰克林
第二节 托马斯杰弗逊
第三节 乔治华盛顿
第四节 从大陆会议到独立
第五节 谈出来的国家
附录 美国建国大事记
第十二章 从笛卡尔到达尔文— 科学时代
节 笛卡尔和方法论
第二节 从炼金术到化学
第三节 焦耳
第四节 分析与综合— 生物学大发现
第五节 证实与证伪
附录 法兰西科学院简介
第十三章 缩短的距离— 交通和通信的进步
节 史蒂芬森和铁路
第二节 莫尔斯和电报
第三节 毛奇的胜利
第四节 由电话到现代通信
第五节 电报和电话进入中国
附录 铁路、电报和电话大事记
第十四章 闪烁的能量— 电的发现和使用
节 雷、电和磁
第二节 电的普及和使用
第三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节 电的产生
第五节 核聚变发电
附录 有关电的大事记
第十五章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原子能的使用
节 一分为二的液珠
第二节 科学家的责任感
第三节 难以完成的使命
第四节 曼哈顿计划
第五节 德国的核计划
第六节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第七节 原子能的和平使用
附录
第十六章 两个人的竞赛— 苏美航天发展的历程
节 寻找冯布劳恩
第二节 特殊的囚徒
第三节 回合:人造卫星,科罗廖夫胜
第四节 第二回合:载人航天,科罗廖夫再胜
第五节 第三回合:登月,冯布劳恩完胜
索引
《文明之光》 第三册
I 前言
1 第十七章 从巴赫到柴可夫斯基— 近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节 精制而典雅的巴洛克音乐
第二节 英雄史诗般的古典主义音乐
第三节 凸显个性的 浪漫主义音乐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 民族主义音乐
附录一 贝多芬给他的永恒爱人的书信
附录二 格里尔帕策(Franz Grillparzer,1791—1872)
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演讲
附录三 经典音乐发烧唱片推荐
41 第十八章 从 达维特到麦克斯— 绘画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节 标准审美的(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 温情脉脉的 浪漫主义
第三节 光与色交织的印象派
第四节 写实人生的新世纪绘画
附录一 近代到现代绘画艺术的主要流派
附录二 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馆藏介绍
87 第十九章 计算的时代— 从算盘到人体的一部分
节 自动计算— 从梦想到实现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发明—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第三节 科学计算
第四节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
第五节 “三无”时代
附 录 计算机大事记
137 第二十章 伟大的博弈— 华尔街的今昔
节 庞氏游戏和泡沫
第二节 华尔街的诞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一个人掀翻华尔街
第四节 将鸡交给狐狸照看
第五节 不断重复的愚蠢
附 录 一些金融术语的含义
184 第二十一章 亘古而长青— 硅谷的奇迹
节 旧金山湾区
第二节 硅谷的诞生
第三节 硅谷的发展
第四节 常青的奥秘
附 录 硅谷大事记
220 第二十二章 互联网时代
节 互联网的诞生
第二节 商业模式之争
第三节 互联网的本质
第四节 互联网从2.0 到3.0
附 录 互联网大事记
264 第二十三章 上帝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
斯场
节 世界是能量的
第二节 上帝的粒子
第三节 宇宙的起源— 大爆炸
第四节 宇宙的终结
附 录 宇宙诞生的时间表
288 第二十四章 增长的极限— 珍爱我们的地球
节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缓慢的增长
第三节 珍爱地球
第四节 科技的力量
附录一 有关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的说明
附录二 有关韦伯太空望远镜有趣的统计数据
325 索引
上册目 录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好时光的地方。
节 大学的历史
1.1 古代大学的雏形
1.2 近代大学的诞生
第二节 精英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目的
2.2 大学里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1 理念的力量
4.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39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
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
因此英美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
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
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节 纽曼式的大学
1.1 约翰·纽曼与《大学的概念》
1.2 大行之道
第二节 洪堡体系
2.1 普鲁士高等教育的奇迹
2.2 洪堡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3.1 吉尔曼缔造美国研究型大学
3.2 艾略特改造哈佛
3.3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长教育
62 第三章 我的大学经历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
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
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
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
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
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是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
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
教育。
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 初入大学的困惑
1.2 清华的课程教育
1.3 课程之外的收获
第二节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1 走出象牙塔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3.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3.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3.3 从巅峰到谷底
3.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
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大学也借
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
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
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节 剑桥大学
1.1 学院制
1.2 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第二节 牛津大学
2.1 牛津的历史
2.2 牛津的特色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26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
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
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
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
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
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1.1 美国大学的教职制度
1.2 教授治校的含义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3.1 复杂的现代大学管理结构
