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大学 中庸 尚书
定价:25.8元
作者:和兴文化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68284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 《中庸》是开启人生智慧的好教材。它能启迪我们人生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如何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部古典文集和*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内容提要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先秦儒家早、精密的哲学著作,堪称儒家学说的思想纲领和理论基础。它着力论述人生哲理,认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普遍原则是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满28包邮 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大学 中庸 尚书》的宣传语倒是挺吸引人,特别是“满28包邮”这个数字,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里面的内容究竟如何。我最近在给侄子挑一些课外读物,希望他能从小接触一些传统文化熏陶,所以对这类国学入门书籍格外留意。我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它是否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毕竟“大学”、“中庸”、“尚书”这些经典,即便是成年人去读,也常常感到晦涩难懂,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原文,配上生硬的注解,那就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恐怕是一大打击。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用现代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将那些深刻的哲理和治世的方略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孩子们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有趣的思维导图来梳理复杂的概念,那就更完美了,毕竟视觉的冲击力对于激发青少年的阅读热情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搬运工”,而是一个能点燃孩子对传统智慧好奇心的火种。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名字里带着浓厚电商促销气息的书籍,内心是抱有一丝警惕的。名字里的“满28包邮”显然是为了迎合当下的消费习惯,但这是否意味着内容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性价比”而牺牲了品质呢?阅读国学经典,最忌讳的就是浮躁和浅尝辄止。我更看重的是编者的学术功底和对经典的敬畏之心。比如《尚书》中的那些上古历史叙事和政治伦理,需要极强的历史纵深感才能把握其精髓,如果只是做一些肤浅的白话翻译,那和上网随便搜索几句解释有什么区别?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精粹”二字上的把握——是只挑选了最容易理解的片段,还是有勇气去啃那些真正核心但难度较高的部分?如果它能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先贤们的思想脉搏,那么这个价格和促销方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被营销策略牵着鼻子走。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价值体系”的读物。《大学》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中庸》里的“中和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的智慧。这些东西,比单纯的知识记忆要宝贵得多。然而,很多针对青少年的国学读物,常常把重点放在了对偶工整、辞藻华丽的背诵上,却忽略了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我希望这套书能提供一些现代青少年的案例分析,比如面对校园欺凌、学习压力或网络诱惑时,如何运用“慎独”或“尽性”的理念去应对。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让孩子们觉得这些几千年前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它就真正配得上“品读”二字,而不是“应付了事”。我希望它能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精神指南,而非仅仅是书架上的装饰品。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一套好的青少年读物必须在视觉上是友好的。传统的线装书或厚重的精装本,对初次接触国学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它们是沉重而遥远的“古董”。我希望这套《大学 中庸 尚书》在设计上能走清新、简洁的现代风格,纸张的质感要好,墨迹要清晰易辨,字体大小要适中,尤其是在注释和原文的区分上,一定要界限分明,不能让孩子们在阅读时产生混淆。如果能加入一些象征性的、意境优美的插图,比如画出“君子之学”的路径图,或者用现代漫画的形式来解释一些晦涩的典故,那就太棒了。毕竟,阅读体验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界面,能极大地降低孩子对经典文献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更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力量。
评分对于《尚书》这类历史文献的解读,我尤其关注其“史学性”的处理。很多白话译本为了追求流畅性,常常会过度“今译”,以至于丢失了原文的历史语境和庄重感。《尚书》是记录古代帝王言行的重要史料,其语言风格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我希望编者在翻译和注释时,能够保持对这种历史厚重感的尊重,至少要用脚注的方式提醒读者,这些话语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特定对象说的。例如,对于“天命靡常”的论述,是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还是阐述政权更迭的客观规律?这两种理解路径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这本书能引导孩子像一个小的历史学家那样去考证和理解这些文本,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说教”,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从“读字”到“读史”的飞跃,真正达到了国学教育的深层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