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打造实用舒心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样,决定你生活的模样。把家视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卧、工作阅读、煮饭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无非“安适舒坦”而已。
从实际需求、生活习惯与审美标准出发,才是所谓“设计”的原点。美食与旅行达人、生活美学家、叶怡兰细腻书写关于空间观点、设计思维、生活美学以及家的温暖点滴。
从居家理念到装修细节,数百张实拍照片+今昔对比解说,完整展现量身打造自家住宅的步骤与见解:
【态度篇】审视生活,自己的个性与习惯塑造家的模样。
【细节篇】从细微之处看设计巧思与生活的美好细节。
【日记篇】长达一年的居家圆梦纪录,与实用信息参考。
【对话篇】房主对话设计师,如何用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叶怡兰首度公开自家私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家居设计理念与装修细节,只要用心体察生活,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家宅都能够实现。
作者:(中国)叶怡兰
叶怡兰,出生于台湾台南。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并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需得认真的涉猎、深度的累积,需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著有《寻味?红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终于尝到真滋味》《隐居?在旅馆》《极致之味》《享乐?旅馆》等书。文字与摄影作品散见各大华文媒体。
Ⅰ 缘起 7
家的模样,生活的模样
Ⅱ 态度 19
开阔透亮,光、景与风之必要—21
我爱厨房:好个,贪婪之岛—31
我爱厨房:愉快哼唱与自在烹调的地方—37
我爱厨房:关于,我的泡茶角落—49
客厅?不,是起居室—55
好生奢华,我的书房—61
浴室,疗愈享乐之必要—69
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74
关于,断舍离以及其他—82
冬暖夏凉之必要—89
地与天,高度高度—97
关于,家的风格—102
说说,我的“恐色症”—109
旧家具,新回忆—116
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120
Ⅲ 细节 127
01 玄关—128
02 冬期限定—129
03 痕迹—130
04 远望—131
05 藏起来—132
06 秘密十二格—133
07 电视餐—134
08 方寸庭园—135
09 露出来—136
10 风来—137
11 粉红不要—138
12 随手抓—139
13 蒸笼之必要—140
14 布巾的归属—141
15 双槽—142
16 琳琅满目—143
17 酒藏—144
18 酒鬼专属—146
19 分开工作—147
20 壁毯—148
21 数码时代—149
22 榻榻米下—150
23 左与右—151
24 怕光—152
25 储、藏—153
26 瓶瓶罐罐—154
27 沐浴小风景—156
28 洗脸台下—157
29 暂放—158
30 微夜光—159
31 一间多用—160
32 猫道—161
Ⅳ 过程 163
FROM 1月17日 TO 12月20日
Ⅴ 对话 197
房主VS.设计师: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叶怡兰、李静敏对谈
这一年多来,只要人在家中,我总是不断地、如泉涌般时时感觉到幸福。
虽然一向善感的我,老实说从小到大原就很容易被各种围绕身边的小物小事触动,但我很确定,即使日复一日重复如常,这幸福感如此真切与频繁,和以前大不一样。
每日晨起,掀开被窝两足下地,即使没有准准踩中床畔的拖鞋也一样暖乎乎,不再冰得让人瞬间耳聪目明睡意全消。出得房门,登时便见整大片开开阔阔明亮明媚窗景与天光迎面而来,且即使来到中岛炉台前煮一锅奶茶,这窗这光依然分分秒秒就在眼前相伴。
工作时,周遭环境桌面一片干净宽朗,突然想查阅什么书籍数据起身转身唾手可得,用不着再三回想这本书那份报告究竟是搁在这边柜还是那边箱。累了,起身来到厨房角落利落冲杯茶,即使烧水浸茶当口还是得把握时间,不断来回电脑前照看,然而满室徐徐氤氲飘散的茶香仍旧令人陶然。
黄昏,惊觉身畔闪动的光线转了方向,忙忙起身奔向起居室大窗畔椅榻上,好险,没错过今天的夕阳。一如以往,光芒万丈自大直桥旁落下后,天空转为幽蓝,城市里的灯火徐徐一盏一盏点亮,与天际益发浓艳的一抹犹存晚霞相辉映——这是冬季里偶尔上演、可遇不可求的最美一刻,我管它叫“奇幻时光”。
晚上,照例忙过了时间才终于奋力将眼前工作大致完结,一面收尾一面寻思晚餐该煮些什么,然后同样又是书房厨房两头张望奔跑,三数种炉具齐开,忙中但可算有条理有效率迅速张罗出两菜一汤一饭。接着,摆好餐桌、打开电视、一旁酒柜里选一款合搭的酒,小酌、吃饭、视线在屏幕与窗外交错穿梭、聊些有的没的家常话,把一整日的疲累慢慢卸下。
收好碗盘擦了桌子、锅具道具工具各自归位,洗碗机的哗哗声响里,窝在沙发上翻翻书上上网小憩一下;抬头,宛如约好似的,弯弯月牙就在此际从窗儿一角眯着眼探头与我对望。
