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六讲

瓶花六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徐文治 著
图书标签:
  • 花艺
  • 插花
  • 瓶花
  • 花道
  • 园艺
  • 艺术
  • 生活美学
  • 装饰
  • 手工艺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9990
商品编码:30209183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3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著名瓶花艺术家徐文治继《瓶花之美》之后又一部有关于中国传统插花的力作。本书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瓶花的文化、器具、风俗,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

作者简介

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里艺术文化中心创始人,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曾任《画廊》杂志副主编,《新美域》杂志主编,对萧谦中、陈师曾、溥儒、赵朴初诸先生研究用功甚勤,有相关论述发表或出版。

近年来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主推整体空间的艺术规划、设计和布置,对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颇有心得。近来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相关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供展陈设计服务。为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陈待花,作品入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委会第八届陈设中国?晶麒麟空间陈设美学奖。目  录

一    瓶花的诗画之趣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三    日常花事与滋养之法

四    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

五    士庶好尚与插贮之技

六    佛前供花与瓶花之别

免费在线读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中国的插花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被叫做瓶花。最早有记载的著作,尤其是插花的理论,它其实是唐代出现的。我们一般提到唐代的花,大家直观的就会想到牡丹。

    如果大家学过插花的话,会知道在插花研究界大家都认为,唐代的国花就是牡丹,插花就是在插牡丹。台湾地区的学者和大陆的学者他们都认为,罗虬的《花九锡》就是研究插牡丹的理论著作。我的看法和大家的不太一样,牡丹到底真的是唐代的国花吗?牡丹在唐代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我想从牡丹来进入,来给大家谈一谈唐代,从牡丹折射出来的,或者隐含的,唐代人对花卉赏玩的一个现状或者习俗。

    谈牡丹,我想有一个小故事,可能好多人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牡丹是最好的,洛阳的牡丹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说是武则天怒贬牡丹。武则天一生气,把牡丹贬到了洛阳,其实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应该是在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里。他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就是关于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冬天腊月,要去赏花,后院的花都要开,但是赏花的那一天牡丹没有开。《镜花缘》里面说的是牡丹开迟了,牡丹仙子来得晚,所以到最后武则天一生气,就把牡丹给贬到洛阳去了。

   李汝珍讲的这个故事最早应该来自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面有一篇叫《灌园叟晚逢仙女》,在这里面提到了说牡丹是花中之王,洛阳牡丹甲天下,有一个皇后武则天,要看牡丹,但是其他的花都开了,牡丹不开,所以她就把牡丹贬到洛阳去了。《

    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再往上找,因为武则天是一个政治人物,这么大一件事情在史书里没有记载吗?后来我们找到在南宋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唐诗纪事》。里面关于武则天的提到了一条,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她的年号叫天授。天授二年,唐朝的大臣想发动宫廷政变,就告诉武则天说,后院的花开了,让武则天去看花,也就是想把武则天诱到后院里面,要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就答应了,忽然感觉到好像是有诈,说这个可能有问题。她就将计就计地写了一首诗,要宣诏。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皇帝我明天要去上苑游玩,赶快报给春天知道,所有的花马上就要开,不要等到春天的东风来吹你。到第二天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院里所有的花都开了,大臣们都感到特别惊讶,认为武则天确实是应天承运,确实是皇上。腊月天,这个腊主要指的是腊八,腊八花竟然能开,但在里面并没有提到牡丹什么事,只是说这一天所有的花都开了。这个故事到了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就变成了牡丹不开,就被贬到洛阳去了;到李汝珍的《镜花缘》里面,就成了牡丹开得晚,所以武则天一怒就把它贬到洛阳去了。

如果我们再往回看,《唐诗纪事》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呢?北宋有一个叫高程的,他写了一本《事物纪原》,里面讨论了好多名物、事物的起源,这里面有一条:“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这里面我觉得恰恰反映了唐朝的植物的栽培技术。尤其是到宋代以后,历史上就有记载,我们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温室养花的技术。在周密的《齐东野语》里面就记载了,在杭州这个地方冬天为了让宫里过年能看到牡丹、玉兰,要把花放到温房里面去催。武则天这个时候,冬天腊初八,要让百花齐放,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温室养殖的技术,其他的花都能开,为什么牡丹不能开呢?其实它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好多人在研究,牡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牡丹的种植就是从武则天开始种植的。在武则天之前,牡丹都是野牡丹,并没有引种到花园里来。到武则天的时候,牡丹开始引种到宫廷里,宫廷里开始种牡丹。

