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迴憶錄

餘英時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英時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序 從「訪談錄」到「迴憶錄」
第一章 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一、潛山九年
二、文字禍
三、五四運動的性質
第二章 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一、我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
二、抗日戰爭的背景
第三章 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一、入讀東北中正大學
二、北平閒居
三、上海行
四、燕京見聞
五、燕大學人
六、「入團」經過
第四章 香港與新亞書院
一、轉學新亞書院
初入錢門
師生之情
唐君毅先生與新儒傢的興起
二、校外求知
三、自由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動態
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
《人生》與《自由陣線》
友聯集團及其創建人
友聯的規模與影響
《祖國周刊》的獨特作用
尾聲
第五章 美國哈佛大學
一、初訪哈佛
哈佛燕京學社的接待
「一見如故」的邢慕寰
「訪問」一年的工作迴顧
嚮楊聯陞先生問學
旁聽三門課
帕森斯的「社群係統」
布林頓的歐洲近代思想史
基爾莫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二、攻讀博士學位
賽門的羅馬史
懷特的歷史哲學
佛烈德裏治的古代政治思想史
費正清的專題研究課
日文專修
追隨基爾莫讀文藝復興
博士論文
三、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第一階段:中國現代人文研究的開端
第二階段:「商量舊學‧涵養新知」
第三階段:全新的轉嚮
高友工的「為己」之學
張光直:友誼與論學的反思
新階段的特徵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齣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迴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迴憶也隻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迴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迴憶。這樣的迴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齣版這部「迴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迴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餘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钜作,《餘英時迴憶錄》終於問世瞭。餘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迴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摺,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裏,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餘英時迴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用戶評價

評分

##由早年私塾教育寫到在哈佛與中國學人的關係及對這一群體的觀察,這部迴憶錄處處體現與故國的關聯。但人有時運,國亦有國運,陰差陽錯間,一切都已注定。但人的命運到底好把握一些,比如先生自己僅因掛念父母,而把“復興大業”交給其他同胞;再比如張光直先生的故國執念,決定瞭他一生的軌跡。人該如何付齣自己的一生呢?這到底還是一道可以自由選擇的問題。

評分

##一位身邊的好友強烈推薦,我在好奇之下也買來一讀,由於工作的原因,從2018年的尾巴讀到2019年的開頭。大傢的作品自然是不一樣,平白的字裏行間,透露著人生的種種含義。我讀完最深的有兩個感受:①人的命運很多時候真不是自己能定的,麯摺離奇的事太多,人定勝天有時真的很蒼白;②世間的大勢是一定的,永遠要相信那些普世價值的,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評分

##著重閱讀瞭餘英時留港經過,餘英時的選擇稍有片刻遲疑,就難迴香港瞭,日後不免成為右派分子之一,學術成就也更談不上瞭。迴京還是留港,錶麵上是兩個居住地的不同,實質上是奴役與自由的區彆。

評分

##五星。 最後一段寫張光直院士真讓人心冷,一個傢國情懷很濃的人,心心念念想奉獻於國傢,奈何國傢不需要你,處處碰壁,最後含恨而終,所謂“我本將心嚮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真是時也命也。

評分

寫張光直先生那段太讓人難過瞭,生不逢時&天不假年,可嘆

評分

##四星半。安徽真是人傑地靈!早年經曆對其思想、價值觀的影響很大,傳統並對TG保持距離。擬入團前的心態很是坦誠。思維方式還是有些結構化,自己不強求他人認同這一點不錯。50年代港颱、漢學屆學術情況、個人求學到治學的經曆都袒露瞭齣來,很好!每天下班地鐵、公交雜餘時間閱讀完畢。

評分

##鬍未滅,鬢先鞦,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忽然感覺陸遊的這句詩用來形容餘英時也非常閤適。“鬍” 未滅,彆忘瞭,馬剋思主義可不是我們土産的,是蘇聯傳過來的。鬢先鞦,他已經九十多瞭。此生誰料,心在“天山”(中國),身老“滄州”(美國)。餘英時曾經說過,我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其實他真的不懷念故國嗎?所以是心在天山,身老滄州。而造成這種無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鬍”未滅。他這輩子應該是見不到“鬍”滅的那一天瞭。所以最後用陸遊的另外兩句詩形容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傢祭無忘告乃翁。希望我們這一生臨死前能親眼見到王師“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不然真的是死不瞑目,沒法嚮他交代。

評分

##2018讀的最後一本書。新的一年要繼續加油鴨!

評分

寫張光直先生那段太讓人難過瞭,生不逢時&天不假年,可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