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庄子 高秀昌,安继民 注

国学经典:庄子 高秀昌,安继民 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秀昌,安继民 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庄子
  • 哲学
  • 道家
  • 经典
  • 注释
  • 高秀昌
  • 安继民
  • 先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416
商品编码:300089064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庄子

定价:38.00元

作者:高秀昌,安继民 注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34828416

字数:

页码:49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庄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全书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其中每篇都有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作者以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建议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一代不妨读一下《国学经典:庄子》,其中确实有着太多的中国式“轴心时代”的东方智慧。《国学经典-庄子》对《庄子》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目录


前言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肱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一
知北游第二二

杂篇
庚桑楚第二三
徐无鬼第二四
则阳第二五
外物第二六
寓言第二七
让王第二八
盗跖第二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一
列御寇第三二
天下第三三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逍遥游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④而飞,其翼若垂⑤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⑦也。齐谐⑧者,志⑨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⑾,去以六月息⑿者也。”野马⒀也,尘埃⒁也,生物⒂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⒃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⒄,则芥⒅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⒆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⒇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21)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日(22):“我决起(23)而飞,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25)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27)者,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30)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34)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35)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36)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37)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38):

  汤问棘日:“四方上下有穷乎?”棘日:“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39)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40)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1),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42)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鹦(43)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44)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45)一官,行比一乡(46),德合一君,而征(47)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48)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9);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50)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1),泠然(52)善也,旬有(53)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54),而御六气之辩(5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56)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①冥(ming):亦作“溟”,指海。“北冥”,就是北海。下文的“南冥”类此。因海水深而黑而得名,所以下文又有“冥海”之称。②鲲(kun):大鱼之名。③鹏:本为古“凤”字,大鸟之名。④怒:奋起。⑤垂:通“陲”,边际。⑥徙:迁移。⑦天池:天然大池。⑧齐谐:书名。⑨志:记载。⑩水击:水激。⑾抟(tuan):环绕而上。扶摇:旋风,龙卷状。⑿息:停歇。⒀野马:形状如奔马的游气。⒁尘埃:空中的游尘。⒂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⒃极:尽。⒄覆:倾倒。坳(a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⒅芥:小草。⒆大翼:大翅膀,指大鹏。⒇培:通“凭”,凭借。(21)夭阏(e):又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22)蜩(tiO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23)决起:迅疾飞起。(24)抢(qiong):突过。榆、枋(fang):或为榆树和檀树。(25)控:投。(26)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27)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28)飧(can):同“餐”。反:返回。(29)果然:饱了的样子。(30)宿:这里指一夜。(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32)知:通“智”,智慧。(33)晦朔:每一月的天叫朔,后一天叫晦。(34)蟪蛄(huigu):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37)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长的人。(38)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39)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40)修:长。(41)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42)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43)斥鹦(yan):一种小鸟。(44)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45)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46)行:品行。比:比并。(47)征:取信。(48)宋荣子:一名宋钎,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48)沮:沮丧。(50)数(shuo)数然:急急忙忙的样子。(51)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52)泠(li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53)有:又。(54)乘天地之正:顺着自然的本性。(55)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56)恶:何,什么。

  

  茫茫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身体特别大,真不知道有几千里呀!它化而为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巨大,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呀!这只大鸟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遮天闭日的云。就是这只大鸟,会随着汹涌的波涛迁到南海去。南海那个地方是一个天池。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这本书里说:“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它乘风而上至九万里云霄,到达南海需要半年时间。”野马似的雾气,纷飞的尘埃,这具有生气的东西都是被风吹拂所致。自下向上看,天色苍茫,那是它的本色吧?它的高远也是没有尽头吧?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是这个样子。

  水汇集不深厚,它就无力负载大船。在堂屋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就只能放一根小草当做船。如果放一只杯子,那就会粘着地面浮不起来了,这是水浅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够大,它就无力承负起巨大的翅膀。所以,大鹏展翅九万里,全靠狂风在下面吹;然后借助风力,背负青天一路畅行无阻,向南海飞去。

  蝉和小鸠讥笑大鹏说:“我们猛然飞起,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就歇息下来,有时飞不上去就悠然降落到地面上,何必要翱翔九万里向南海迁徙?”到郊野去的人,备三餐而回还,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一夜来舂米备粮;到千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三个月来准备食粮。这两只虫乌怎么知道远行的周折呢?