    这个小故事的背后,恰恰隐含的就是牡丹的种植。在这个时候,牡丹的温室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么高,在冬天还没有办法让这个牡丹盛开,所以大家后面就演绎了,其他的花都可以开,就牡丹不开,牡丹又从长安就贬到了洛阳。这个故事背后真正谈的是中国的关于温室养花的唐花技术,也反映了历史上对牡丹栽培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大家刚刚把牡丹从野外引种到这个庭院里面来,这时候还没有这样的先进的温室技术能能让牡丹在冬天开。

    如果我们看到清代的《曹南牡丹谱》,这本书写的曹县的牡丹。在清代的时候,曹县的牡丹的只有两个品种能够在冬天开花,也就是放温室里能够开花,并不是说所有的品种都能开。那么这条史料也说明在唐代的时候牡丹没有开,其实是因为技术达不到。所以我们从这里来引入,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并不是说牡丹在唐代的时候就是国花。牡丹曾经成为中国的国花,但是不是在武则天时期,而是慈禧太后时期。慈禧太后曾经把牡丹封为国花,这是有诏书记载的。    现在也有人在研究关于唐代的牡丹种植。我们总是把一个久远的二百多年的时间,只浓缩到一点上,唐代杨贵妃以肥为美,牡丹也特别的绚丽,就想当然地将其认为是唐代国花。其实历史发展的并不是那样的,历史走势那么长的时间,不可能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我们往往是一个点的概念,历史其实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我们现在能找到的第一条资料就是柳宗元留下的。柳宗元曾经在《龙城录》里写唐高宗在宫里赏牡丹,唐高宗的晚期就是武则天时期。所以唐人开始赏牡丹,就是在唐高宗时期,也就是武则天时期。

    那么还有另一条资料能够佐证这个事情,唐朝有一个叫舒元舆的人,他写了一篇《牡丹赋》。《牡丹赋》前面有一个小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武则天是太原并州人,她住的西河“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在她家乡有野牡丹,花开得特别好。“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武则天说我们宫里竟然没有,这时候她命令从太原把牡丹移到宫里。这个记载其实是不太详细,但是从这两条记载和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可以的比证,真正的唐代开始引种牡丹就是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才刚刚把牡丹种引来,这前面几十年唐朝是没有牡丹的。那么真正的牡丹兴盛起来到什么时候呢?《松窗杂录》里面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到唐明皇的时候,皇宫里面才把牡丹看得特别重。当时还不叫牡丹,而叫木芍药,因为牡丹我们大家知道,它是木本的,花与芍药有点类似,所以当时人就叫做木芍药。这条资料记得很详细,就是说唐朝人真正开始重视牡丹是在唐玄宗时期。大家熟知的李白写《清平调词三首》,其实就是在赏着牡丹,在沉香亭一共有四种牡丹,有红色的,有紫色的,有浅红的,有通白的。当时牡丹在宫里,皇帝都喜欢。

    这个时候,一般老百姓还是很难看到牡丹的。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小典故,这个小典故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一条叫“百宝栏”,杨贵妃得宠,他的哥哥杨国忠就做丞相,“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因为他既是国舅,又是宰相,所以唐明皇就此给了杨国忠几棵牡丹。 “国忠以百宝妆饰栏楯”,杨国忠把牡丹种到他们家里去,在牡丹旁边围了一个栏杆,然后用百宝去装饰这个栏杆。因为其他人家里没有,这个只有宫里有。“虽帝宫之美,不可极也”,即使宫里在种牡丹的地方也不如他这个。从故事的背后就说明牡丹太珍贵了,别人家里都没有,只有国舅家里有,所以他把他家里所有的宝贝都弄到这来围着牡丹,也说明其实在唐明皇时期,牡丹还是非常少,普通人还是看不到的。

    还有一条资料也是关于杨国忠的,叫“四香阁”,“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 “以麝香、乳香筛土和泥为壁” “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杨国忠爱牡丹,皇帝赏了他几棵牡丹,在牡丹旁边竟然用沉香做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的栏杆用檀香做的,用麝香、用乳香然后和上泥,抹墙壁。可见,在这个时候,牡丹真的是非常的贵重,大家不可能把它拿下来插花。我们还能见到好多资料记载,大家都晚上睡在牡丹旁边,点着灯去看,其实都在赏牡丹,没有人去想着摘下来,这是唐明皇的时候。

