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梁启超评传
第一章 南国英才
(一) 家世和启蒙教育
(二) 学海堂的高材生
(三) 南海潮音撼心弦
(四) 万木草堂师生情
第二章 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
(一) 为变法图强奔走呼号
(二) 天才宣传家
(三) 时务学堂总教习
(四) 戊戌维新高潮及其失败
第三章 启蒙的华彩乐章
(一) 启蒙思想家的卓越贡献
(二) 批判封建专制
(三) 剖析国民性弱点 力倡新民之说
(四) 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五) 倡导“诗界革命” 和“小说界革命”
第四章 “史界革命”: 宣告旧史时代的终结
(一) 《新史学》的划时代意义
(二)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非凡气魄
(三) 当代史述·人物传记·亡国史鉴
(四) 推进外国史领域的研究
(五) 比较研究的尝试
第五章 九曲回澜归依著述
(一) 十一载风雨路途
(二) 策划讨袁 建立殊勋
(三) 专心著述的晚年
第六章 恢宏渊博: 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发扬
(一) 恢宏的风格
(二) 论清学史的两部名著
(三) 建构史学理论体系
(四) 多层面、多格调的先秦史研究
(五) 文化史开山之作
(六) 文献学领域的非凡建树
增订篇目
一、梁启超的学术风范和爱国情怀
二、理性主义对待“排满” 与近代民族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三、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自觉: 《欧游心影录》的思想价值
四、梁启超生平著述年表
第二卷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总论 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
近代史学:跨世纪的历程
近代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批判继承
近代史家对通史体例的探求
上编 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
龚自珍的社会历史观
《圣武记》对清代盛衰的探索
魏源与鸦片战争史
魏源与中西文化撞击
徐继畬《瀛寰志略》的价值
近代爱国史家夏燮
《海国图志》《日本国志》比较
黄遵宪的中西文化观
黄遵宪与客家研究
《人境庐诗草》与近代文化觉醒
下编 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
梁启超: 近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
夏曾佑与通史撰著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陈寅恪治史风格
陈垣学术思想的升华
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
范文澜: 从国学向唯物史观的跨越
侯外庐学术的特色
增订篇目
龚自珍: 锻造新的哲学武器
张穆的经世学风与《蒙古游牧记》的撰著
何秋涛《朔方备乘》的著史宗旨和史学价值
黄遵宪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的形成及其意义
陈垣: 宗教史的开山之作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新范式
民国初年历史观领域的新变革
“民族—文化” 观念与傅斯年、陈寅恪治史
陈寅恪治史风格续议
第三卷 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
引言: 修史风波
第一章 家世和家学
一、边地豪富, 儒学世家
二、班彪: 才高而好述作
第二章 潜心著史…
一、从私撰到受诏
二、二十五年心血的结晶
三、晚年际遇与班昭续史
第三章 创立新的构史体系
一、走出巨人的身影
二、强盛的国力是创造的源泉
三、时代召唤“汉书” 出世
第四章 对抗神学浊流
一、鬼神与人事之争
二、面对神学浊流
第五章 一代兴亡的历史画卷
一、开国和上升
二、鼎盛时代
三、中兴和衰亡
第六章 宏富的蕴涵 严密的体例
一、继起者的劳绩
二、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三、严密合理的体例
第七章 进步史识和时代印记
一、弘扬实录精神
二、观察历史变局
三、为“狂狷之士” 立传, 怒斥禄利之儒
四、卓越的人才观
五、关注民生疾苦, 主张民族和好
六、正宗思想的印记
第八章 学术文化的瑰宝
一、宝贵的文献
二、开法制史之先河
三、对经济活动的重视
四、地理沿革和水利工程
五、学术史的雏形
第九章 在历史长河中
一、史坛丰碑
二、“汉书学” 大兴
三、走出低谷
第四卷 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
引 言: 经学史上壮观的夕照
第一章 一份独特的哲学遗产
一、《公羊传》: 对《春秋经》“微言大义” 的阐释
二、董仲舒与公羊学的形成
三、何休对公羊家法的总结
第二章 复兴序幕的揭起
一、千年消沉和赵汸著书
二、庄存与: 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
三、庄存与对“微言大义” 说的推进
四、孔广森的著述及其误区
第三章 张大旗帜
一、刘逢禄: 重理公羊学的统绪
二、造端宏大, 奠定基础
三、刘逢禄公羊学说的二重性
四、凌曙和陈立
第四章 清代公羊学说的巨大飞跃(上)
一、清代学术思想的分水岭
二、龚自珍的思想轨迹
三、公羊三世说与龚自珍古代社会史观
四、龚自珍的强烈批判精神
第五章 清代公羊学说的巨大飞跃(下)
一、魏源的今文学著作
二、经世学风和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
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
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
一、廖平与晚清今文学
二、康有为今文学观点的确立
三、时代狂飙: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四、容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之公羊新学说
第七章 公羊学与晚清新学
一、晚清公羊学大盛的双层意义
二、公羊学与进化论的传播
三、公羊学与“新史学” 思潮
第五卷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叙篇 文化视角·比较研究
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
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传统史学确立期和转变期比较
上篇 传统史学的确立与文化问题
孔子与中国史学传统
《左传》的史学成就和民本思想
“过秦” 和“宣汉”: 两汉时代精神之体现
司马迁和孔子: 两位文化巨人的学术关联
《史记》久远生命力的奥蕴
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
