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乡村旅游该升级了 | 作者 | 李霞,朱丹丹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253613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我国乡村旅游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之后已经迎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了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也形成了各自难以突破的瓶颈。特别是2015 年一号文件发布之后,释放出了很多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重新思考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本书从当下出发,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转型升级模式及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本书适合各地的乡村旅游从业者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人员阅读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李霞,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副院长、事业二部总经理,在大地风景国际旅游咨询集团拥有超过10年供职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数十个旅游城市、旅游区以及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或开发规划设计工作,持续跟踪服务于各级地方、大型旅游区运营商、旅游地产商和旅游相关产业主体。主持完成的《拉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竞标在国际招标竞赛中获得金奖,《合肥市环巢湖地区旅游战略策划》方案荣获科技进步奖。 |
| 目录 | |
| 001 01中国乡村旅游升级综述 Overview of the Rural Tourism Upgrade in China 011 02乡村旅游升级模式 The Modes of Rural Tourism Upgrade 013 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一 ―规范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023 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二 ―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043 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三 ―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059 乡村旅游升级模式四 ―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069 乡村旅游升级模式五 ―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079 03乡村旅游升级方法 The Methods of Rural Tourism Upgrade 081 乡村旅游设施升级 ―这样做,游客才会来 095 乡村旅游景观升级 ―乡村够美,才记得住乡愁 113 乡村产品创意升级 ―原来农产品可以更有趣 125 乡村旅游运营主体升级 ―这样才算是乡村的主人 137 乡村旅游营销升级 ―营销助力,乡村更美 |
| 编辑推荐 | |
| 国家知名旅游设计团队著作 实例丰富,结合丰富实战经验,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给出乡村旅游升级模式 操作性强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乡村旅游的书,读起来感觉非常贴近生活,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在聊天,聊着他们那片土地上的变化与期盼。作者似乎对乡村的脉搏有着深刻的理解,文字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微小细节的捕捉,比如某家民宿门口那几株老槐树的影子,清晨薄雾中传来的鸡鸣声,甚至是村民们聊天时那些带着浓重乡音的俚语。这些零散的片段,恰恰勾勒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乡村形象,让人一下就沉浸其中,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它没有急于给出“怎么做”的标准化答案,而是先引导读者去“感受”乡村的本质。对于我这种常年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只有模糊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现代乡村在发展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时的那种挣扎与美丽。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升级”,究竟是硬件的堆砌,还是内在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提升。这种思考的过程,远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富有节奏感,有时是急促而充满力量的,仿佛在呼吁变革的紧迫性;有时又是缓慢而悠长的,带着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我注意到书中对“时间感”的强调非常到位。现代旅游往往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而乡村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慢和积累。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乡村旅游的“升级”,绝不能以牺牲这种时间感为代价。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那些经过岁月打磨的建筑肌理,才是最稀缺的旅游资源。如果只是用现代化的速成手段去复制和包装,那最终得到的只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一种质朴的诗意,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流淌时,不禁对脚下的土地产生更深切的敬畏之心。
评分从一个旅游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非常接地气的视角,完全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营销口号。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旅游升级的著作,大多聚焦于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国际化的设计理念,但这本书的落脚点,始终是在“人”和“地”上。它深入探讨了乡村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真正的社区参与来激活沉睡的资源,而不是简单地引进外部资本进行“空降式”开发。书中对一些失败案例的剖析也十分犀利,没有回避那些因为文化隔阂或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项目夭折。这种坦诚,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反面教材”。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广告,而是如何与一个古老的聚落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这种从底层逻辑出发的思考,让这本书的重量感远超普通商业指导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结构,而是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历史的维度、社会学的观察、经济学的分析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编织在一起。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暂时放下书本,抬头看看窗外,试图将书中的场景与现实中的某些景象进行对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在乡村旅游热潮中,许多原住民的身份正在被“游客”这个角色所模糊和定义。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追问: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我们如何确保乡村的文化主体性不被稀释?这种对文化伦理的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行业指导,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卖风景”,而是在教你如何“守护”风景背后的文化根基。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反主流”的味道。它没有像很多行业报告那样,用大量图表和数据来支撑论点,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叙事方式来探讨一个宏大的命题——如何让乡村旅游真正地、可持续地发展起来。这种叙事上的松弛感,反而让那些深层的矛盾和困境得以更清晰地浮现。比如,作者反复强调的“去标签化”需求,我认为是点睛之笔。很多人在谈论乡村时,习惯性地将它简化为“田园牧歌”或者“落后贫瘠”的二元对立,这本书则试图撕开这些预设的滤镜,展示一个充满活力、也同样充满挑战的复杂生态系统。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参与者,他耐心地铺陈着故事的肌理,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逻辑线索。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个读者都能根据自己的阅历,在书中找到不同的共鸣点。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献,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