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通集校注(套装共4册) [南北朝]江淹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6448

江文通集校注(套装共4册) [南北朝]江淹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64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南北朝文学
  • 江淹
  • 集校注
  • 古籍
  • 文学典籍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注本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献
  • 珍本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448
商品编码:2997713835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江文通集校注(套装共4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6448
定价:298 元 本店价:238.4 元
折扣:【80】 节省:59.6 元
分类:  →  
货号:1732626
图书简介 本书底本共十卷,前有序、凡例,并录《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江文通集提要》,卷一、卷二为赋,卷三、卷四为诗,其余六卷为文。另有补遗部分,收录有《伤爱子赋》、《井赋》、《征怨》、《咏美人春游》、《佚诗》、《凤皇衔书伎歌辞》、《藉田歌辞二章》、《荐豆呈毛血歌辞》、《奏宣列之乐歌舞》、《遂古篇》、《铜剑篇》、《无为论》,正文后除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外,另附《梁书·江淹传》、《南史·江淹传》及“历代诸家评论”、作者自撰《江淹评传》,以备读者作知人论世之参考。",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江文通集校注》简介 一、 整理与校注的意义 《江文通集校注》是一部汇集了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江淹(字文通)作品的整理本。江淹,字文通,是南朝宋、齐、梁时期的重要诗人、文学家、散文家,其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历经千年,江淹的传世文献流传至今,已然散佚、讹误不少。因此,对《江文通集》进行系统性的校勘与注释,不仅是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校注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恢复文献的原貌。通过搜集、比对各种版本的《江文通集》及其相关文献,辨别字句的真伪与流传过程中的错误,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文面貌的文本。这对于理解江淹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 其次,校注工作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古代文献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理解这些信息需要深厚的学养和细致的考辨。校注者通过考证字词的含义、疏通文义、阐释典故,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江淹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把握其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再者,校注能够梳理江淹的创作脉络。通过对作品的年代、体裁、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江淹创作生涯的发展轨迹,以及他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探索和贡献。这有助于构建更完整的江淹文学形象,为文学史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校注工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江淹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精心的校注,能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读者了解和喜爱,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江文通集》的内容构成 《江文通集》通常收录江淹现存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 这是江淹最主要的文学成就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抒发政治抱负、感慨时事的篇章,也有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其诗歌以清丽、婉约、典雅见长,尤其擅长五言诗。代表作如《赋得古歌》、《灯夕》、《杂诗》等,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情感。 2. 赋: 江淹在赋的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其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展现了其宏大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重要的赋作如《杂赋》(又称《灯夕赋》),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各类赋。 3. 散文: 江淹的散文同样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作了大量的书信、奏议、铭、颂、序、记等体裁的散文。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各异。例如,其《哀江南赋》是南朝文学中著名的赋体散文,深刻地揭示了王朝更迭的悲哀;《石头城》等篇章则展现了其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论述与史论: 江淹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在史学和文学评论方面有建树的人物。他撰写的《文章论》(或称《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提出了“五色五味”等文学批评理论,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部分可能不直接收录在“集”中,但理解其文学思想离不开对这些论述的探讨。 5. 其他作品: 可能还包含一些其他零散的文稿、书论、以及可能存在的残篇断句。 三、 校注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江文通集校注》的价值体现在其严谨的校勘和精到的注释上。 1. 校勘: 版本搜集与比对: 校注者会搜集现存的各种《江文通集》版本,包括宋、元、明、清各代的刻本、抄本,以及收录于其他类书、文集中的零散文本。通过细致的比对,找出各版本之间在字句、篇章、标点上的异同。 审定底本: 在充分比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可靠、最接近原文的版本作为此次校注的底本。这个底本的选择是校注工作的基础,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论证。 辨析异文: 对于底本中存在的疑难字词、脱漏、衍文、错字等,校注者会根据上下文、历史文献、语言习惯等进行辨析,并参考其他版本来订正。校勘过程中会详细记录每一处异文的来源和订正的理由,以备查考。 句读与标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文的句读方式有所变化。校注者会根据原文的意义和逻辑,为作品重新进行标点,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2. 注释: 字词注释: 对原文中生僻的字词、多义字、古今异义词等进行解释。这包括字音、字义、用法等方面的考证。 典故出处考证: 江淹的作品中常引用前人典故,校注者需要考证这些典故的出处,解释其含义,以及在原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背景知识梳理: 对于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社会风俗、地理名胜等,校注者会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解释,为读者提供理解作品的语境。 篇章解读: 对于一些重要的篇章,校注者会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价值。 文学理论阐释: 如果作品中涉及文学评论或理论,校注者会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解释其理论观点,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版本考证: 在注释中,有时也会提及与文本相关的一些版本考证内容,例如特定词语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理解原文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 《江文通集校注》的价值与意义 《江文通集校注》的出版,对于学界和广大读者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 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使得对江淹及其作品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准确。 有助于深化对南朝文学、尤其是诗歌和散文发展的认识。 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对文学批评史、文献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教育普及价值: 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了学习江淹作品的便利途径,降低了阅读门槛。 通过生动翔实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献整理价值: 作为一部严谨的整理本,它体现了当代学者在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和高超水平。 对于保存和传承珍贵的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五、 结语 《江文通集校注》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编,它更是学者们对古代文化精髓进行梳理、辨析、传承的结晶。通过这套校注本,读者可以更真切地走近江淹,感悟他笔下的世界,理解他作品的永恒魅力。这套集子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辉煌,也让我们领略这位伟大文学家在中华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文化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偏爱那些带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古籍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国内古籍整理的重镇,其版本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一向值得信赖。这套书的四册结构,或许是按照文体或者时间顺序进行划分的。如果是按照“集”和“校注”分开处理,那么前几册可能是原文的汇编和考证,最后几册则可能是深入的注释和评析。我特别关注那些注释是否能超越简单的释义,而是能深入到“义”的层面。例如,对于他诗文中那些描绘江南风物的句子,如果能结合当时的地理志、风俗志进行比对说明,那阅读的层次感就会立刻提升。这种详实的背景知识支撑,能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而非仅仅在文字迷宫中徘徊。

