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 ISBN:9789571929187
- 版次:1
- 包装:平裝
- 出版时间:2016-01-01
- 页数:273
-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内容简介
如果,你正眷戀著法式小圓餅Macaron在舌尖上跳舞的滋味,何不來場真正的法國舞蹈饗宴?如果,你對法式浪漫有著執著的幻想,那麼請來看場法國喜劇!
如果,你愛上了香頌的呢喃軟語,怎能不前進巴黎,聆聽更多法國的聲音?
法國,一個充滿綺麗聯想的國度,要如何走入她的心靈深處?讓本書從音樂、舞蹈與戲劇的角度,帶你一探法蘭西的表演藝術新風貌。
音樂篇:黑白鍵盤的傳奇人物蕭邦,在巴黎用音符念故鄉;終身獨居的拉威爾在「波麗露舞曲」中寫下令眾人沸騰的驚世之作;感情生活多彩多姿的德布西擅用奇異的和聲,渲染出光影交錯的朦朧色彩;來自紐約的蓋西文則因一趟巴黎之行創作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這個天堂與地獄交織的所在,音樂無處不在,且隨作者蔡昆霖的引領,靜靜聆聽屬於法國的聲音。
舞蹈篇:遙想當年超愛跳舞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舞出法國芭蕾的第一步;看看今日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星,優游在古典與現代的潮流中,揮灑動人的舞臺魅力。昔日俄羅斯舞團在巴黎掀起的前衛狂潮還歷歷在目;轉眼間羅蘭·比提和瑪姬·瑪漢早已對當代舞蹈進行無限顛覆。法國舞蹈的精彩面貌,就讓作者戴君安透過二十多年來舞蹈行腳累積的經驗,與你分享,邀你一同翩翩起舞。
戲劇篇:走進富麗堂皇的法蘭西喜劇院,與莫里哀並肩經歷人生百態;站在熙來攘往的巴黎街頭,逗趣的默劇演員正對你眨眼傳情;擠進場場爆滿的亞維儂藝術節,南法的熱情讓你目眩神迷……。作者梁蓉,以專業學養與長年的親身體驗,帶你克服語言障礙,感受法國戲劇的多元變幻,在法式劇場裡逐夢驚嘆!
作者简介
蔡昆霖,法國國立里爾音樂院 (CNR de Lille) 指揮第一獎 (Mention Très Bien) 畢業,曾任臺北愛樂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管樂團副指揮,臺北愛樂電臺節目製作主持,現隨蘇黎世室內樂團 (ZKO) 音樂總監湯沐海 (Muhai Tang) 任見習指揮 (Apprentice Conductor)。旅歐期間三度於法國及葡萄牙指揮大師班最後比賽中獲得評審裁判一致通過第一獎 (Premier Prix d’Excellence à l’Unanimité et Premier Prix de la totale),曾客席法國胡佛節慶樂團 (Rouvres en Plaine Festival Orchestra) 及葡萄牙萊牙夏日節慶樂團 (Leiria Festival Orchestra)。
戴君安,臺南科技大學舞蹈系專任副教授 (1992- ),專長領域為舞蹈教育、舞蹈史及舞蹈之跨文化與跨領域研究。目前以部分時間帶職帶薪方式攻讀英國瑟瑞大學舞蹈研究系博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杭特學院舞蹈系,1992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舞蹈教育研究所。自1996年起,積極參與國內外舉辦的國際民俗藝術節,足跡遍及臺灣、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英國、瑞士、美國、丹麥及奧地利等各鄉鎮。
梁蓉,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博士。現職淡江大學法文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法國當代戲劇、法國文化政策與文化行政。著有專書Lire le théatre fran?ais (2005)、Jean Vilar et le théatre populaire (2007)、《法國戲劇:理論與實踐》(2008),及法文論文 “Une autre mondialisation” (2007)、“La liberté sartrienne dans Les Mouches” (2008) 等十餘篇。撰寫國內外表演藝術評論文章三十餘篇,陸續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世界文學》等期刊。
目录
緣 起 背起行囊,只因藝遊未盡自序1自序2自序3【音樂篇】 蔡昆霖∕文01 巴黎的舞臺——古老與現代、衝突與融合之地 02 迎向美麗的死亡——拉榭斯神父墓園03 性不性很重要——理性還是感性?04 24, Square de l’avenue Foch 75016 Paris——姝姝的家05 異鄉人的歌06 用音樂狂歡一整個夏天07 美國漢堡與法國起司的結合——法國音樂劇【舞蹈篇】 戴君安∕文01 凡爾賽宮的香鬢舞影02 浪漫芭蕾的誕生地03 左岸咖啡裡醞釀的前衛風潮04 法國芭蕾的地標 ── 巴黎歌劇院05 啟動現代舞的光與熱06 移植法國的台灣精神07 在泛紫香氛中的亞維儂起舞08 以舞會友的國際民俗藝術節【戲劇篇】 梁 蓉∕文01 法國國家劇院巡禮02 花都戲劇爭奇鬥豔03 里昂藝文大匯演04 普羅旺斯的古蹟歌劇風05 戲劇不夜城 ── 亞維儂06 新馬戲的新視界07 街頭表演,要你好看!08 法國人愛看戲?附錄 巴黎地鐵圖 / 藝遊未盡行前錦囊 / 外文名詞索引 / 中文名詞索引
追溯文艺复兴的辉煌:探寻欧洲艺术思想的源流 书籍名称:《文艺复兴的曙光:从佛罗伦萨到尼德兰的艺术革新与人文思潮》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法国某一特定领域的艺术实践,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横跨欧洲大陆,一场深刻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艺术与思想的巨大变革——文艺复兴。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这场始于意大利城邦,并逐渐蔓延至欧洲北部的思想运动,如何重塑了人们对自身、对世界以及对美的认知。 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是一场对古典文明(希腊与罗马)的“再生”。