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

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辉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手工艺
  • 编织
  • 创新设计
  • 手工制作
  • 工艺美术
  • 纤维艺术
  • 创意设计
  • DIY
  • 技艺传承
  • 文化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18876
商品编码:299452567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

:39.80元

作者:刘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19818876

字数: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走进传统手工艺,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 n
36个编织壁毯制作实例, n
创意构思+制作步骤+技法讲解 n
n
书中手工艺作品, n
以自然为灵感, n
将新材料、新手法与传统技艺融合。 n
看似稚拙质朴, n
却有着工业化生产普遍缺失的纯真与梦幻, n
有着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 n
n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越发重视的当下, n
手工技艺从乡村的田间地头或博物馆中走进大众, n
在复兴文化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导向下, n
学校课堂、社区居民、时尚创客…… n
更多的手艺人投入手工艺非遗的创新活动。 n
n
中华女子学院(中国首座开设“室内陈设专业”的高校)的教授与学生们, n
一编一绕、一前一后、一穿一引, n
活生生的造型跃于手中, n
并将过程记录总结成书。 n
n
书中从基本技法到详细案例, n
步步讲解,从易到难, n
触摸记忆深入一份曾经的质朴与纯真, n
在“手作”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那份对心灵的润泽。 n
n
该套书2008年首版《家居装饰DIY系列》深得读者喜爱, n
并成为新疆、贵州等省传统手工艺实践推广的参考用书, n
在断货多年后,重新打造,更换案例, n
以更多当代视角看传统, n
以温度与体验走进年轻人。 n
n
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 n
无非是在润物细无声中, n
因为更多人的心生喜爱, n
为它停留,凝视它质朴的美, n
拿起工具,为它绘上自己的一笔。

内容提要


《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系列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为题材,在案例制作的讲解中,将富有创意的 设计构思与传统手工艺技法结合,使传统手工艺呈现以新的活力与时代感。其中《编织》一书中,从编织 工具到如何用线,从平织、裁绒等编织技巧到后期加工,在大量实例中讲解传统编织工艺的设计与制作。 书36个编织工艺装饰画与挂毯等实例,做法步骤清晰,实用与可操作性强,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 程用书,也可给民间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带来创意灵感,同时适合广大“手作”爱好者自学使用。

