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国小宇宙

大英国小宇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鲸,扫把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文化
  • 历史
  • 社会
  • 生活
  • 风俗
  • 游记
  • 观察
  • 散文
  • 文化随笔
  • 旅行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图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0094
商品编码:300988643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英国小宇宙

:49.00元

作者:大鲸,扫把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291000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插画师爱上旅行,当插画遇上菲林,色彩与影像遍布英伦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爱丁堡到约克,从大英博物馆到市集,从殿堂级美术馆到露天木偶戏,扫把&大鲸激动地分享着他们眼中的世界、充满奇遇的旅程!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画笔、镜头, 在英伦的冬日里行走,穿梭于独属英国的美好时光,感受无与伦比的美!

内容提要


《大英國小宇宙》记录了插画家扫把和摄影师大鲸的奇妙英伦之旅。从爱丁堡到约克到伦敦,从博物馆到市集,从下午茶、咖啡、小酒馆到自己下厨,他们以插画家和摄影师独特的视觉,用画笔和镜头记录了不一样英国旅行体验。该书文字可读性强,娓娓道来旅行途中的趣闻且附有丰富的手绘旅行日记。从复古的市集、历史悠久的大英博物馆、生动丰富的自然博物馆到殿堂级的美术馆,广场上的天鹅、玻璃外的钻石、漫画墙……声音、气息、人们的交谈、食物的味道,在她们眼中汇聚成更加立体的印象,通过笔墨水彩传达此间风采。大鲸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觉出发,以小见大,用镜头和画笔展现出英国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这个国度无处不充满迷人的氛围,连人也彷彿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扫把浓郁童话色彩的画风在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插入了他们旅行过程的完美手账,让该书层次丰富,特色鲜明,可谓英国的时尚读本。

目录


选择恐惧症患者的选择

重庆 VS 香港,两个起点

火车开往爱丁堡

左右互换爱丁堡

初雪后,大雾里,远远的皇家大道

诗与建筑

鲜花在旅行时也未曾缺席

苏格兰裙子下面,到底有没有内裤?

小巷小日子 小酒馆畅饮

去Leith散步,回B rew Lab 喝咖啡

约克在铁路的下一站

约克跟纽约到底有什么鬼关系

童真铁路博物馆

跟着马克·琼斯走约克

番外/约克的主题 Trail

铁轨摇晃回伦敦

去波若市场用餐,在伦敦塔桥散步

伦敦大年三十

被鹅追着狂奔

浮生若梦美术馆

可能是世界上美的森林花园餐厅

诺丁山到帕丁顿,我们是游客

本市场一周只开张三个小时

画不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火车站钟楼上的家,但我们不是怪人

大英图书馆 VS 大英博物馆

与建筑有关的小插曲

陌生人们

不速之客从瑞士来

雨伞店,就在大英博物馆拐角

舞台上的比利

假装在之地露营

好好好,终于有了购物部分

还是陌生人

在圣马田听四季

走过后的 Rosewood,再见伦敦

作者介绍


扫把(Besom)

个人网站: href='#' target='sset2.mail../cgi-bin/_blank'>.besom.org

专职插画、绘本作者

2008年童话绘本《爱在维尔多》入围第五届金龙奖*绘本

2009年出版《不语森林》

2010年出版《一起玩吧昆虫》

2011年出版《在重庆》

2012年出版《森林都记得》、《国王先生》、《跟我去澳门》

2013年出版个人绘本《你们仨1》

2014年与比利时旅游局合作出版《我们的夏天.比利时》个人绘本《你们仨2》

国外出版:2010年签约于英国国际插图艺术家经纨公司( href='#' target='sset2.mail../cgi-bin/_blank'>.illustrationweb.)为美国、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各类儿童读物提供封面不插图设计以及独立儿童绘本设计。

2014年美国出版个人绘本《What do you do with anidea》(在美国畅销35万册,奥巴马将此书作为国礼,送过英国乔治王子)。获得2014年美国独立出版人图画书金奖、2014年美国月光图书奖童书金奖、 2014年华盛顿州图书奖金奖。

2015年个人绘本《有了想法怎么办》被国内引进。

2016年美国出版个人绘本《What do you do with a problem》

2016年出版《就在伦敦》

大鲸

巨鲸山海主理人,多重身份混合,跨媒体创作者,摄影师,策划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作者,目前在汽车品牌领域耕耘,广义人生玩家。

