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马守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286555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马守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2865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道
  • 中国茶文化
  • 静观
  • 哲学
  • 美学
  • 文化研究
  • 马守仁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传统文化
  • 生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6555
商品编码:2997827018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301286555
定价:78 元 本店价:62.4 元
折扣:【80】 节省:15.6 元
分类:  →  
货号:1712092
图书简介 本书以作者对自己数十年间在不同季节、时段、空间品饮各类中国茶的切身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真正的茶道精神。
笔者在书中梳理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代表人物,讲解了茶道的基本知识和素养,其间穿插了自己数十年间在不同的季节、时段、空间品饮不同茶叶的感受和心得,细腻之中足见性情。有理论知识,有历史眼光,更有个人心得,由此,本书深具中国文化之心印真谛,同时又可以当作茶文化的普及读物来阅读,知识性和品位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马守仁,长安人,字守仁,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荠、如荠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他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趺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目   录 总序 幽雅阅读 吴志攀 iii
序一 滕军 viii
序二 苦茶和尚 xi

佳人如茗 1
茶道略说 3
茶俳(一) 7
烟雨·江南 9
茶有九德 15
女儿红 17
白石词风 23
茶可载道 25
说茶时 28
煎水(一) 29
茗壶说(一) 31
佳人如茗 33
再说茶时 37
茶俳(二) 38
茶与禅 40
秋水(一) 45
秋水(二) 48
饮茶的境界(一) 50
般若味重重 53

人淡如茶 54
夏夜烹茶 56
论饮 58
饮茶说《三国》 63
说茶食 65
饮茶的境界(二) 67
茶道威仪说 70
秋水(三) 73
老竹大方(一) 76
论茶香味 78
煎水(二) 80
论投 83
兰说(一) 85
茗壶说(二) 89
兰说(二) 90
人淡如茶 92
茶道礼法 93
老竹大方(二) 98
茶器略说 101
说茶香 105

禅茶诗偈 106
冷香斋诗钞 108
兰说(三) 110
陈继儒茶诗 112
茶性略说 114
老王 116
重修冷香斋记 122
茗壶说(三) 124
茶道修持说 130
茶与音乐 136
茶有九香 141
乌龙茶略说 143
茶友论茶时 147
肉末炒茶叶 149
对花饮茶 154
禅茶诗偈 160
山居纪事 160
春日涉事 161
岁末抒怀 162

老实吃茶 164
悼一如居士 164
茶汤说 171
煎茶的乐趣(一) 178
老实吃茶 187
吃好茶 193
煎茶的乐趣(二) 197
艺可载道 201
饮茶歌诮寇丹先生 206
燕京茶会 208
秋水(四) 212
兴教寺吃茶记 217

平常心是道 222
怀念苦茶和尚 222
平常心是道 231
品读静冈煎茶 234
品饮径山茶 243
云月斋饮茶记 248
冬寒瑟瑟,起炭煎茶 254
佛前持一盏,窗外正苦寒 258
小寒扫雪细烹茶 261
围炉煮茶夜读书 266
浅议茶道修习 270
茶道与香乘 277
春阴不散,焚香煎茶 284
沉水扶香燃将尽 287