然后, 地暖和暖风机充分加温过的浴室里刻意放慢速度舒舒服服淋个浴泡过澡或脚,起身裹上烤得热烘烘的浴巾,突地回想起即使热水开到灼烫仍止不住簌簌发抖的旧日景况,忍不住摇头失笑。
回到电脑前,再把剩余工作检点一次、关机,另一半已经自顾自开了壁炉,赶紧倒一杯泥煤气息优雅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抓几枚巧克力跟上,酒香里火光中相对默默喝得醺然,就该是就寝时候到了……
这是我,此刻生活的模样。
我们终于拥有了、可以容纳这理想生活模样的家。
这是一次庞大而漫长的全面改造翻新计划:自2012年11月正式启动,从设计到施工,历经重重反复思索、考虑、沟通、讨论,以及过程中的不断自我观照、诘问、内省、砥砺、盘点、重整,直至2013年12月初才落成进住。仿佛一次归零、修行而后新生,意义非凡。
旧居新貌新生活,虽说工作依然忙碌、日常步调依然无比紧凑,但现在的我,比过往更宅更恋家更懒怠出门,越来越不肯外食,情愿家里吃更轻松合味,即使忙到破纪录近半年无暇旅行,却只有小憾全不觉焦躁,明明最畏惧最厌恨视若寇雠的冬天竟渐渐甘之如饴甚至有了期待。
——是的。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的是:“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当这容器能够确实呼应、合乎我们的作息方式、需求与愿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顿、舒坦舒适;同时,认真专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
而今,经过长达一年的翻修,以及入住至今超过一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我又再度确切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切,是怎么发端的呢?
追昔忆往,此中故事缘起,似是比我所理解的还要更远早更久长……也许应该从小学六年级,我的第一回出国旅行开始说起。
那趟,和外婆和妈妈一起前往探访当时住在美国加州的舅舅。虽说和一般亲子出游相差无几,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海洋世界、金门大桥等等名胜全都顺道游历一番;然而说来有趣是,不知为何,这些景点我竟然大多记忆模糊,深深着迷难忘的反而是,当时舅舅的家。
其实许多当下看来都一点不稀奇了,然对首度踏出国门的我却是无比震撼新鲜:宽宽朗朗可容得一家人欢聚共享的开放式厨房、只不过多了一道拉门便能彻底干湿分离的浴室、独立室内的洗衣晾衣房、专属家人不为客用的起居间……尤其前三者,一扫既往印象中的阴暗暗湿答答屈居一角,成为令人流连不去之所,日常盥沐与厨事家事都变得愉悦可亲起来。
让我顿然惊觉,只要陈设上格局上一点微小的改变,生活的形貌与节奏便天差地别。我想,那就是我对空间、对设计、对家的兴趣和热情的萌芽吧!即使年岁还小还懵懂,却隐隐然看见了通往美好生活的门隙里的微光,自此有了往那光走去的愿念和向往。
那之后,我邂逅了《红楼梦》,这部对我影响至深的中国古典小说,彻底启蒙了我对文字、文学、艺术、饮食、哲学,还有建筑、园林、器物等各方面的美与乐与复杂的领会与探索。
以此为出发,我找了不少相关书籍来看,特别是建筑,扣合上我正当初开的好奇,更是分外兴味盎然,自东方以至西方的史类与风格概述的书都纳入阅读行列。
北上念大学后,因接触与涉猎范畴更精更广,恋慕之深,原本志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一度认定终将走上红学考据之路的我竟而决定转向,一毕业便立即往当时颇心仪的空间设计杂志求职,并幸运录取。
之后,将近五年时间尽情浸淫涵泳此中,得以亲身眼见领略探究钻研一件又一件形态理念面貌风致俱皆多样不同的作品,与各方知名设计者与专业者请教深谈,从中一步步建构我自己对美、对设计、对空间以及生活的审美认知、观点、立场与信仰。
虽说后来因职涯转换,饮食与旅行取代设计成为我的工作重心,反而令这探究之路更加宽朗。
特别是旅行,对住居课题分外关注的我,就这么自然而然开始追逐各国各地各种类型旅馆,经过一夜又一夜的落脚,在数不清的房间、浴室、床上醒来、行走坐卧、睡去,宛若一次次剧烈的多面向生活实习和操演,视野与眼界更上层楼。
当然,还有这多少年风尘仆仆旅途中看见了咀嚼了的无数异国异地生活形式和风光。
我将自此得到的养分一一投注于平日生活中,年年岁岁月月日日不断实践、演练、淬炼、融会贯通,获益乐趣皆无穷。
——而这漫漫追寻探索之路,长达数十年逐步累积凝聚琢磨,可以说直至今刻,才算是一次真正阶段性轮廓清晰、完成展现。
其实早从多年前起就已开始动念,是时候该重新整修了。
屋龄近二十年的这小宅,长年居住下来,除了管线、设备等不堪岁月摧折而产生的老旧损坏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早已改变。
这段时间里,我从原本在杂志社任职的上班族,转而成为在家工作者、饮食写作与研究者,96平方米小小面积与既有格局下,特别书房、厨房无论空间、功能和收纳都严重不足;更与越来越成熟成形的起居模式以及看待家看待设计的理解和想望明显格格不入。
只不过,虽这意念一年比一年强烈,然而每再深想,绝非等闲的预算压力且先按下不表,迁出再迁回、搬来搬去的劳顿,在外赁居暂住的勉强适应,以及过程里想得到想不到的各类项目细节的庞芜繁杂……对工作和活动永远都在满溢满载状态的我们而言,不啻一大疲惫艰辛难关。
