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
定价:28.00元
作者:黄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3124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章阐释了“16 1”智库网络与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交流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该指标体系的目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数据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与专业性等;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概况和*进展,首先回顾历史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再回到当下,介绍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的新进展与新特点,*后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提出建议;第三章介绍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合作现状。这一部分是基于“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运作实践而写的。首先是“16 -1”智库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接下来介绍“16 1”智库网络的主要工作和活动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的特点,*后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合作提出思考与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很长,直接点明了主题,那就是“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研究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16+1合作”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具体到智库层面的合作进展和评价,这还是第一次接触。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聚焦于2015-2016这两年的时间段,这正好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刚刚起步不久,各方面都在探索和磨合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的是,在这两年里,双方的智库究竟是如何开展合作的?合作的重点又集中在哪些领域?是经济、文化,还是安全问题?报告里会不会深入分析合作的机制、成果,以及其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智库之间的交流形式是怎样的?是联合研究项目、学术研讨会,还是人才互访?报告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合作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建议或影响?再者,从“评价报告”这几个字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它会包含一些分析性的见解。这种评价是客观的、中立的,还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它是否会揭示出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提出改进的建议?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更深入了解这个合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样一份详细的进展报告和有深度的评价,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书中能为我揭开这个合作模式在萌芽阶段的真实面貌,看到它背后的努力和可能的光明前景。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标题吸引了。作为一个对国家间智力交流和政策研究很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智库的作用在国家间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议题,而如果能深入了解双方智库在此过程中的互动和贡献,那绝对是了解这一合作机制深度和广度的绝佳途径。这本书的时间跨度锁定在2015-2016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精妙的选择。因为这个时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16+1”刚刚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很多合作模式、研究方向都可能在这个时期得到确立和初步的检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梳理出在这两年间,中国和中东欧各国的智库在哪些领域展开了具体的合作项目。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还是在经济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政策研究?抑或是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环境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探讨?报告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哪些智库联合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份“评价报告”,会如何客观地评估这些合作的成效?它会分析合作的亮点,例如双方在哪些方面形成了互补优势,达成了共识?同时,我更想知道,报告是否也会深入探讨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比如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研究方法论的差异等等,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未来更深入的合作指明方向。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投下了一束光,照亮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智库合作这个相对较为冷门但却十分关键的领域。我平时关注国际政治,但关于智库之间的具体合作,尤其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接地指出了其研究内容——“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这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迫切想知道,在这两年时间里,双方的智库到底是如何进行互动的?是仅仅停留在学术交流层面,还是已经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政策咨询和对接?报告中是否会详细列举双方智库开展的具体合作项目,比如联合举办了多少次研讨会,发布了多少份联合研究报告,是否有学者互访等?我尤其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评价”的部分。它会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这次合作的进展?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还是合作机制的有效性?是否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书中是否会分析在2015-2016年这个时期,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合作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例如,文化和语言的隔阂是否影响了信息传播和理解?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差异又给合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有说服力的论据和案例,让我能够对这一合作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框架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像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对外合作新动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一直对“16+1合作”模式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信息来源都比较碎片化,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合作成果。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明确指出,这本书聚焦于智库层面的合作,并且是关于2015-2016年这个关键时期的进展和评价。我非常好奇,在这两年里,中国的智库和中东欧国家的智库之间,是如何建立起联系并开展合作的?合作的模式是怎样的?是信息交流、联合研究,还是政策咨询?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具体的合作项目,例如哪些智库之间进行了哪些领域的联合研究?成果又是什么?更让我期待的是“评价报告”这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客观、专业的视角,来评估这些智库合作的成效。它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是合作的规模、参与度,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报告是否会分析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挑战,例如信息共享的障碍、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文化解读的不同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智库合作领域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合作如何为更广泛的双边及多边关系注入“智力支持”,从而为理解“16+1合作”的深层动力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9787520312479 中国—中东欧智库合作进展与评价报告(2015-2016)》——我感觉找到了一个一直以来都非常想了解的切入点。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国家间软实力建设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智库在政策制定和民意引导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作为一个在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的议题,其背后的智库联动更是值得深入挖掘。这本书聚焦于2015-2016年这个特定时期,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奠基意义的阶段。我非常好奇,在这两年间,两国(或多国)的智库是如何开展具体的合作的?是否会有详细的项目列表,例如哪些机构、在什么主题上进行了合作?合作的形式是怎样的?是学术研讨、联合调研,还是人才培养?报告中“评价”部分尤其吸引我,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还会包含分析和判断。这种评价会基于怎样的标准?是合作的实际产出,还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它是否会指出在这个阶段,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沟通障碍、资源限制,又或者研究成果的转化率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看到智库合作如何切实地推动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理解,并且能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合作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从而加深我对这一合作机制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