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4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组专任助理教授。出版过《医通中西—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等学术专书,另与其它学者合编有高中历史、大学历史经典阅读等教科书。
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首先,本书选取中医的视角介入中西医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看似浑然一体的中医的内在冲突,并通过诸多截面细化了民国时期中西医此消彼长的态势。其实温病也好,伤寒也罢,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体系时,传统医学在定名、抗疫、预防、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处于一种普遍被动的局面之中。在经过中医学界面相不同的诸多努力后,气论固然顽强地存活于本地人民的头脑之中,但细菌论却似乎早已成为了凌驾其上的、更切近本质的真理。相比于对本书“黑中医”的指责,我反而觉得本书使自己认识到了传统医学中诸多具体问题,破除了头脑中不少偏见,呈现出了在以今观古的历史书写下失语的中医的部分面貌。不过该书材料过于细碎繁杂,有用力过猛之嫌。读罢反观今日诸多所谓“中西医”论争,持论者往往较民国诸人等而下之,不通西医,亦不通中医,纯凭意气,殊觉可笑。
评分 评分##绪论中,作者皮国立交待了什么是重层医疗史:融合专业医学和社会生活两个维度的历史书写,也叫内史和外史的融合。说实在的,我觉得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样貌却不好看。为何?一方面,书中大量对中医术语的援引非内行看不懂,书中间杂的对当时社会风俗、制度的描...
评分 评分##讲的挺不错的,作为中医学生一直困扰于中医病名、治病方法、对气的认识这些问题,基础课程里也未涉及这些争论。看下来还是有收获。1 伤寒重视六经辩证体系。此区别于西医病因说 2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致病因素虽不如细菌明确,但或许能将外感与自身正气联系起来。3温病学过于江湖气(慢慢体会),还是要重视伤寒论的经典地位 4那么代人努力了看上去还是没什么发展,难道还要禁锢于伤寒温病争论中吗,发展又该向何处呢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