  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说,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知道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命的“小年”。楚国南方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为春,以五百年为秋;古时候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的“大年”。古时的彭祖到现在还以寿星传闻于世,一般人想跟他匹比,岂不是太不自量了吗?

  商汤询问过夏棘这样的话:

  商汤问夏棘说:“四方上下有极限吗?”夏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汪洋大海,就是天池。那里有一条鱼,特别巨大,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大概有几千里吧,它的名字叫做鲲。鲲化而为乌,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大山,翅膀像遮天的云,乘风直上九万里云霄,穿云破雾,背负青天,向南飞去,直达南海。小麻雀讥笑大鹏:“你到底要飞向何方?我腾空一跃,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在蓬蒿间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翔的能事了,真不知你大鹏究竟要飞向哪里?”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职,行为合乎治理一乡,德性合乎治理一郡,能力可以治理一国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犹如小麻雀一样自鸣得意。宋荣子却讥笑这些人。宋荣子是这样一种人:世人都赞誉他,他也不因此更奋进;世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感到沮丧。他能区分内外,辨别荣辱,如此而已。世上很少有像宋荣子这样的人。即便如此,宋荣子仍然未达到逍遥之境。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而悠然,十五天后回还。他对于世上的福利不汲汲以求。虽然他可以免于行走,但仍然有所依赖。若能顺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应乎阴阳、风雨、晦明的自然变化,而逍遥于广袤之域,那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序言