《汉书》历史地位再评价
公羊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下篇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与文化问题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
全祖望对清代学术的贡献
王鸣盛史学: 朴学家的理性探求
钱大昕治史的特色
《文史通义》: 传统史学后期的理论探索
崔述古史新说及其价值观
龚自珍与传统文化的转折
近代史开端时期史坛的新风气
《日本国志》的时代价值
黄遵宪与儒学
进化论传播与近代史学的产生
第六卷 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
上 篇
构建中国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编纂思想: 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中国古代设馆修史功过得失略论
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设馆修史与历史资料的丰厚储存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史通》《文史通义》比较研究略论
晚清典志体史学名著的时代特色
20 世纪中国史家探索史学民族风格成就举要
白寿彝先生与中国历史编纂学
纂修大型《清史》宜采用新体
下 篇
关于“民族精神” 内涵的理论思考
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
论民族精神的成因
论民族精神的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在汉代的发展
《史记》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对清代多民族统一局面的及时总结
民族危机刺激下近代历史文化认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新格局
辛亥革命的思想动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陈垣与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史学
第七卷 史学与民族精神
史学传统与民族精神
历史的规律性与历史的丰富性
超越单纯考证尺度的局限
历史编撰与创新精神
传统·近代·当代
20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
上 编
《左传》在传统史学上的地位
《左传》为古代史学树立的范例
汉初史论的时代色彩和主要成就
司马迁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卓识
司马迁价值观与儒学
对《汉书》十志的总体考察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
今文公羊学说的独具风格和历史命运
中 编
苏颂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
谈迁与《国榷》
马骕的史学成就
钱大昕:历史考证的精良方法及其影响
钱大昕与元史学
《廿二史劄记》:乾嘉学术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
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推移
下 编
龚自珍、魏源的学术风格
黄遵宪的近代开放意识
梁启超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章太炎对近代史学的贡献与局限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第八卷 学术史沉思录
上篇 学术史探索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理论体系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公羊家法与清代今文学复兴之统绪
龚自珍与晚清经学的嬗变
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征
公羊学说与晚清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传统思想的精华何以通向唯物史观
中篇 当代史学的思考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学术价值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
下篇 白寿彝学术风采
刻意的追求 新辟的境界
——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评介
理论方向和开拓精神
——读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
不断开拓史学史学科的新境界
——读《白寿彝史学论集》
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
——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
为学术投入了全部生命
——深切怀念白寿彝师
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处理
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
《白寿彝画传》后记
第九卷 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
第一章 成长为国学名家
(一) 浙东一少年
(二) 北大求学时代
(三) 在南开
(四) 任教于北京各大学
(五) 《大丈夫》: 呼唤抗击日寇、激扬民族正气之作
第二章 为创建新史学呕心沥血
(一) “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二) 到延安
(三) 解放战争岁月
(四) 新中国成立后专心著述和领导史学界
(五) 最后的日子
第三章 学术交往
(一) 黄侃 萧一山
(二) “我党历史学者” 吴玉章
(三) 与毛泽东的友谊
第四章 早期学术成就
(一) 《文心雕龙讲疏》和《文心雕龙注》
(二) 《群经概论》
(三) 《正史考略》
(四) 《水经注写景文钞》
第五章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第一部通史著作
(一) 《中国通史简编》的版本
(二)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探索
(三) 对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卓识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史学的煌煌巨著
(一)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的理论指导
(二) 高明的史识 开阔的视野
(三) 多层面地反映历史真实