为此甚至一度考虑,是否干脆放弃此地另觅稍微再大一点的住所另外装修,不但解决空间不足困境,还是省力省时少磨折之道。然而,一来根本舍不下这千金难换无敌景观,二来房市里才只试探一下便被简直数倍飙涨的天高房价大吓一跳……
就这么畏怯战栗着反反复复左右为难犹豫好久,直至2012年秋,方才痛下决心不再拖延旁骛,破釜沉舟奋勇振作起而行,正式开启我们的造家大计。
此桩设计重任该交付谁,也颇费了番周章物色找寻。虽说出乎过往工作背景,与不少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都相识熟稔,其中也颇有多位确信相知互信与默契均足够者;但几经比较思量,我们找上了素昧平生的李静敏。
静敏的作品,从第一次翻开他的书《找到家的好感觉》便觉倾心:我喜欢他对空间的破题与处理,天光、窗景与生活、格局动线间呈现出流畅而紧密的联结和交映关系;也喜欢他的色彩与材质运用,天然原色原质素材交织铺陈成简约凝练净雅氛围。
和我的向来追求正相一致。
11月,静敏初次来到我家,和我和另一半聊了谈了好多好多,包括我的生活现况、动线、需求——从大方向到最细微细琐的枝节,对未来居家的愿想、渴望、憧憬——从最务实最功能性到最任性最越分的狂想;以及,我们的遗憾局限——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与有限度的花费下,和居家大梦间究竟有没有平衡点……
然后,一切就从这里开始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正版包邮】家的模样,光是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温暖和亲切感。“家的模样”,多么朴素却又饱含深情。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生活态度的载体。我想这本书一定是在探讨如何将“家”打造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安放灵魂的地方。叶怡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艺术和品味的气息,她被誉为“生活美学家”,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一个对生活有着极致追求的人,她会如何解读“家的模样”?她会分享哪些关于如何让家变得更美、更有温度的独到见解?是关于空间布局的巧思,还是色彩搭配的艺术?亦或是家具选择的哲学?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装修技巧,更深层次地,它或许会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家”的渴望,以及如何通过改造,让我们的居住空间与我们的内心达到和谐统一。或许,它还会带我们走进叶怡兰女士的私宅,窥探她是如何将生活美学融入到每一个角落,如何将一个普通的住所变成一个充满故事和灵魂的“家”。这种私宅改造的视角,总能带来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启发。我非常好奇,她是如何在改造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的,又是如何将实用性和美观性完美结合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温暖而有质感的氛围。【正版包邮】也让我觉得很安心,这说明卖家很注重商品的完整性和正规性。我一直对“家的模样”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因为每个人心中对“家”的定义都不同,它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记忆和对生活的期待。叶怡兰,这位生活美学家,她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让我好奇她是如何将“美学”融入到“家”的改造中去的。这本书的“私宅改造读本”的定位,更是让我觉得它会非常有参考价值。我非常期待从中看到一些真实、接地气的改造案例,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豪宅设计。我想,她一定能分享很多关于如何发掘空间的潜能、如何通过巧妙的搭配和细节的打磨,让一个普通的家焕发新生。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家具、如何布置软装、如何利用光线和色彩来营造氛围的实用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才能让我的家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反映我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的空间,一个让我感到舒适、放松,并且能够激发我创造力的“秘密基地”。