文摘


















序言



《大英国小宇宙》图书简介 一部关于微观世界与宏大叙事的交织史诗 《大英国小宇宙》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著作,也非一部纯粹的社会观察报告,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深入肌理的探险。本书以一种独特且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看似矛盾的集合体——“大英国”的日常肌理与其中蕴含的“小宇宙”。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将英国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社会结构、思维模式,乃至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深层驱动力,一一剥茧抽丝,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英国形象。 全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片色彩、每一个转折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它深入探究了“英格兰性”(Englishness)这一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探讨历史的“余温”如何持续塑造着当代人的行为逻辑。从都铎王朝的宗教改革遗风,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革命余波,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民族心理的深刻烙印,作者并未停留在表层叙事,而是挖掘了这些宏大叙事在普通人——从伦敦金融城的精英到康沃尔郡的渔民——的餐桌上、酒吧里的闲谈中、以及他们对排队规则的执着中,所体现出的细微差别和内在一致性。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对“体制的韧性与僵化”的辩证分析。英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其未成文宪法的模糊与弹性,是如何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孕育出特有的行政效率低下与阶层固化?作者并未简单地归咎于“保守”,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共识文化”的代价上。这种共识,一方面保证了社会运行的平稳,另一方面也可能抑制了颠覆性的创新和对既有不公的彻底反思。书中通过对议会辩论的片段分析和对特定法律条文的解构,展示了这种体制如何像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钟表,精确地嘀嗒作响,即便齿轮已经磨损,其惯性依然强大。 “小宇宙”的部分,则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切入点。作者将镜头对准了英国社会的微观层面,关注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例如,对不同地区口音演变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了身份认同如何在语言的细微差异中被不断地确认和挑战;对私人俱乐部、园艺社团、以及地方性体育赛事的细致描摹,展现了英国人构建私密社交圈的精妙艺术。这里的“小宇宙”并非指物理上的微小,而是指那些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中建立的、充满独特规则与情感的“内部宇宙”。这些宇宙的建立,常常是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全球化冲击的一种内在补偿机制。 《大英国小宇宙》尤其擅长捕捉“灰色地带”的微妙情绪。它探讨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幽默感”背后的哲学基础——那种自嘲、反讽、以及对过度严肃的警惕,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为一种集体防御机制。在面对殖民历史的复杂遗产、身份政治的挑战、以及脱欧带来的身份撕裂时,这种幽默感是如何被重新解读、甚至是被误用?书中对文学、戏剧和流行音乐中的相关表达进行了跨学科的审视,展示了文化产品如何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在经济层面,作者没有流于对GDP数字的罗列,而是深入研究了“遗产经济”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张力。英国如何一边依赖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房产价值、古董市场和顶级教育资源,来维持其国际地位,一边又在金融科技的前沿奋力追赶?这种并行的经济形态,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造成了怎样的财富隔离和机会鸿沟?书中通过对伦敦金融城与北部“失落的工业带”的对比描绘,清晰地勾勒出这种结构性不平衡的图景。 此外,本书对“时间感”的探讨也颇具洞见。英国人对“传统”的珍视,并非简单的复古情结,而是一种将过去视为现在进行时的独特时间观。这种时间观影响了他们的规划、决策和危机处理方式。在快速变化的世界背景下,如何理解这种对“慢节奏”和“循序渐进”的坚持?作者认为,这既是其稳定性的来源,也可能是其适应新环境的巨大阻力。 最终,《大英国小宇宙》旨在提供一种看待英国的全新参照系。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刻板印象,进入到那些充满矛盾、历史沉重而又日常琐碎的“场域”中去体验。这不是一份对英国的赞美诗,也不是一篇批判檄文,而是一份详尽的“生态报告”,记录了一个在自我构建的历史叙事与不断变化的世界潮流之间,艰难而微妙地保持平衡的复杂国度。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带着厚厚的灰尘,但只要你擦拭干净,它便会向你诉说一个关于秩序、韧性、以及个体在宏大背景下寻求意义的深刻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智力冒险,它以一种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读物,但它却呈现出一种更加精巧的结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描绘一个完整的全景图,而是选择从几个特别的角度切入,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构建起一个丰满的画面。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们的生活片段所吸引,也为那些关于社会变革的讨论所打动。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能够折射出宏大的时代精神。书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绘,都非常生动真实。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喧嚣之中,感受着那里的活力与矛盾。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和一群鲜活的人物进行对话,他们各自的故事共同织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让我对“大英国”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感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它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我本来预设了它会是那种关于政治格局或者军事征服的叙述,但它却呈现出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多维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性。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科学的突破,关于艺术的创新,以及关于社会进步的探讨所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是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前进的。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影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大英国”并非一个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复杂系统。它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更强烈。初次翻开它,我以为会遇到的是一本关于历史的枯燥叙述,或者是某个帝国的兴衰沉浮的宏大画卷。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生命力的笔触,将我拉入了一个从未设想过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捕捉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声音,那些被大时代浪潮裹挟却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灵魂。我仿佛能听到遥远殖民地传来微弱的祈祷,感受到航海家们在未知海域中内心的挣扎与渴望,甚至窥见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微观”的呈现,非但没有削弱“大英国”这个概念的重量,反而让它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感。它迫使我去思考,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宏大叙事背后,究竟是由多少个鲜活的生命和无数细微的瞬间构成的。读完后,那种宏大与个体之间的张力,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其内容是抱着一丝好奇又略带迟疑的态度。毕竟,“大英国”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和既定印象。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我所有的预设。它不像是一本梳理线性发展的史书,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镶嵌画,每一块细小的碎片都蕴含着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作者没有局限于政治、军事的宏观层面,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文化、科技、社会思潮的细枝末节。我读到了那些关于科学发现的激动人心的瞬间,也看到了艺术领域那些颠覆性的变革,更被那些关于社会观念演变的讨论所吸引。书中描绘的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冲突,都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认识到,“大英国”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令人陶醉的发现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新的惊喜。

评分

要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或许“震撼”二字不足以概括。它在我心中激起的是一种深刻的、长久的回响。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讲述帝国扩张和殖民历史的书,但事实证明,它远远超越了这个简单的定义。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立体的“大英国”形象。我看到了那些建立在辉煌成就之下的隐忧,也洞悉了那些看似坚固的统治背后,暗流涌动的挑战。书中对于权力、秩序、民族认同以及文化影响力的探讨,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迫使我去思考,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在内部维持平衡,又是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那些关于改革的尝试,关于思想的解放,以及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的关键选择,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最深邃的肌理,也让我对“文明”与“帝国”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