后记 293
“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297 插图和节选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 作者: 马守仁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号: 9787301286555 简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生活艺术。它贯穿了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宗教修行,渗透于士人雅集、文人骚客的日常。“无风荷动”——这个书名本身便蕴含着一种东方美学式的哲思。它暗示了一种静谧、内敛、却又暗流涌动的生命力,恰如中国茶道在不着痕迹的动作与仪式中,所展现出的丰富意蕴与深邃精神。 马守仁先生的这部著作,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静观中国茶道的独特韵味。这不是一本简单罗列茶叶种类、冲泡技巧的书籍,而是试图透过茶的形、色、香、味,去体悟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生活美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文化的敏锐洞察,将茶道视为一种“参”的实践,一种与自然、与自我、与人世进行对话的独特方式。 茶之形:一叶知秋,万物生息 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历经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饮品,再到如今被尊为“国饮”,茶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本书将从茶叶的“形”入手,解析不同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采摘、制作工艺如何塑造其独特的外观。从蒙着银毫的嫩芽,到卷曲如眉的条索,再到紧压成饼的砖茶,每一片茶叶的形态都凝聚着自然的馈赠与匠人的心血。 作者会引导读者去观察,那些舒展的、紧实的、蓬松的叶片,在水中如何慢慢绽放,仿佛沉睡的生命被唤醒。这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更是一种对生命循环、自然节律的体悟。一片看似微小的茶叶,承载着春日的生机、夏日的繁茂、秋日的成熟,乃至冬日的沉淀。通过对茶形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逐渐理解“一叶知秋”的意境,感悟万物生息的微妙联系。 茶之色:流光溢彩,禅意悠长 冲泡一杯茶,是色彩的盛宴。从清澈如水的淡绿,到红宝石般的琥珀色,再到深邃的暗红,茶汤的颜色本身就讲述着一个故事。马守仁先生将带领我们品味茶汤的色彩之美,并解读这些色彩所传达的意境。 例如,绿茶的鲜亮,象征着新生与活力;红茶的温暖,带来安抚与慰藉;乌龙茶的层次感,则蕴含着变化与包容。作者会结合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如五色观,来阐释茶汤颜色的象征意义。同时,他也会探讨在不同光线下,茶汤所呈现出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映衬出饮茶人心境的起伏。 更重要的是,书中将深入探讨茶的颜色与禅宗美学之间的联系。那些澄澈的、宁静的色泽,能够帮助人们收束杂念,进入一种 contemplative 的状态。一杯茶的颜色,可以是禅房中的一抹亮色,也可以是心中一处宁静的港湾。 茶之香:馥郁芬芳,精神之韵 “茶香”二字,承载着无数文人的灵感与遐想。它不仅仅是鼻尖的嗅觉体验,更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气息。马守仁先生将深入剖析茶香的构成,从天然的花香、果香、蜜香,到烘焙、发酵所带来的独特陈香、木香,甚至是泥土的气息。 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茶类所独有的香气特征,例如绿茶的豆香、海苔香,红茶的麦芽糖香、焦糖香,乌龙茶的兰花香、桂花香。作者会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将这些抽象的香气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然而,茶香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连接起来的媒介。在焚香、品茗的仪式中,茶香能够净化空气,也能净化心灵。它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总有这样一种纯净而高雅的气息,可以带来宁静与启发。作者将借由茶香,引导读者去体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以及“茶烟一缕,胜却人间无数”的超脱。 茶之味:甘苦交织,人生况味 “品茶”二字,核心在于“味”。茶的味道,是其最直接的魅力所在,也是最能引发人生思考的方面。马守仁先生将带领读者进入茶味的世界,去品鉴那千变万化的滋味。 从入口的清淡,到舌尖的微涩,再到喉间的甘甜,茶汤在口中的变化过程,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书中会详细解读各种茶的滋味特点,以及这些滋味背后的生物化学原理。例如,绿茶的鲜爽,源于茶多酚的活性;红茶的醇厚,来自发酵过程中形成的茶黄素、茶红素;乌龙茶的韵味,则在于其半发酵带来的复杂口感。 更深层次的,作者将把茶味与人生况味联系起来。初品茶时的苦涩,如同年轻时的青涩与磨砺;回甘的甘甜,则像是经历风雨后获得的成熟与智慧。茶的滋味,是一种“甘苦交织”的哲学,它告诉我们,生活的丰富性恰恰在于其复杂性,而真正的美好,往往需要经历一些不易。 书中还会探讨茶与“和”的精神。一杯好茶,需要恰到好处的水温、水量,需要和谐的茶具,更需要和谐的心境。这种对“度”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智慧。 茶道:修身养性,静参万物 “无风荷动”不仅是指茶道中的动作形态,更是指一种内在的修炼状态。中国茶道,是“事茶”与“参禅”的结合,是一种通过日常的泡茶、品茶行为,来达到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真谛的实践。 马守仁先生将从茶道的礼仪、器皿、环境等方面,阐述茶道所蕴含的东方哲学。茶室的布置,一张素净的桌案,几件古朴的茶器,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冲泡时的每一个动作,举盏、注水、奉茶,都力求精准、流畅,蕴含着对细节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书中将深入探讨茶道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联系。儒家的“和”、“敬”,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禅定”、“空寂”,都在茶道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泡一杯茶,就是在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与周遭的世界对话。 作者会引导读者去领悟“静”的力量。在“无风”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荷动”,才能感知到内心最细微的律动。茶道,就是一种让心沉静下来的方式,通过一杯茶,去除浮躁,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如何在喧嚣的生活中,品味一份宁静与悠远。 结语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是一次关于茶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与东方智慧的品味之旅。