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著名學者吉村憐教授多年來對於東亞佛教美術相關研究論文之集閤。全書共分三部。其第一部分主要關注佛教美術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要素——天人誕生圖的産生、發展、變化等過程,解決瞭這一多年來學界論爭不斷的問題。第二部分主要討論瞭中國南朝的佛教美術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美術樣式的輸齣,認為後二者受南朝的影響十分巨大,反駁瞭以往日本學界忽略南朝的觀點。第三部分是個彆研究,對雲崗石窟、曇曜五窟等個彆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此外,書中配有數百幅精美圖片,對於讀者理解佛教美術相關內容有著巨大的作用。書中所收論文有不少在初發錶時即産生較大反響,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
##建立在細緻的資料搜集整理基礎上的日式研究,對南朝佛教美術麵貌的還原很有啓發性。但是對文化傳播路徑進行分析時,涇渭分明的文化劃分似乎割裂瞭文化交流這個漸近的過程,建立在王朝外交框架內的文化交流有待再思,個人更贊同辻惟雄的觀點,有人口的遷移,就有物質的交流和文化的互動。此外,北魏太和十年為公元486年,p152筆誤寫為485年。
評分##不淡定瞭~~好感動~~
評分##昨天開始讀,還有一半沒讀完,忍不住上來打個分。目前還有兩個疑惑,一是為什麼早期敦煌壁畫裏,飛天是一個屈膝躍起的形象,就算是蓮花化生,好像也不用從蓮花中躍起?所以,這種形象最初是從哪兒躍起??二,變化生是如何創造齣來的?太奇幻瞭!!!
評分##幸虧找到瞭中譯本,不然又要啃日文瞭。。。。
評分##很難被“遊牧民族的鮮卑一定嚮繼承漢文化正統的南朝學習美術而不是相反”這樣的論證說服。因為北朝模仿瞭南朝畫像磚上的天蓮華化生所以也一定模仿瞭衣飾及其他?根本上是對待考古和文獻的態度不同吧。
評分##建立在細緻的資料搜集整理基礎上的日式研究,對南朝佛教美術麵貌的還原很有啓發性。但是對文化傳播路徑進行分析時,涇渭分明的文化劃分似乎割裂瞭文化交流這個漸近的過程,建立在王朝外交框架內的文化交流有待再思,個人更贊同辻惟雄的觀點,有人口的遷移,就有物質的交流和文化的互動。此外,北魏太和十年為公元486年,p152筆誤寫為485年。
評分##很難被“遊牧民族的鮮卑一定嚮繼承漢文化正統的南朝學習美術而不是相反”這樣的論證說服。因為北朝模仿瞭南朝畫像磚上的天蓮華化生所以也一定模仿瞭衣飾及其他?根本上是對待考古和文獻的態度不同吧。
評分##大國學基金會於2010年6月14日捐贈
評分##很難被“遊牧民族的鮮卑一定嚮繼承漢文化正統的南朝學習美術而不是相反”這樣的論證說服。因為北朝模仿瞭南朝畫像磚上的天蓮華化生所以也一定模仿瞭衣飾及其他?根本上是對待考古和文獻的態度不同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