天籁之音,逍遥之境:庄子思想的现代回响 庄子,这位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深邃玄妙的哲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精神自由的神秘之门。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世俗的尘埃,又如同一阵狂风,吹散了固有的藩篱,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超越时空的逍遥境界。 《庄子》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庄子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功力,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融入生动的故事、寓言和诗意的描绘之中。他的文字,时而如龙游天际,时而如海纳百川,变化万千,却始终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活力和哲学智慧。阅读《庄子》,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梦境,与北冥的巨鱼鲲鹏一同翱翔,与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一同啼笑,与惠施的“子非鱼”一同争辩,在虚实之间,在真假之际,体悟人生的真谛。 庄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对“道”的追求与体悟。“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相、无始无终的存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化生万物,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认为,世人之所以痛苦,皆因执着于物,拘泥于名,背离了“道”的自然之性。他倡导“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造作,以一种“无为”的态度来应对世界。这种“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妄加干涉,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正如“道”化生万物而不自居,庄子也主张个体应当“不离道而生”,顺应自然的节律,让生命之花在最适宜的土壤中绽放。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看似差异万千,实则同出一源,皆为“道”的显现。所谓的“物”,只是“道”的暂时的、相对的存在形式。因此,我们不应执着于表面的差异,而应看到事物背后统一的本质。庄子通过“庄周梦蝶”的著名寓言,生动地揭示了主客、人我、物我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他鼓励我们超越主观的偏见和固有的认知,以一种“通达”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从而达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境界。当我们能够“齐物”,就能消除内心的冲突与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另一大亮点,也是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庄子描绘的“逍遥”,是一种摆脱外在束缚,超越内在烦恼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并非物质上的富足,也不是权力上的显赫,而是心灵的超脱。他通过对大鹏、小麻雀、蜣螂等不同生命形态的描绘,批判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束缚。真正的逍遥,在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顺应宇宙的规律,自由地驰骋于精神的海洋,不受任何外物的奴役。这是一种“达人”的境界,他们“体道而行,与道同游”,心无挂碍,形影相随,仿佛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 在“养生主”中,庄子探讨了如何保持生命的长久与安适。他反对世人“以有涯随无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导致身心俱疲,寿夭不全。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顺其天性”,不为外物所役,不为情欲所困。他以庖丁解牛的精妙技艺为例,说明了“技进乎道”的道理。庖丁之所以能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把握了牛的筋骨结构,顺应了其自然的纹理,从而避免了僵硬的对抗。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审己”、“知止”,理解事物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才能让生命之舟平稳地航行。 庄子对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的批判,同样尖锐而深刻。他观察到,在充斥着功利、伪善和束缚的社会中,真正的心灵自由变得弥足珍贵。他以“无用之用”的哲学,颠覆了世俗对价值的判断。那些看似无用、不被社会认可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能够抵御外在的侵蚀,保持生命的本真。他笔下的“畸人”、“至人”、“神人”,都是对摆脱社会规训,回归自然本真的人格的赞美。他们不为世俗的眼光所累,不为功利的得失所扰,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活出生命的自在与洒脱。 庄子思想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宗教,都留下了庄子深刻的印记。他的思想,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追求精神的自由,去体悟生命的奥秘。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庄子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庄子“齐物”的智慧,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消除固有的偏见,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他人与事物。庄子“逍遥”的境界,能引导我们摆脱物质的奴役,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庄子“顺其自然”的哲学,能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痛苦。 阅读《庄子》,是一场心灵的朝圣,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不是教条的理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走向更广阔的精神天空。 愿我们都能从庄子这部不朽的经典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最终抵达属于自己的“逍遥之境”,活出生命最本真的色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样的经典选本如何平衡“尊重原貌”与“现代解读”之间的关系。很多国学著作的注本,要么是过于拘泥于古代的训诂学,晦涩难懂,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度“白话化”,失去了原文的意境和哲思的深度。但这一版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注释和译文,用词精准且富有现代语感,但又严格地立足于对文本最本源的理解。读到一些需要深思的地方,作者们提供的解读往往能一语中的,点破关键的哲学内核,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我个人认为,好的注本应该像一位博学又耐心的老师,既能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更能启发你思考“为什么会这么说”。从我初步翻阅的几章来看,这套书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生硬地将古代的智慧“喂”给你,而是为你铺设了一条可以自己探索的路径。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传统文化发展的朋友,我深知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衡量一套书价值的试金石。这套书在引用和校勘方面,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从其注释的详实程度来看,背后必然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比对和反复的考证工作。它不像市面上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只是简单地拼凑一些流传已久但不一定准确的“通用解释”。相反,它会涉及到一些比较冷门或有争议的版本差异,并清晰地标明了采纳或倾向于哪种观点,这对于真正想钻研文本源流的读者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普通读者入门,更对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它的存在,无疑提升了当前市场上同类普及读物的整体质量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完全符合我们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在保留古籍韵味上又做得恰到好处。比如,在正文内容与注释、译文的区分上,作者群显然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并列式处理,而是通过字体大小、行距、甚至留白的细微调整,就自然而然地将三者区分开来,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困扰。更值得称道的是,一些关键的概念和典故,它会用非常精炼的侧边栏或者脚注进行提要性的解释,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的背景知识都堆砌在页面的下半部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对于那些想系统学习又害怕枯燥的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排版设计无疑是最佳的辅助工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布面材料,摸上去既有温度又不失典雅,与书名《国学经典》的厚重感非常契合。尤其是那个烫金的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用心,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线装的部分处理得一丝不苟,书脊平整有力,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供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扉页,印章和题跋的设计也很有讲究,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相互切磋的时代。对于我这种对外在形式比较看重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翻阅,就已经是一种身心上的享受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人对书中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相信编著者在内容上也必然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敬畏之心的。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宁静而致远”。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阅读和即时满足的快餐读物,而是更像一位老友,静静地陪伴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书中那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即使是通过现代文字呈现,也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人表达思想时的那种从容和大气。它不急于灌输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体悟那种“无用之用”的境界。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神化某些观点,而是保持了一种客观的学术态度来呈现思想的复杂性,这种真实感反而更能打动人。捧卷静读,窗外喧嚣似乎都远去,只剩下心神与字里行间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进行对话,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心灵抚慰和智力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