3.2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
3.3 管理上的分权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4.1 私立大学收入的构成
4.2 捐赠的重要性
4.3 科研经费和其它收入
4.4 大学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董事会
5.1 董事会的由来
5.2 各级董事会的作用
166 第六章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
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
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
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节 对不公正现象的剖析
1.1 为什么大学录取时要照顾校友的
子女
1.2 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政策对各个
族裔都公平吗
1.3 为什么私立大学都喜欢招特
长生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1 早期针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
2.2 歧视对象的改变及其原因
2.3 富人子弟在体育上更占便宜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1 高中的平均分GPA
3.2 标准考试成绩
3.3 AP 课程
3.4 特长
3.5 书面申请材料
第四节 申请过程
4.1 大学的选择
4.2 提前申请和正常申请
4.3 放榜和接受录取通知书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11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
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
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好的学校。
节 普林斯顿大学
1.1 乡村里的名校
1.2 住宿学院制
1.3 无以伦比的本科教育
1.4 大学必须同时有大师和大楼
1.5 大学申请与奖学金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1 高危城市里的世界名校
2.2 耶鲁的精神—为什么要选择耶鲁
2.3 培养未来的领袖
2.4 耶鲁的校园—象牙塔和贫民窟
2.5 耶鲁本科教育的特色
2.6 知识的海洋
258 索引下册目录
I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1.1 富兰克林的背影
1.2 沃顿商学院印象
1.3 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2.1 大苹果纽约
2.2 富有特色的通才教育
2.3 自由的大学
2.4 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47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1.1 教会书院
1.2 艾略特的遗产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2.1 美洲古老的大学校园
2.2 住宿生涯
2.3 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3.1 为什么进哈佛那么难
3.2 聚天下英才于一堂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4.1 奇特的培养要求
4.2 传播真理,服务社会
4.3 亚裔的误区
89 第十章 世界上好的工学院— 麻省理
工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也不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
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
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
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
加州理工则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得诺
贝尔奖的群体开办的。
节 麻省理工学院
1.1 麻省理工学院的初步印象
1.2 黑客文化
1.3 校园参观周(CPW)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
133 第十一章 美国所研究型大学—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所研究型大学,而且
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
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
它的毕业生的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
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节 历史与现状
1.1 西半球所研究型大学
1.2 特色大学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2.1 费用低廉的住宿
2.2 巴尔的摩的象牙塔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3.1 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
3.2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科研经费多的大学
4.1 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科研的
4.2 科研从本科开始
第五节 录取要求
177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
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均衡
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
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
教授那么简单。
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1.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谎言
1.2 一波三折的办学过程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2.1 从工业界获益
2.2 接地气的科研方式
2.3 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3.1 多元化的优势
3.2 大胆的科研改革
第三节 创业的孵化器
3.1 提供创业的目标
3.2 为创业开绿灯
3.3 对学生扶一把
3.4 营造创业氛围
213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
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
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夫人— 宋美龄。
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
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节 卫斯理印象
1.1 美丽的校园
1.2 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226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
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大学,它们后来
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
学生来讲,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
名气大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
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节 杜克大学
1.1 超级校园
1.2 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
1.3 服务于社区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2.1 另一种康普顿效应
2.2 中西部的奇迹
247 后记
250 索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