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MU)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考古學理論、考古學思想史、農業起源、石器分析、遺址形成過程研究、史前藝術和考古教育等。從事考古學理論方法、考古學史的寫作,著有《學習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問》。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農業起源的理論解釋
一、導言
二、什麼是農業?
三、經典的農業起源理論
四、農業起源理論分析
五、尋求一種普遍的解釋
第二章 理論解釋:為什麼農業不起源
一、環境的約束
二、沙漠與熱帶雨林適應
三、流動性:狩獵采集適應的雙刃劍
四、適應的曆史:資源稟賦結構
五、新朋友:共生關係
六、狩獵采集的伊甸園:水生資源利用
七、小結
第三章 中國狩獵采集者的模擬研究
一、引言
二、狩獵采集者的生態模擬方法
三、中國狩獵采集者生態係統的基本特徵
四、最少陸地資源模型(Minimalist Terrestrial Model)
五、推導與預測
第四章 農業起源區的資源稟賦積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適應
一、引言
二、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的適應變遷
三、細石葉工藝的起源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段的適應
四、長江中下遊地區舊石器晚期的適應變遷
五、小結
第五章 中國農業起源的環境初始條件
一、引言
二、狩獵采集者的最佳棲居地
三、生態交錯帶
四、新的生境
五、小結
第六章 中國農業起源的基本模式
一、引言
二、從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展看“新石器時代的革命”的實質
三、探索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
四、比較的視角:中國農業起源的基本特徵
第七章 農業起源的十字路口——燕山南北地區
一、引言
二、基本問題
三、生態交錯帶適應的一般模式
四、史前文化適應方式的轉換
五、環境格局的變化與適應變遷
六、結論
第八章 但開風氣不為先——華南地區
一、引言
二、熱點問題:華南中石器時代
三、華南中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與文化特徵
四、華南中石器時代的文化適應
五、東南亞地區
六、小結
第九章 最強悍的狩獵采集者——東北地區
一、引言
二、寒冷地帶的文化適應策略
三、時代與材料
四、東北地區史前文化適應的多樣性
五、農業的傳播與狩獵采集社會的變遷
六、小結
第十章 最後的狩獵采集者——西南地區
一、問題的提齣
二、西南地區的文化生態條件
三、行為生態學的適應分析
四、考古材料的文化序列
五、西南地區的適應多樣性
第十一章 誰拓殖瞭青藏高原?
一、引言
二、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態條件
三、青藏高原的古環境
四、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時代
五、最早的青藏人
六、青藏高原文化適應方式的建立
第十二章 結語:完成或未完成的問題
一、現代化視角中的農業起源問題
二、狩獵采集者文化生態學視角中的農業起源
三、直接或間接的考古證據-
四、未完成的問題:考古學透物見人的睏難
後記
· · · · · · (
收起)
農業起源與人類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三個"起源"問題。本書從狩獵采集者的文化生態學角度來研究農業起源。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彆從理論角度、當代氣象站提供的資料模擬、具體的考古材料與古環境材料、梳理瞭現有的考古發現四個角度分析瞭中國的農業起源問題。
史前的現代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按需。“農業起源與人類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三個"起源"問題。本書從狩獵采集者的文化生態學角度來研究農業起源。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彆從理論角度、當代氣象站提供的資料模擬、具體的考古材料與古環境材料、梳理瞭現有的考古發現四個角度分析瞭中國的農業起源問題。”
評分
☆☆☆☆☆
##讀第一遍時還很懵懂,讀完楊建華師係列著作和《北方文化與青銅文明》,重讀本書,豁然開朗,簡直賈躍亭的生態化反。 最適應狩獵采集者的環境是生態交錯帶,在史前的中國,以草原和森林交錯帶為上,即內濛長城一綫。也就是後來農區牧區的分界綫。 而最適閤農業/遊牧的環境當然不...
評分
☆☆☆☆☆
##後過程考古學的佳作,文化生態模擬分析 “史前”與“現代化”兩個看似隻有在“萬物都是有聯係”的哲學話語中纔有些許聯係的詞語,為什麼這裏被聯係起來,並且還是用“的”這一錶示著較為密切關係的連接詞呢?這是筆者在最初對這本書的好奇和疑惑。帶著這個一個疑問,筆者翻開瞭這本以作者博士論文為基礎而成書的考古...
評分
☆☆☆☆☆
評分
☆☆☆☆☆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