评分一本关于“家”的书,而且作者是“生活美学家”叶怡兰,这简直是我的菜。从书名“家的模样”就能感受到一种温馨而有力量的召唤,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自己理想中的家究竟是什么样子。而“私宅改造读本”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总是对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个人风格的居住空间非常着迷,它们不像样板房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居住者的温度和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改造灵感,不仅仅是关于宏观的布局和设计,也包括那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细节,比如如何选择一盏灯、如何摆放一束花、如何搭配一组抱枕等等。我很好奇,叶怡兰会从哪些角度切入“家的模样”这个主题?她会侧重于空间的实用性,还是更强调情感的连接和氛围的营造?我猜想,她会分享很多关于如何将“生活”注入到“家”中的方法,让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滋养心灵、激发灵感的场所。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固有的关于“家”的观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居住空间的关系。
评分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就对“叶怡兰 生活美学家”这个标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活美学,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意味着一种不将就、不妥协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叶怡兰,作为这样一个标签的代表人物,她究竟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生活美学的呢?这本书的副标题“私宅改造读本”,更是让我窥见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个关于“家”的深度探索。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硬装和软装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改造,将“家”变成一个能够反映居住者内心世界、承载生活点滴的独特空间的指南。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一些不同于流水线般的设计,而是充满了个人思考和情感投入的改造案例。也许,她会分享一些她自己在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她是如何运用生活美学去解决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趣味。我还想知道,她在改造中会优先考虑哪些元素?是舒适度,还是视觉美感?是功能性,还是情感连接?我隐隐觉得,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家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我们精神的港湾,我们创造回忆的舞台。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我第一时间就被“叶怡兰 生活美学家”这个名号吸引了。叶怡兰在生活美学领域的声誉我早有耳闻,她总是能以一种别致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将美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本书的“私宅改造读本”的定位,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家是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的最直接体现,而“改造”则意味着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我迫切地想知道,叶怡兰是如何将她的美学哲学应用到具体的居家空间改造中的。书中会不会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意?她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个性,量身定制“家的模样”的思路?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装修的工具书,它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和创造家的书。我期待从中看到一些关于色彩、材质、光影、陈设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去思考,如何让我的家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温暖我、陪伴我、见证我成长的温馨港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