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20年来国内少有的对德国金融体系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上存在诸多相似性特征。中德两国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都十分明显,国有或公共金融机构比重高,两国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性特征明显,两国都实行大陆法系等。德国金融体系成败得失都耐人寻味,可以为探索中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带来很多启发。
本书基于对德国金融一手文献的掌握和验证,辅之以与美国、英国、日本及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银企关系、去杠杆、货币政策、住房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和股票市场等问题,力求在弄清德国金融体系基本事实和内在运行逻辑的基础上,为中国金融改革借鉴德国经验提供启示。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这是今年读过的印象很深刻的一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概括性语言总结出来,读起来没有纯学术著作那么累。更重要的是,在今天正在实施的很多宏观政策中,可以看到这种德国化的思路。这是一种分类施策、扬长避短的思路,在对传统和成熟行业的调控中,这一思路是主线,典型的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长期来看是温和的金融压抑,控制整个实体经济的金融中介和交易成本。而在成长和新兴行业中,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典型的如全面注册制改革,科创板、北交所的相继开设等,以算大账不算小账为主,尽快催生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创新性产业。站在对改革以来成败得失回望再出发的角度,这本书很值得揣摩深思。
评分##大而全得介绍了德国金融体系的特征,介绍并不深入,十足的政策性文件,与其关注内容,更重要的关注未来5年的金融政策走向,隐含着官方对其的可取之处。德国有公共属性的三支柱分级体系、关系型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和逆周期、以稳定币值而非平滑经济为第一目标以及审慎的房地产贷款政策都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长期目标。不过德国小企业融资、内源性融资和相对低的房价都是建立在德国深厚的产业基础上,因为制造业有深厚积累,地方发展均衡,才能有如此均衡稳定的结构,金融为企业服务。其代价是企业高利润而慢发展。中国经济规模是其5倍之大,还需要发展,如果平衡好金融的效率、公平和稳定,是更困难的问题。另外随着疫情后的放水,德国房价的也开始暴涨,人性都是共同的,维护好支持长期发展目标的政策何其之难,等待中国新一届的政策落地。
评分 评分 评分##一本系统分析德国银行体系的书,破除了很多关于德国银行的刻板印象。
评分##讲了半天,呵呵,说到底一句话:能不能在不大改(私有)的情况下,继续稳金融、稳实体?答案是,能!德意志兰行!咱也行!(其实不一样的,人家银行虽然私有比例低,但也有60%……)说到底,是改的锐气不够了。另外,开篇李扬谈楼市,真,呵呵……再另,研究的文献里面,有德文的么?一帮拿着二手英文文献的“金融专家”在研究德意志兰的金融体系……
评分 评分 评分##最近市场上有不少人鼓吹我们的金融应该抛弃英美模式,走德国模式,因为德国在制造业大国、银行主导(以间接融资为主)等方面与我们相似,且德国金融模式在房地产金融的稳定性、政府债务较低等方面都表现了良好的有效性。 但是德国模式也有他的局限性,如股票市场长期处于滞后、对新兴产业投资不足等。我们与德国还是存在很多本质上的不同:1、基本国情不同,我们处于追赶的角度,经济体量很大,但是人均GDP不高,而德国已经是成熟的市场了。2、虽然同为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是大而不强,盈利能力不强。德国在制造业有很多“隐形冠军”,同时受益于欧元区的红利,企业盈利能力很强,融资主要靠内源性融资,扩张的意愿不强,从而导致企业部门的的负债率不高,这些我们都没法比。3、房地产金融方面可以借鉴,主要是形成稳定的长期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