评分

这本《江文通集校注》,光是“套装共四册”这个信息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社的诚意和这部作品内容的浩瀚了。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里翻到它时,那种厚重感和竹纸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就让人沉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北朝时代。江淹,这个名字在古典文学史上自有其特殊的地位,他的诗歌和骈文,那种雕琢之美和意境之深,即便是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常常提及。校注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重现,更是一种学术的梳理和考订。想象一下,经过专业学者的细致校勘和详尽注解,那些晦涩的典故、流失的篇章,乃至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都能得到清晰的梳理和辨析。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六朝文学殿堂的密室。阅读这样的作品,不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而是为了慢下来,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个时代的情感底色和文人风骨。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套好的校注本,其价值在于“传承”与“易得”。江淹的文字,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典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愁,是中古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套书的出版,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古代文人作品得到了系统性的整理和普及,让原本可能只在象牙塔内流通的珍贵文献,走入了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我希望这四册中的某一册,专门用于收录历代对江淹作品的评价和研究综述,这样读者在读完原文的精妙后,可以立刻看到前人如何评判这些作品的,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闭环。这样的设计,会让读者在阅读的每一步都感到充实和有引导性,充分体现了“集校注”在学术普及上的巨大贡献。

评分

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面对一堆生僻字和跳跃的逻辑而望而却步,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尤其是这种集校注的权威之作,通常都会在可读性上做足功夫。我尤其期待它在“注”的部分能有多详尽的考证。毕竟,江淹的文风深受当时宫廷文化和玄学思潮的影响,很多词语的用法、典故的引用,如果没有旁征博引的注释,很可能就会理解偏颇。比如他那些著名的咏物诗,看似描写寻常景物,实则暗含政治隐喻或人生哲思,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读起来就会觉得空洞无物。一套四册,意味着对全集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拆解和重构,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的语境还原,让我们能触摸到这位文学巨匠创作时的心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这种深度的挖掘,才是真正提升读者文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评分

对于任何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人来说,《江文通集校注》无疑是一部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之书。它不仅仅是江淹个人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侧面反映当时文学风尚、士大夫阶层精神状态的百科全书。我注意到这套书是[南北朝]江淹,这表明了其时代背景的明确性。那个时代,文学的审美标准正从汉赋的雄浑转向骈文的绮丽与精巧,江淹是这一转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因此,校注本所做的,可能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辨析,更包含了对文学史流变脉络的梳理。如果校注者能对某些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的反应进行补充说明,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我设想,在翻阅过程中,我或许能窥见谢灵运、谢朓等后代文人对他风格的继承与超越,这种文学谱系图的构建,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