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在爱的边缘
定价:25.00元
作者:余新国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7275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婚姻事例,对当事人的感情问题加以分析、探索、评论,期望从感情烦恼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化解烦恼。知道痛苦的根源,将烦恼化为智慧,人们可以防患于未然,不再痛苦,对生活、爱情、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因为最近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打着“深度”旗号,实则内容空泛的都市情感小说。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尤其是后半部分的转折,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前半部分铺垫的那些琐碎、日常、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失败的烘焙、邻居间一次尴尬的对视,在故事进入高潮时,竟然像一个个精密的齿轮一样啮合起来,驱动着剧情朝着一个令人不安但又无比真实的方向滑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渲染,那种从明亮的日光过渡到幽暗的室内,再到午夜时分窗外路灯投下的昏黄光晕,情绪的渲染是极其克制的。它没有使用那种煽情的笔法去渲染角色的痛苦,相反,它让痛苦以一种“日常化”的面貌出现,仿佛痛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被拯救的灾难。这使得阅读体验更贴近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很多时候,最深的伤口都隐藏在最寻常的日子里。这种对“日常中的非日常”的捕捉,让我对作者的叙事功力刮目相看。
评分我对这种文学作品的期待往往停留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上,尤其是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我更偏爱那些不给出明确答案,让读者自行解读的作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它并没有沿着一条清晰的情感主线发展,反而像是一张铺展开的巨大的、有些杂乱的思维导图。女主角苏晴的形象塑造非常立体,她游走在几段看似不稳定的关系中,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却又在逻辑上能找到自洽的理由。比如她对那位年长艺术家的迷恋,与其说是爱慕,不如说是一种对“完美不朽”的艺术化投射。这种对人性模糊地带的捕捉,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翻阅之前的章节,试图重新梳理她那些跳跃的动机。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解释一切,而是通过一些精妙的对话片段——那些只言片语、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来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决定性的情感转折点。这无疑是一部需要“二刷”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的作品,它考验的不仅是读者的耐心,更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力。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一丝疏离感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种介于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地带。我本来是冲着作者近几年的风格转型来的,以为会是一部探讨现代都市人情感困境的冷峻写实小说,毕竟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挑衅的意味。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故事的开篇设定在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老城区,主角阿宁,一个看似对生活波澜不惊的古董修复师,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了一批战时遗留下来的信件。这些信件里的文字,那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恋与诀别,像一把细密的针,轻轻地、却又坚定地刺破了阿宁精心构筑的平静生活。作者对细节的描摹极其精准,比如信纸的泛黄程度,墨水的洇散方式,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樟脑丸味道,都仿佛能透过纸面扑面而来。这种对历史质感的还原,让读者很容易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个当代的故事。我想,这种“在边缘”的感觉,或许并非指道德或情感的边界,而是指时间与记忆的交界处,那种既渴望靠近又害怕被卷入的拉扯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过去的幽灵共处”的哲学散文,而非一部直白的情感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提供一种“错位感”,让你在阅读时,既能清晰地看到故事本身,又能从中抽离出来,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本小说在这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探讨的“边缘”议题,并非局限于爱情的对与错,而是更深层次地指向“自我认同”的游离状态。书中有大量关于艺术创作的片段,主角们似乎都陷在一种“为谁而创作”的困境中——是为了取悦世界,还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洞?其中有一段描写主角试图用粘土塑造一个完美人形的场景,手上的泥土不断地坍塌,象征着他们对“圆满”的徒劳追逐。这段描写,对我个人触动极大。我看到的不是书里人物的挣扎,而是我自己在面对职业瓶颈和个人期待时的那种无力感。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说教”,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域,让读者自己去“撞击”那些思考的碎片。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合上书本后,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郁感,会伴随你很久,让你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更深沉的审视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非常剧烈,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对我阅读耐心的极大考验。在描述主角林薇与她的前任的纠缠时,语言是那种极度诗意化、甚至有些巴洛克式的繁复,大量的比喻和排比,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悲剧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部老电影的慢镜头中。然而,当视角切换到林薇的弟弟——一个在科技公司底层摸爬滚打的程序员时,语言瞬间变得极其简洁、口语化,甚至带有一丝粗粝感,充满了网络用语和快速的节奏感。这种强烈的文体对比,最初让我有些不适,感觉像是两本书被硬生生地缝合在一起。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作者的用意。这种风格的断裂,正是试图去表现不同个体在面对“爱的边缘”时,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巨大鸿沟。对于情感外放的人来说,世界是绚烂的诗歌;而对于习惯于逻辑和代码的人来说,世界就是一组组冰冷的指令。这种手法非常大胆,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阅读频率”和“情感滤镜”,成功做到了,这本书的文本肌理因此变得极其丰富和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