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插图珍藏本(博集典藏馆)
定价:19.80元
作者:孔子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538057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杨伯峻经典译注版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百部传世文学经典
文化根脉 成长必读
内容提要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目录
导言
前言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文摘
学而篇
子曰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③,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悦”的古字,喜悦。
③朋,这里指弟子,学生。
④愠,音yùn,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过了,再定时地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弟子从远方来〔求教〕,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曰① :“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③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
注释
①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
②弟,音tì,“悌”的古字,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鲜,音xiǎn,少。
④未之有也,可以理解为“未有之也”;先秦时代,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之”,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⑤与,“欤”的古字。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注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
①巧,高明,有技巧,这里指说话动听;令,美,善,这里用以形容满脸堆笑的谄媚样子;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曾子曰① :“吾日三省吾身②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 ?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南武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前505—前435)。
② 三省(xǐng),多次地反省。“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是实数。如果这“三”字是实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是“吾日省吾身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③信,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道,治理。千乘之国:乘,音shèng,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
②敬事,敬业,工作严肃认真。
③古代“人”字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只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和“民”对言,用的是狭义。
④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诚实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候。”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悌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弟子,这里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入,出,指“入父宫”,“出己宫”;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后来词义缩小,才专指帝王的住所。
③谨,寡言少语。
④仁,仁人。古代汉语中常用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来指代那一具体的人或事物。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他们;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便凭着它去学习文献。”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物超所值。封面采用的是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有质感,米白色的底色衬托着烫金的书名和装饰图案,低调中透着一股古典的雅致。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印刷质量,纸张厚实挺括,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标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些精美的插图了,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文本之中,将古代的场景、人物的仪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为艰涩的文字增添了极佳的视觉引导,让那些遥远的历史瞬间鲜活了起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这套“博集典藏馆”系列时所下的苦心,完全配得上“珍藏本”的称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文人雅士的对话。对于注重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在就已经足够让人心动了。
评分这套书的选材和版本考据工作,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的。作为一本“珍藏本”,它所依据的版本并非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几种,而是参考了多个重要的传本,并在前言中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这对于一个有一定阅读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一些关键概念处理上的差异,比如对于“仁”和“礼”的界定,不同版本的侧重有所不同,而编者似乎采取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审慎的态度进行整合阐述。这种对文本源流的尊重和严谨态度,让这本书在知识传播的准确性上建立起了坚实的信誉。它不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一个阅读文本的渠道,更像是一次小型的学术导览,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版本,是如何流传至今的?”这种对历史过程的关注,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避免了将经典文本“去历史化”的扁平化处理。
评分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开本和装订质量也极其出色。它不是那种笨重的大开本,而是接近于精装平装之间的中型尺寸,便于单手持握,即便是长时间捧读也不会感到吃力。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我特意将它完全摊开平放在桌面上,发现可以做到近乎180度的平铺,这对于需要对照原文和译文进行勾画批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页不会因为用力过大而卷曲或脱落。此外,内页的留白设计也值得称赞,左右页边缘都有充足的空间,既能保证阅读时的舒适度,也为读者留下了充足的“做笔记”空间。这种对读者使用习惯的细致考量,让这本书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收藏品,转变为一个真正可以被“使用”和“亲近”的阅读伙伴,真正体现了“用之有度,藏之有方”的典藏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体系做得非常到位,这是我阅读此类经典时最看重的一环。很多版本的《论语》要么是翻译过于直白,失却了原文的韵味和深意;要么就是注释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解。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二者。译文在力求贴近原文语境的同时,巧妙地保留了先秦汉语的古朴之美,读起来既不觉生涩难懂,也不会因为过度“今译”而流于肤浅。而那些详尽的旁注,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字词和典故,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会引用后世儒家大家对同一段话的不同解读,甚至会对比《孟子》《荀子》等其他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论述,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阅读孔子的只言片语,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整个先秦思想的脉络中去考察,这种多层次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学术性,让人感觉自己是在进行一次严肃而认真的求学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阅读传统经典有些畏惧,总觉得内容太过高深晦涩,难以深入。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采用了非常友好的“对照”和“分段解析”结构。每一章的开篇,是整段的原文,紧接着就是清晰的白话译文,方便初学者快速掌握大意。最妙的是,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注释堆在后面,而是采取了段落式的模块化处理。每讲解完一个主题或一个核心思想,就会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解析部分,用现代的语言剖析其内在逻辑和现实意义,非常便于碎片时间的阅读和思考。我习惯在通勤的路上读上一段,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里还能留下清晰的脉络。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学论语”不再是一件需要坐下来端正姿态、耗费大量精力的任务,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知识渗入,使得圣人的智慧能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片段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