我再跟大家说一条资料,一个叫李肇的人,写了《唐国史补》。他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到李肇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白居易后面了,也就是到了中唐的后期了。他说京城有钱的人欣赏牡丹三十多年。其实时间并不长,也就到了长庆年间,牡丹才到了官宦之家,才到了富人之家。这时候,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一棵牡丹值数万吊钱,数万个铜板,特别贵。所以大家就知道了后面的关于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花,能值多少钱呢?十户富裕人家交的税,大家就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牡丹非常的贵重,谁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呢?

    这时候,我们还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花开的时候,万人空巷。如果哪里都是牡丹,家家门口都是牡丹,就不会形成万人空巷去看牡丹,也就没有人去住在牡丹旁边要看牡丹。因为牡丹太少了,所以等牡丹开的时候,是好多人骑着马、赶着车,到那个地方去看牡丹。

   下面要讲到《花九锡》。《花九锡》出自《清异录》。在《清异录》的《花九锡》之后,又附了一个韩熙载的《五宜说》,有什么花然后要配什么香。这是当时唐朝人的时候,他觉得这个香和这个花比较搭,所以有个《五宜说》,有五种香配五种花。后来说花不能和香搭在一起到什么时候呢?到了明代的时候,到了袁宏道的时候,袁宏道认为,花香本来就特别美,香的香味很容易夺掉了花的香味,所以它不建议用这个香和花配在一起。

    袁宏道写《瓶史》,和高濂写《瓶花三说》、张谦德写《瓶花谱》,他的出发点完全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来说,就是袁宏道在这个时候,信奉了净土宗,他要修行,要到深山里,要脱离红尘。但是他因为琐事所逼,他不可能到山里修行。他在北京当个小官,这个时候,他没办法,他又不能钟情于山水花烛,所以他只能来插花,用瓶花来代替隐居山林。那你想一想,要用香的话,可能会对人的心性然后也会有一些影响。

    袁宏道要断荤,要戒掉青娥之癖。我们现在戒荤,有些香料、大料、辣椒什么的都不能吃,否则可能会影响心性。我觉得如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理解袁宏道的《瓶史》,包括袁宏道讲的“茗赏为上”,赏花的时候,要喝着茶,不能喝酒,因为酒很容易乱性。其实袁宏道非常喜欢酒,袁宏道在写《瓶史》之前,写过《觞政》,专门讨论喝酒,喝酒的典故,喝酒的故事。如果我们把理解了袁宏道写《瓶史》的历史背景,也就说他的思想的转变,我们所有的问题要放到这个框架上去了解的话,你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话。他的说法,为什么高濂、张谦德不提出来,包括后面的李渔、沈复他们为什么都没提出这个观点,单单的是袁宏道提出来了?是因为袁宏道的瓶花和其他所有人的瓶花都不一样,其他人的瓶花是为了美化环境,是因为我爱护花,或者是说我喜欢欣赏花,我怕春天归去了,我把它留在我的书房里,但是对袁宏道来说不是这样的。袁宏道后面提到的一些大家觉得特别矫情的东西,其实你如果把它放到他的修行的概念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我的理解。

袁宏道说“茗赏为上,酒赏为下”。说赏花一定要喝茶,你喝着酒赏的这个档次比较低,但是在唐朝,人怎么赏花的呢?我们可以说叫酒赏。《花九锡》有一条就叫做“美醑”,“美醑”要喝着最精美的酒来赏花。那么就说,在唐朝的时候,其实是宴赏,也就是酒赏。我们可以看到好多资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说:

 

明皇每到春时,旦暮宴于宫中,使嫔妃辈争插艳花。帝亲捉粉蝶放之,随蝶所止幸之。后因杨妃专宠,遂不复此戏也。

 

唐明皇每到春天的时候,早晨和晚上都在宫里开夜宴,让所有的嫔妃头上插上正开的花,然后捉放蝴蝶,蝴蝶落到了谁的头上,今天晚上就宠幸谁。到杨贵妃专宠的时候,这个就没有了。

 

明皇禁苑中,初有千叶桃花盛开,帝与贵妃日宴于树下。帝曰: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销恨。

 

唐明皇于禁苑中,有千瓣的桃花,每天都与杨贵妃在桃花树下面饮酒作乐。在诗词里面,在其他的笔记小说里面,史料里面有好多这样的描述。

唐朝人赏花都是去在花下开宴然后喝酒。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自《开元天宝遗事·花裀》:

 

学士许慎选,放旷不拘小节,多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未尝具帷幄,设坐具,使童仆辈聚落花铺于坐下。慎选曰:“吾自有花裀,何消坐具?”