然而,它绝非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是在吸收古典精髓的基础上,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本书的叙事结构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展现文艺复兴思想的复杂性、地域差异性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意大利的摇篮——人文主义的萌芽与城市国家的兴盛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的象征。美第奇家族等强大的商业家族的崛起,使得艺术赞助从教会和王室手中部分转移到了富有阶层手中,这为艺术的世俗化和个人主义的表达提供了经济基础。 1. 文本的重发现与语言的胜利: 我们将详细考察彼特拉克(Petrarch)如何通过对西塞罗等古典作家的重新发掘,开启了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而非仅仅局限于神学探讨。语言学上的突破,特别是对拉丁文和希腊文原貌的追求,解放了思想的桎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早期人文主义者如何构建了“有教养的人”(L'Uomo Universale)的理想模型,强调教育应涵盖修辞、历史、诗歌与道德哲学。 2. 建筑学的空间革命: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工程,由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完成,这不仅是一个工程学的奇迹,更是对古罗马建筑技艺的继承与超越。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应用数学和几何原理,重新定义了空间感和比例关系。阿尔伯蒂(Alberti)在《论建筑》中系统阐述了古典秩序与和谐的原则,这标志着建筑学从一门手艺转变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种对秩序、对称与清晰的追求,与中世纪的繁复形成了鲜明对比。 3. 绘画中的透视与情感: 绘画领域是文艺复兴思想最直观的体现。马萨乔(Masaccio)在《圣三一》中首次系统而精确地运用了单点透视法,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看方式的体现——空间被理性地组织起来,以便于人类的感知。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作品,如《维纳斯的诞生》,则展现了对异教神话题材的复兴,以及对理想化人体美的赞颂,这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北方的回响——细节、现实主义与媒介的创新 当文艺复兴的火种向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播时,它与当地深厚的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文化元素相结合,产生了迥异于意大利的艺术面貌,我们称之为“北方文艺复兴”。 1. 油画技术的革命与微观世界的捕捉: 北方艺术家,特别是尼德兰地区的画家,如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是油画媒介的真正先驱。油画颜料的特性使得艺术家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色彩饱和度、光影层次和对材质的逼真描绘。这种对“可感世界”极致细致的描绘,并非简单地记录现实,而是将世俗生活与神圣意义紧密结合。我们探讨其作品中隐藏的象征意义,例如日常物品(如镜子、水果)如何被赋予深刻的神学内涵。 2. 宗教改革的先声与艺术的功能转变: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北方艺术的功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虽然祭坛画依然存在,但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地位显著提升。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是连接南北方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杰出的版画家,更是一位理论家,他深入研究了意大利的数学和透视理论,并将其融入北方的写实传统中。他的自画像和版画作品,展示了艺术家自我意识的空前高涨。 3. 印刷术的普及与知识的民主化: 虽然印刷术并非文艺复兴本身,但它是加速文艺复兴思想传播的“基础设施”。本书将分析印刷术如何使得古典文本、人文主义者的论述以及艺术理论(如丢勒的几何学著作)得以大规模复制,从而打破了传统知识精英对信息的垄断。 第三部分:过渡与融合——古典理想与现实关照的张力 进入盛期文艺复兴(约1500-1530年),意大利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同时,古典理想与世俗现实的冲突也日益明显,为后来的风格主义埋下了伏笔。 1. “三杰”的巅峰与多重性: 达·芬奇对科学、解剖学和艺术的融合,代表了文艺复兴“全才”的终极追求;米开朗基罗则将古典人体雕塑的力度与内在的精神挣扎熔铸于一体,其西斯廷天顶画是人类雄心与神性探索的宏伟结合;而拉斐尔则以其作品中无可比拟的和谐、宁静和完美的构图,被视为古典平衡的化身。我们将分析他们各自如何处理“理想化”与“人性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政治变动与艺术主题的深化: 意大利城邦政治的衰落、教皇权力的动摇,使得艺术的主题不再总是乐观的。我们考察了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政治思想如何反映在时代精神中,以及这种现实政治观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中,例如对英雄主义的复杂解读,以及对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审视。 本书致力于全面展示文艺复兴是一场涵盖哲学、科学、文学、语言学和视觉艺术的全面觉醒。它探讨的不是法国某一艺术形式的演变,而是欧洲文明如何通过对古典的重新认识,成功地将焦点从“来世”转向“此生”,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思想与艺术的基础。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那段充满理性光辉、探索欲望与人文关怀的伟大时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