目录


目 录 n
前言 n
01 编织工具 006 n
经线材料 006 n
纬线材料 006 n
02 上经线 009 n
03 上水平线 010 n
04 分经 010 n
05 锁边 011 n
06 平织 012 n
07 织底边 013 n
《墙》 013 n
《绽放》 015 n
08 如何用线 016 n
09 平织技巧——双色垂直相接 018 n
10 平织技巧——双色曲折相接 019 n
《静夜思》 020 n
11 平织技巧——双色随意相接 020 n
《旎·晓》 021 n
《交知》 021 n
12 平织技巧——高高低低 022 n
n
《墨迹》 023 n
《印象·日出》 024 n
《桌上的围巾》 026 n
人字纹 028 n
栽绒 030 n
栽绒和平织的结合使用 032 n
《绽放》 032 n
《餐具》 032 n
《秩序》 034 n
横织竖挂 035 n
《冬夜》 035 n
《萌》 037 n
《假想谜题》 038 n
《寻觅》 040 n
编织后的收尾 042 n
《贝贝》 044 n
《几何》 046 n
《芙蓉》 048 n
《泡沫风灯》 050 n
《大理》 052 n
《趣儿》 054 n
《错》 055 n
《绿的N次方》 056 n
《跃》 058 n
《音》 060 n
关于后期加工 062 n
《黄落》 062 n
《烟火》 064 n
《一弛一张》 065 n
《色》 067 n
《梅》 069 n
《花蕊》 071 n
《祥》 072 n
《月亮上的花园》 074 n
《空间》 076 n
《盛夏的午后》 078 n
《序》 080 n
n
佳作欣赏 08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指尖的千年回响:编织的生命力与当代新生》 在时光的河流中,有一种古老的技艺,它穿越了岁月,用最朴素的线条,编织着人类的智慧、情感与生活。这就是编织,一种源于自然、贴近生活、饱含温度的传统工艺。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法汇编,也不是一套僵化的设计理论,而是旨在深入探索编织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与精湛的制作,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与编织相遇:祖母手中飞舞的竹篮,乡村集市上斑斓的草席,或是现代家居中那件充满质感的麻编挂饰。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实则凝聚着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理解,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以及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或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忆的线索,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 然而,在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编织,这一曾经遍布家家户户的技艺,也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其独特的韵味与文化价值面临被遗忘的风险。本书正是怀揣着对这份珍贵遗产的敬畏与热爱,试图探寻一条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我们相信,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蕴含着无限潜能的活态生命。创新,也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现代的视角和技术,去发掘和升华其内在的价值。 本书的核心在于“创新设计与制作”。它将引导读者跳出对编织技艺的传统认知,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编织的可能性。我们将深入剖析编织的本源——那些最基础的线、绳、篾、草等材料,以及最古老的打结、编排、缠绕等基本手法。但我们并非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起点,去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元素进行重组、变形、嫁接,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结构与肌理。 在设计理念上,本书将强调“在地性”与“全球性”的融合。我们鼓励从本土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中汲取灵感,发掘那些被忽视的本土材料与传统纹样。同时,我们也将借鉴当代艺术、建筑、时尚等领域的创新思维,引入新的设计语汇与审美趋势,打破传统编织品的固有形象。这是一种“寻根”与“拓疆”并行的过程,既要守护好原有的文化基因,又要勇敢地拥抱新的可能性。 在材料的创新方面,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竹、藤、草、麻等天然纤维,还将探讨如何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如回收塑料、再生纸浆,甚至是对传统材料进行改良与创新处理,赋予其更优异的性能和更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如何通过染色、涂层、复合等技术,改变传统材料的质感与色彩,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并拓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在结构与形态的创新上,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编织的无限延展性。从二维的平面编织到三维的立体构建,从简单的包裹缠绕到复杂的空间塑造,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编织技法来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这可能涉及到对传统结构的解构与重塑,或是对新型编织方式的探索,例如利用数码技术辅助设计,或是开发具有互动性的编织装置。 在制作工艺方面,本书将是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结合。我们不仅会详细讲解一些经典的编织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现代工具和辅助手段,提升制作效率与精度,同时保证作品的艺术品质。这包括对工具的改良,以及对制作流程的优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当代设计理念的制作方法,例如模块化制作、3D打印辅助编织等,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技术支持。 本书的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部分:编织的千年基因——溯源与体悟 自然的回声: 深入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编织材料特性,如竹的韧性、藤的缠绕力、草的轻盈、麻的粗犷等,理解它们与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系。 技艺的脉络: 梳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典编织技法,如平纹、斜纹、绞纹、起花等,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美学。 文化的肌理: 考察编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如作为生活用具、宗教器物、身份标识等,发掘其蕴含的文化密码。 第二部分:创新的思维火花——设计理念的重塑 当代审美的解构与重构: 分析现代设计思潮,如极简主义、有机设计、功能主义等,如何影响编织品的造型、色彩与构成。 跨界融合的探索: 探讨编织与建筑、时尚、家居、艺术装置等领域的结合,激发新的设计可能性。 故事与情感的植入: 如何通过编织的设计,讲述故事,传递情感,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人文关怀。 材料的实验与创新: 引入新型环保材料,以及对传统材料进行工艺改良,拓展编织的应用范围。 第三部分:指尖的现代变奏——制作工艺的革新 经典技法的当代演绎: 在掌握基础技法的基础上,探索其变形、组合与升级,形成独具个性的设计语言。 立体编织与空间塑造: 突破平面限制,利用编织手法构建具有结构美感的立体造型与空间装置。 数字化辅助设计与制作: 探讨如何利用3D建模、参数化设计、3D打印等技术,辅助编织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 引入现代工具与方法,提升制作精度与效率,同时保留手工艺的温度与灵魂。 第四部分:实践的星辰大海——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国内外优秀编织创新设计案例赏析: 精选一系列代表性的编织创新设计作品,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材料运用、制作工艺与市场表现。 从工艺到产业的思考: 探讨传统编织工艺如何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 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索: 思考如何在教育、社区、市场等多个层面,推动编织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设计师与艺术家: 寻求灵感,拓展设计边界,探索材料与技艺的无限可能。 