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中:潮州、客家、福建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李萌编选 |
| 定价: | 99.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ISBN: | 9787103026403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潮州古筝流派、潮州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客家古筝流派、客家筝的代表人物及曲目等。 |
我一直很想系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与“道”的理解,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中正平和”的乐论是如何渗透到宫廷音乐和士大夫阶层日常欣赏中的。我原以为这本书里会收录一些关于早期乐律体系,比如“七音十二律”的理论基础,以及在不同朝代,这些理论是如何被记录在官方的礼制文献中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古代乐器形制演变的图文对照,比如不同时期“古筝”的形制差异,以及这些形制变化如何反过来制约或促进了演奏技巧的发展。这本书的“大全”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包罗万象的文献汇编,最好能有一份详尽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以便我能追踪到原始的史料出处。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侧重于特定地方乐派的曲谱集或技法指南,对于构建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宏大叙事,帮助有限。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触摸到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历史厚重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艺层面。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痴迷于跨文化音乐交流的研究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详述“丝绸之路”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丝竹乐影响的著作。我想深入研究一下,在中亚、波斯乃至更西方的音乐元素传入后,我们本土的乐器如古筝,是如何吸收、融合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风格的。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异域调式、音阶对本土创作影响的案例分析,甚至希望能有关于早期乐器(如琵琶、古筝)与西方鲁特琴类乐器在形制或演奏法上的细微比较。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宏大,但给我的感觉是它将焦点锁定在了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圈内,专注于“潮州、客家、福建”这些内部的流派传承与技法精进。这固然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挖掘,但对于我所关心的、更具全球视野的音乐交流史课题而言,它提供的参照系显得有些局限了。我需要的是更广阔的文化碰撞图景。
评分哇,这本书的装帧真是太精美了!我刚收到就忍不住翻了几页,纸张的质感没得说,印刷的色彩也特别饱和,尤其是那些乐谱的排版,清晰得让人心头一颤。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史的通论性著作,最好能涵盖从唐宋到近现代的脉络,能有一本权威的、条理清晰的教材来梳理一下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理论发展。这本书的封面给我一种非常厚重、专业的历史感,让我以为里面会有一整章专门论述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哲学思辨,比如魏晋风度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乐律学,或者宋代的文人趣味如何塑造了“雅乐”和“俗乐”的界限。结果呢,打开一看,发现它似乎更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演奏技法和曲目汇编,虽然这本身也很有价值,但对于我这种想建立宏观历史框架的读者来说,一开始的期待值确实有点错位了。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本地方音乐的集大成之作,它的细节处理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装帧设计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只是我的需求点可能更偏向于理论建构而非曲目深度挖掘。
评分我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教育推广的模式。因此,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了解,在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中,如何将传统古筝曲目进行有效的、面向大众的普及和推广。我本期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现代音乐教育学理论如何应用于民族乐器教学的探讨,比如如何设计课程体系,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是否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教材编写范例。我也很想知道,在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这些传统曲目的改编和录制,业界是如何处理版权和传承人署名问题的。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似乎更侧重于对传统艺术原貌的忠实记录和保存,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对于如何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我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性的讨论或案例分析。它更像是一部“档案”,而非一部“行动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学习一些近现代中国音乐家对传统曲目进行“再创作”的案例分析。我一直对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些受西方对位法、和声学影响的中国音乐家,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民族器乐,特别是古筝的演奏体系中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我期待看到具体的乐谱对比,比如某位大师改编的《渔舟唱晚》,在和声进行上与原版的区别在哪里,以及这种改编背后的文化动因是什么。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有一部分篇幅探讨乐器改革,比如关于筝码、音色的调整,如何影响了演奏风格的演变。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提到了“大全”,但感觉上更像是一份精选的、侧重于某个地域技艺的实操手册。它或许在记录具体指法上无懈可击,但在探讨这些技法如何被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时,就显得有些意犹未尽了。对我而言,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深入钻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