 

有一学士叫许慎选,花开的时候,他在花圃里面摆上宴席,请他的亲朋好友来喝酒,来赏花,但是他不给大家弄帐篷,也不给大家弄座椅,让童仆把落花给大家拿过来,让大家坐在落花上。这是一个非常文雅的小典故,所有的人,在看花开的时候,都坐在落花的花瓣上,喝酒赏花。

《开元天宝遗事》载:

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籍革,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长安仕女到春天、到户外去踏青赏花,遇到哪有开得很好的花,马上就坐在草地上开始摆宴喝酒。我们能看到好多这种资料,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宴赏,大家都是到户外去看花。

    大家追着花走,而不是把花拿到屋里来。这时候,我记得有一个人写过一个关于唐代花市的一个小文章,他说这时候,在同时期的日本人干嘛呢?日本人让花开的时候,把这花枝剪下来,插在田埂上,在花枝上,再挂上祭品,祈求丰收,祈求平安。他说在那个时候日本的花神非常忙碌。日本的花神,每天要保佑日本人,又要保平安,又要让花木长得好,又要管丰收。那么唐朝人呢?其实唐朝人拜托于花神的只有你把花开好一点,所以这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观点不同。其实回到插花上又是一样,我们中国人看的都是花,我怎么能让这花开得更好,到后来有插花,也是把它拿到屋子里的,都是为了保护它们开得最好。好多人可能学过日本的插花,日本的插花里三大主枝代表天地人,代表家庭,代表阴阳合一,谈了好多东西,其实没人谈花。

    在唐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到户外去赏花。牡丹太珍贵了,很少有人种,一是大家赏玩,就是在户外赏,当然这中间可能有人会插花。因为其他的资料里,会提到插其他的花,我觉得牡丹那时候人舍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如果宫里皇帝剪一枝,大家会记下来,如果皇帝剪下花来插花的话,一定会把它记载下来,但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记载。

但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折牡丹花的记载,还是跟唐明皇有关。《开元天宝遗事·醒酒花》:

 

 “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到华清池,昨天晚上喝的酒,今天早晨醒了,然后扶着杨贵妃的肩膀去看牡丹花。皇帝亲自折了一朵牡丹花,递给了杨贵妃,拿这个花干嘛呢?他没有给杨贵妃簪到头上去,而是拿着它,闻它的香味。然后说,这个花能够醒酒,所以叫醒酒花。这是我找到的唯一的一条资料,把牡丹折下来,但是也没有插,也没有簪。

    关于簪花,我在这里面还有一条佐证。在唐晚期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薛能,写了《牡丹四首》,第四首里面说:“吟蜂遍坐无闲蕊,醉客曾偷有折枝。”有个喝醉的人,偷偷地折了人家一株牡丹花。在里面显得这人的品行太差了。可见正常的人,是不敢去折人家的牡丹花的,牡丹花实在太贵重了。我们就说在唐朝的时候,牡丹其实非常的贵重,牡丹的栽培技术因为不完善,牡丹还不能走入千家万户,所以这时候,大家还是在院子里赏牡丹。


