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命高处
定价:30.00元
作者:王石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65370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哈维尔
内容提要
锁在迷雾云中的珠峰恰在我们到达珠峰大本营的的的黄昏时分豁然出现在眼前,同车的人没有一个言语。我呆呆望着,心以默念:珠穆朗玛峰,我们来啦。这是1997年9月。
在珠峰人本营,负责接待10支外国登山队的中方联络官也热情地接待了深圳来的两位不速之客。晚上,高山应让人难以入眠,我们靠聊天消遣时间。聊天内容围绕着一年前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死亡人数多的山难:1996年春季珠峰南坡4支探险队伍中的9人死亡,其中包括登山家新西兰人霍尔和关同人费希尔,另有3人在5月底相继去世。那晚还谈到中国登山史惨丕的山难:梅里山难。
1998年台湾登山家吴锦雄先生送了我一本《INTO THIN AIR》。这是专门记述1996年珠峰南坡山服的书。作者乔恩·利牧七尔是为刊关名记者,本身是个业余登山高于,参加厂声尔组织的探阶队。新身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山地全过程。其激情的描述、冷峻的反思和翔实的珠峰史料令我爱不释。连续三个夜晚读完,掩卷沉思再读二遍。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省柳州市,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要从它的结构复杂性来谈起。它绝对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通俗读物,而是一张由无数条时间线和记忆碎片交织而成的网。初读时,我承认自己有那么一点点迷失,那些人物和场景的跳跃性非常大,有时候前一页还在描绘战后的萧瑟,下一页就瞬间跳跃到了几十年后的现代都市。这种打破常规的叙事手法,一开始确实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逻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就会发现这种破碎感恰恰是作品的主旨所在——那就是记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不可靠的,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永远是当下心境的投射。作者很擅长利用意象,比如某一种特定的植物,或者某一段旋律,来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人物,这使得整本书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内在呼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大量历史背景信息时的克制,他没有陷入冗长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重量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让历史成为背景音,而不是舞台的主角。这本书是需要二刷甚至三刷的,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发掘出之前忽略的那些微妙的线索和伏笔。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情感上的“疏离感”处理得非常高明。它营造了一种观察者而非参与者的视角,仿佛我们是通过一架高倍望远镜在窥视书中人物的生活。这种距离感,使得读者可以跳出自己既有的情感框架,去纯粹地分析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动机。这对于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这一主题至关重要。作者似乎对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有着近乎冰冷的洞察力,他笔下的世界是高度结构化、规则化的,而人物在这些结构中挣扎的样子,既令人同情,又让人感到一丝哲学的悲凉。书中引用了一些非常冷门的哲学和心理学术语,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他没有让这些理论显得突兀,而是让它们自然地融入到角色的思考链条中,使得作品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智力和情感的双重挑战,它要求你的头脑保持清醒的分析,同时又允许你的内心被那些无声的哀叹所触动。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厌倦了快餐式阅读,渴望获得真正思想碰撞的读者。
评分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果然名不虚传”。我对作者的了解始于他早期的一些散文集,那时候就被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这次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更接近于带有哲思的文学作品吧),给我带来了更深的震撼。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类型,恰恰相反,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常常读完一个段落后会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几分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描摹达到了一个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直白地展现了岁月如何在人物的脸上、在他们的选择中刻下痕迹。特别是书中关于“选择与代价”的讨论,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群性格迥异的人物,展现了面对人生十字路口时,不同心性所导向的不同结局。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妥协的艺术”那几章,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挑战了我以往对于“坚持自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接纳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让你在读完之后,对世界和他人都能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影与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意思,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气息,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考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特意在阳光下翻了翻,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有一点点纤维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页。说实话,我对“生命高处”这个名字挺好奇的,它给人的感觉很宏大,又有点缥缈,像是要探讨一些人生终极的命题。不过,刚读进去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特别好,没有那种上来就抛出重磅炸弹的生硬感,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慢慢地和你拉家常,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即便是描写一些很日常的场景,也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一些环境的描写,细腻到能捕捉到空气中尘埃的味道,这种功力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上花费的心思,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犹豫不决,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在脑海中对照自己的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的旅程,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冷峻的诗意”。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矫揉造作,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美感”,而是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简洁和精确,来描述那些极度情绪化的场景。这种反差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比如,当描述到极度痛苦或巨大的喜悦时,作者的用词反而会收紧,反而能将读者的情感推到顶点。我注意到,全书中对“沉默”的描写篇幅相当可观。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那些因沟通障碍而产生的隔阂,被作者描绘得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要有力量。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对人类的交流本质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书中有一段关于“失语症”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剖析,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界限的不可逾越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舒服”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让你读完后会感觉自己“变厚实了”的书,它强迫你直面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惯性回避的、关于存在意义的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