手工艺人与匠人: 渴望学习新的设计理念与制作方法,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对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感兴趣的爱好者: 希望深入了解编织的魅力,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教师: 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对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理念关注的人群: 认识到传统手工艺在环保材料运用与低碳生产方面的潜力。 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有精美的图片展示作品的细节与美感,又有清晰的文字阐述设计思路与制作要领。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更多人对编织的热情,启发更多创新设计,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自然与人文、连接生活与艺术的重要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编织的奇妙世界,用指尖触碰千年回响,用双手编织未来的新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温润的木质纹理和细致的编织图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传统工艺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老手艺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仿佛成了一种珍贵的“活化石”,虽然精美,却也带着一丝疏离感。然而,这本书的标题“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与制作——编织”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承诺着一种连接,将那些古老而细腻的技巧,与现代的审美和实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编织纹样,如何能被赋予新的生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次焕发光彩。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来自不同地域的独特编织技法?比如,那些精巧的竹编、藤编,抑或是丝线编织的复杂图案,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故事和传承?而“创新设计”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了想象。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技法的复述,更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模式,将编织的元素融入到家具、服饰、配饰,甚至是更广阔的艺术创作中。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看到那些令人惊喜的跨界合作和意想不到的应用。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它似乎不像市面上一些流于表面的教程,仅仅教你几个简单的结法。我更倾向于去理解一件作品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这本书的开篇,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编织的基础理论,比如不同材料的特性,它们的延展性、韧性、光泽度等等,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最终的编织效果。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关于编织结构和纹样的详细解析,比如单编、双编、绞编、人字编等等,它们各自形成的视觉效果和承重能力有何不同?书中会不会用大量的图例和分解图来展示这些基础技法的构成,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要领?我猜想,它应该还会涉及一些色彩搭配的原理,如何通过不同颜色线的组合,来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而且,“创新设计”的定位,也意味着它不会止步于传统的色彩和纹样,可能会探索更具现代感的配色方案,或是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融入编织之中。我渴望从中学习到系统性的知识,为我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创新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它能真正地引导我走出舒适区,去探索编织在当代社会中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它会不会探讨如何将编织的环保理念融入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可回收材料,或是天然、可降解的编织物,来制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减法设计”和“功能性设计”的理念,如何通过精炼的编织手法,创造出既满足基本功能,又富有艺术美感的物品。或许,它会介绍一些设计师如何从自然界、建筑结构、甚至音乐的节奏中汲取灵感,将这些元素转化为独特的编织语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编织不仅仅是一种制作技艺,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途径。它应该能启发我,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通过编织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媒介,巧妙地表达出来。

评分

对于我来说,手工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带来的温度和人情味。在机器化生产的时代,亲手制作一件物品,那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制作”二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实践操作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详细的、分步骤的制作教程,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示范,最好能包含一些“为什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在某个环节要使用特定的打结方式?为什么这种线材适合制作这样的作品?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不同难度等级的项目,从易于上手的入门级作品,到需要一定技巧和耐心的进阶级挑战?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基础工具的介绍,以及如何根据项目选择合适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疑难解答”的板块,比如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它们。我渴望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指导,让我能够放心地动手尝试,并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承载故事和记忆的物品情有独钟。编织,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技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不仅仅是制作物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和展现编织背后丰富的文化意涵。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编织技法?比如,中国少数民族的苗绣、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或者其他国家的传统编织,它们各自的符号、纹样和色彩,是否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和审美情趣?我期待能够了解到,这些编织作品是如何与当地的习俗、信仰、甚至是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创新设计”这个角度,也让我好奇,当传统编织遇到现代设计理念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它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编织作品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编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