瓶花六讲:流光溢彩的东方雅韵 这是一本关于瓶花的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它以“六讲”的篇幅,从多个维度解构了瓶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瓶花技艺,而是追溯其源流,探究其精神内涵,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审美与哲学语境之中进行审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瓶花的细致解读,读者将有机会窥见一个流光溢彩、意蕴深远的东方雅韵世界。 第一讲:根植沃土——瓶花的起源与演变 本讲追溯瓶花艺术的萌芽与发展,探讨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古人插花以祭祀、观赏的初步形态,到唐宋时期瓶花的繁盛与程式化,再到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将其提升至精神寄托和艺术创作的高度,本书将勾勒出瓶花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实用走向精神的全过程。我们将考察不同朝代的花器形制、花材选择、插花理念的变迁,并辅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瓶花艺术发展史。 先秦萌芽: 远古先民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花卉在祭祀和仪典中的初步应用,以及早期陶器、青铜器上的花纹与图案,都可能为后来的瓶花艺术提供了最初的灵感和土壤。 汉魏六朝的雅兴: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人阶层的兴起,赏花、咏花成为一种风尚。宫廷宴乐、寺院供佛,以及文人雅士的清谈赏玩,都为瓶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本讲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花器形制的演变,如盘、奁、尊等,以及花卉在诗文中的意象化表达。 唐宋的鼎盛与规范: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包容,瓶花艺术呈现出雍容华贵、气势恢宏的特点。宋朝则走向内敛、含蓄、注重意境的雅致风格。本书将深入分析宋代《花史》、《瓶花谱》等著作,解读宋人插花“不求妍好,但求生意”的哲学思想,以及“瓶花四绝”等美学标准。我们将探讨当时流行的瓶花样式,如“十二月令花神”的插花组合,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 明清的传承与创新: 明清时期,瓶花艺术进一步走向民间,并与文人画、园林艺术等紧密结合。紫砂壶、瓷器等花器的发展,为瓶花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讲将重点介绍明代“花道”的兴起,以及清代瓶花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表现形式。我们将讨论明清文人如何在瓶花中寄托情思,表达志趣。 第二讲:器的灵魂——花器与瓶花的相生相依 器,是瓶花的载体;瓶,是花器之魂。本讲将深入探讨花器在中国瓶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器与花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审美关系。我们将考察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花器,如青铜器、陶瓷、玉器、铜器、竹木等,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如何与所插之花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材质的对话: 从古朴的陶器到温润的玉器,从精美的瓷器到质朴的竹器,不同的材质赋予花器不同的性格。本讲将解析不同材质的花器在色彩、质感、造型上如何与花材产生对话,并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例如,素雅的青瓷与淡雅的兰花,相得益彰;华丽的掐丝珐琅与鲜艳的牡丹,相映成辉。 形制的演变与象征: 花器的形制并非随意而为,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考量。从高古的尊、奁,到婉约的瓶、壶,再到简洁的缸、盆,每一种形制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符号。本讲将分析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花器形制特点,以及它们与当时社会审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例如,汉代的博山炉造型,暗示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宋代的梅瓶,则以其修长秀美的颈部,成为象征高洁的经典。 “宁缺毋滥”的器选之道: 瓶花艺术强调“意境”,而花器的选择是营造意境的关键。本讲将介绍中国传统瓶花艺术中对器皿选择的严谨态度,提倡“宁缺毋滥”,强调器与花的和谐统一。并非所有器皿都适合插花,也不是所有花卉都适合任何器皿。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花材的形态、色彩、季节,以及插花的整体风格,来选择最恰当的花器,以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器皿的“风骨”: 一件好的花器,不仅仅是承载,它本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本讲将引导读者欣赏花器本身的“风骨”,包括其造型的比例、线条的流畅、釉色的变化、纹饰的精美等。这些“器之美”与“花之美”相互碰撞、融合,才能最终成就一件完美的瓶花作品。 第三讲:生命的絮语——花材的精选与寓意 花材,是瓶花的灵魂;而每一种花,都承载着生命的语言和文化的符号。本讲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瓶花艺术中对花材的精选原则,以及各种常见花材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象征意义。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色彩和形态的层面,更要挖掘花材在历史、文学、哲学中的深层含义。 “花之君子”与“花之小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花卉的品评往往带有道德和精神上的判断。如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象征着高洁、孤傲、坚韧、淡泊。本讲将重点介绍这些“君子之花”,分析它们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以及在瓶花艺术中如何体现其精神内涵。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一些被认为是“小人”的花卉,以及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象征意义,例如,牡丹的富贵,芍药的离愁。 四季之花与时令之韵: 瓶花艺术注重顺应自然,体悟时令。本讲将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介绍适宜插花的花材,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春天,百花争艳,生机勃勃;夏天,荷风送香,郁郁葱葱;秋天,丹桂飘香,色彩斑斓;冬天,寒梅傲雪,坚韧不拔。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瓶花中体现季节的变化,捕捉自然的瞬息万变。 花与诗文的呼应: 历代文人墨客以花为题,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本讲将梳理一些经典的花卉诗句,并分析这些诗句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花材的认知和审美。例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赋予桃花浪漫的色彩;杜甫“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描绘了荷花盛夏的风姿。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诗句的意境,来选择和搭配花材,使瓶花作品更具文学深度。 “意”大于“形”的花材选择: 瓶花艺术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追求“意境”的表达。因此,在选择花材时,更重要的是其所能传递的“意”。本讲将强调,即使是最普通的花材,只要运用得当,也能传递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几枝枯枝,也能营造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一朵残花,也能寄托物是人非的感慨。 第四讲:气韵生动——瓶花的造型与意境营造 造型,是瓶花的骨架;意境,是瓶花的灵魂。本讲将深入探讨瓶花艺术的造型美学,以及如何通过花材的搭配、姿态的安排,以及空间的运用,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我们将学习瓶花艺术中“虚实相生”、“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等基本法则,并从中领悟东方审美独特的“气韵生动”之道。 “枝”与“花”的平衡: 瓶花艺术,不仅是花的艺术,更是枝条的艺术。枝条的形态、姿态,以及其与花朵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瓶花的整体美感。本讲将分析如何通过修剪、弯曲等手法,赋予枝条生命力,并使其与花朵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富有韵律感的画面。我们将讨论“主枝”、“客枝”、“辅枝”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枝条的延伸和转折,来表现自然之美。 “疏”与“密”的辩证: 瓶花艺术讲究疏密得当,张弛有度。过密的组合会显得臃肿,过疏的搭配则可能显得空洞。本讲将探讨如何通过花材的数量、大小、排列方式,来达到疏密适宜、富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虚”、“白”的空间,来衬托花材的美丽,从而达到“留白”的艺术效果。 “高”与“低”的错落: 高低错落的姿态,能使瓶花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动感。本讲将分析如何通过花材的长短、枝条的高低,以及花器的形式,来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空间。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花器中,运用不同的高低搭配原则,来表现花卉的姿态和韵味。 “神”与“形”的融合: 瓶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神形兼备”。即在形似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传达花卉的精神和生命力。本讲将引导读者体会如何通过花材的枯荣、姿态的舒展或收敛,来表现花卉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精神。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花卉的“神韵”,使其在瓶中“活”起来。 第五讲:雅致的栖居——瓶花与文人生活 瓶花艺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而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讲将深入探究瓶花艺术与中国文人阶层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文人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情感的寄托、志趣的表达、精神的慰藉,甚至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诗酒花茶”的日常: 本讲将描绘文人雅士在书斋、园林中,如何将瓶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从“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艺的并称,到“赏花”、“品茶”、“论诗”的场景,我们将展现瓶花在文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在书斋中摆上一盆清雅的插花,既能增添书卷气,又能陶冶情操。 情感的载体与心灵的慰藉: 瓶花,常常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思念故友,则以梅寄情;伤春悲秋,则以落花抒怀。本讲将通过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展示瓶花在表达相思、离愁、愁绪等复杂情感时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颠沛流离的人生中,一盆小小的瓶花,也能成为文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 精神的象征与志趣的表达: 不同的花材,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精神象征。文人通过插花,巧妙地将自己的品格、志趣,甚至政治抱负,寄寓其中。例如,傲骨的梅花,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品格;幽静的兰花,则代表着高洁的操守。本书将解析文人如何通过花材的选择和组合,来“言志”,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 “无用之用”的智慧: 瓶花艺术看似“无用”,却蕴含着深刻的“无用之用”的智慧。它不是功利性的追求,而是对生命、对美的深刻体悟。本讲将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瓶花艺术如何能帮助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生命的价值。 第六讲:融汇古今——瓶花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瓶花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本讲将关注瓶花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其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并焕发新的光彩。 回归生活,贴近现代: 传统的瓶花艺术,有时显得仪式感过强,不易被现代人所接受。本讲将探讨如何将瓶花艺术融入现代家居、办公、社交等各种场景,使其成为一种更加普适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例如,简约的现代花艺,更注重空间的利用和色彩的搭配,易于与现代装修风格融合。 跨文化视野下的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瓶花艺术也开始吸收不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讲将介绍一些将东方瓶花艺术与西方花艺相结合的创新案例,以及在材质、技法、理念上的融合与突破。例如,将西方的解构主义手法运用到瓶花中,或将东方的留白哲学融入西方的花束设计。 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 当代科技和工艺的发展,为瓶花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本讲将关注一些新材料(如环保材料、科技材料)在瓶花创作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新的技法(如立体剪裁、光影运用)的探索,为瓶花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东方美学”的时代解读: 瓶花艺术是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的集中体现。本讲将尝试对“东方美学”在当代进行新的解读,探讨其在色彩、线条、意境、精神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并分析如何在当代瓶花艺术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其独特的光芒。 《瓶花六讲》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美、关于生命、关于文化的深度体验。它邀请读者走进东方瓶花艺术的殿堂,去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雅韵,去品味那份意蕴无穷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我时常感到身心俱疲,渴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来安抚内心的躁动。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瓶花六讲》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插花的指南,更像是一本心灵的疗愈之书。作者以一种极为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花草树木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时令之美”的强调所打动。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似乎早已遗忘了时间的节奏,遗忘了四季的更迭。而瓶花,正是连接我们与自然的桥梁,它教会我们去珍惜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命的周期。书中对每一类花材的讲解,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更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寓意,让原本平凡的花草,瞬间拥有了丰富的生命内涵。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野趣”的描写,那种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的美,让我倍感亲切。它让我明白,美并非一定要追求极致的完美,有时,恰恰是那些不经意的痕迹,更能触动人心。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浮躁的情绪,在花草的芬芳中逐渐消散,内心变得宁静而平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最大惊喜。我一直对东方美学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尤其钟情于那种含蓄、内敛、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而瓶花,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美学的极致体现。翻阅《瓶花六讲》,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静谧的园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远处传来悠扬的古琴声。书中对于瓶花艺术的阐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其精神内核。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一朵花的姿态,每一片叶的舒展,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等传统绘画美学原理在瓶花艺术中的运用的解读,这让我对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或者说,最少的枝叶)去传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瓶”的选择,以及如何根据花材的特性来搭配不同的瓶器的讲解,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花材是主角,瓶子只是配角,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瓶子同样是瓶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它们的材质、造型、色彩,都与花材的意境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曲和谐的乐章。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