马守仁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茶道从一种物质性的行为,提升为一种精神性的修行。它不仅仅是关于茶的书,更是关于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找到一种安顿身心、体悟生活的方式。阅读此书,如同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净土,慢下来,静下来,去感受那“无风荷动”般的,深沉而悠远的中国茶道之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茶道深邃世界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见解所打动,也常常在书中找到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部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昂的论调,而是以一种平实、内敛的方式,传递着中国茶道最本真的精神。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那种“慢下来、静下来”的生活哲学,在当今社会尤为可贵。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意义。它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升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从内而外地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喜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的朋友。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古朴典雅的书名吸引了。《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茶的文化情有独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慢下来、静下来才能体会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重新审视和感受那份沉淀在中国茶道中的深厚韵味。从书的装帧来看,它就透着一股匠心独运的味道,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朗,都透露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怎样的茶的世界,是关于历史的溯源,还是关于冲泡的技艺,亦或是关于茶背后蕴含的生活哲学?我猜测,它会如同一杯温润的清茶,在不经意间,便舒展了我的心扉,让我在这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丝宁静与从容。这本书的作者马守仁,名字本身就带有一丝禅意,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人对其学术性和专业性有了基础的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其中的每一页,去领略那份“无风荷动”的雅致,去体味那“静参”的深邃。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茶品、茶具、泡茶法的浅层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茶道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美学观。作者通过对茶道各个环节的细腻描摹,引申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文人墨客,在茶烟袅袅中,思考着“天人合一”的至理;又像是一位哲人,在品茗的宁静中,感悟着“道法自然”的真谛。书中对“静”的阐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环境的安静,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淀与澄澈。在品味一杯茶的瞬间,将所有杂念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感受茶汤在舌尖的流转,去体味茶香在鼻腔的弥漫,去领悟茶叶在沸水中的舒展与绽放。这种“静”的境界,是现代人极其稀缺的宝贵品质。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沁入心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至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的途径。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它不像一般的知识性读物那样直给,而是采用了更加诗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种“说故事”的笔触,将他对茶道的理解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茶馆,听着老者讲述关于茶的传奇;又或是在一个文人雅士的家中,参与一场充满意趣的茶会。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将抽象的茶道精神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例如,对一片茶叶在水中沉浮的描绘,就能够联想到人生的起起落落;对茶汤色泽的品鉴,也能引申出对事物细微之处的洞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度,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以及他试图将这份宝贵遗产传承下去的诚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略感醇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其回甘悠长,韵味无穷。

评分

从内容编排上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茶的种类来展开,而是将茶道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我发现,书中每一章的标题都极富深意,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寻茶道的奥秘。从茶的起源,到茶的品鉴,再到茶与生活、茶与艺术的融合,作者层层递进,将茶道的多重维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茶与“和、敬、清、寂”的论述,让我对茶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字眼,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典故,佐证了他的观点,让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化的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无论是对茶室布置的描写,还是对茶艺动作的刻画,都显得格外生动和传神。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参与到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关于茶的知识,更在于它能够启迪读者思考生活的本质,提升生命的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