(四) 各民族共同的历史
(五) 评说千秋功罪
(六) 对传统文化的精彩分析
第七章 《中国近代史》(上册) 的开拓意义
(一) 《中国近代史》(上册) 的版本
(二) 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激烈斗争
(三) 奠定基本格局、前驱先路的功绩
(四) 与世界史的联系和精当的论断
(五) 近代史分期的主张
第八章 经学史研究
(一) 首创性的总结
(二) 深层次的剖析
第九章 卓越的理论建树
(一) 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三) 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之“神似”
(四) 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五) 百家争鸣和厚今薄古
结 语 范文澜在中国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一) 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史学的出色代表
· · · · · · (
收起)
陈其泰先生受教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主要在先秦两汉史学、清代及近代学术史、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耕耘,《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恳恳治学的结晶。
《陈其泰史学萃编》全书共九卷,约300万字,包括《学术史沉思录》《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大创新:
一、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中国古代史学高度发达,但以往对史家、史著的研究,却容易局限于单学科的范围之内。陈其泰先生跳出这种窠臼,认识到历史学的发展与文化学和其他学科有多向性的联系,将“史学”与“文化”作互动考察,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再建丰碑——班固与<汉书>》《学术史沉思录》等书,对于《史记》《汉书》《史通》《文史通义》,以及《春秋》《左传》《日知录》,乾嘉考史三大家钱大昕、王鸣盛、赵翼及龚自珍、魏源、崔述等名著、名家,提出了新的看法,做出了新的阐释。
二、对“经”与“史”作贯通考察,拓展史学史学科的研究领域,《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陈其泰先生认为,晚清公羊学说的展开,与清朝统治危机相激荡,又与新思想的传播相伴随、相呼应。20世纪初,公羊学说在政治上的作用随着变法失败而告终结,但在思想文化层面,它却成为中国学者接受西方进化论学说的思想基础,并且是五四前后兴起的“古史辨”派学术源头之一。《清代春秋公羊学通论》对于深化先秦、西汉史学的研究和清代、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探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途径,阐发其理论意义,高度珍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梁启超评传》《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有集中展现。“近代史学”的正式产生,以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以及在此前后出版的新型学术史和通史著作为标志。近代史学是发扬传统学术的精华与接受西方新学理二者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文化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滋养,又适逢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的相互对话、切磋和启示,加上大量考古文物和稀有文献重见天日,凭借这些难得的时代机遇,20世纪中国史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丰厚,形成了“三大干流”: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新史学流派。陈其泰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流变和发展的评价尤为精到。他指出,这些年有的人由于痛恨教条主义,而不恰当地将之与提倡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十七年”中一度教条主义泛滥,其原因甚为复杂。不过“十七年”史学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仍取得许多重大的成绩。进入新时期以后,教条主义恶劣学风受到彻底清算,而实事求是、坚持唯物史观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则更加显示出其蓬蓬勃勃的活力。
四、认识到历史编纂学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重大意义。陈其泰先生认为,传统史书体裁的丰富多样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巨大创造力,每一种体裁都有成功之作,其成功包含着进步的史识,渊博的学识,高明的治史方法,合理、严密的编纂技巧,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都承载在历史编纂的成果之中。历史编纂学既是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同时,它又是推进研究史学发展的新颖视角和重要方面。他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历史编纂学,可以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拓展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历史编纂与民族精神》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陈其泰史学萃编》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陈其泰先生的著作通过更加准确评价优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蕴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陈其泰先生满腔热忱,对民族和国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间可见,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优秀士人精神的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