说实话,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对花艺有特别深入研究的人,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瓶花六讲》这本书,它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总觉得“六讲”二字,意味着一种系统性的讲解,而非零散的碎片信息。抱着学习的心态,我把它带回了家。刚翻开,就被其朴实却又不失精致的排版所吸引。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相当流畅,语言也颇具感染力。书中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于“瓶花”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意”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把花插进瓶子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一种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和典故,那些关于文人雅士如何以花寄情、以花明志的记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那种淡泊而雅致的生活方式。书中对不同花材的特性、季节性的选择,以及如何根据花材的“品性”来赋予它们生命力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有些地方我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整体上,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花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它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一种“表达”,一种“修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跨越时空的,是能够触及灵魂的。《瓶花六讲》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作品。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瓶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观。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极为深邃的洞察力,将这种古老而精深的艺术,以一种极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写意”的阐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造型,更是作者通过花材的组合,去传达一种抽象的情感,一种朦胧的意境。它不是具象的描摹,而是留白,是想象,是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思。书中对不同瓶花的“气韵”的讲解,让我明白,每一瓶花,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性格”,如同每个人一样。如何通过花材的选择,来彰显这种“性格”,如何让花与瓶相互成就,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这是作者为我们揭示的奥秘。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文中对“禅意”的渗透,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在瓶花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充盈,是生命力的绽放,是与天地精神的契合。

评分

初拿到《瓶花六讲》这本书,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封面上那简洁淡雅的插画,似乎就已经预示着书中将要展开的,是一场关于美学的精神漫游。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抱有浓厚兴趣,也曾零散地阅读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缺少一条清晰的脉络,无法将其内在的韵味与深意全然领会。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讲”的意味,让我相信它能够拨开迷雾,为我揭示瓶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人文情怀。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沉静而内敛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空间,耳边回响着古人抚琴品茗的低语。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瓶花的历史渊源,从古代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到宫廷御用的繁复之美,再到民间流传的质朴意趣,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流派都应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与审美取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瓶花艺术在技法上的要领,不仅仅是简单的枝叶修剪与花材组合,更要触及“意境”的营造,如何通过花材的形态、色彩、姿态,传达出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律动,乃至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哲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插花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审美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感受那份遗失的美好,去汲取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