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定价:58.00元
作者:吴伟仁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180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月球科学知识与人类探月工程的科普读物。书中披露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立项论证过程和不同时期的探测任务与科学目标,详细介绍了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的特点、难点与五大分系统,讲解了嫦娥1号的奔月过程和奔月轨道知识。书中讲述了40多年前美国和苏联开展月球竞赛的内幕、探月的具体详情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通俗的语言讲解了月球探测器、月球车基本原理与载人探月知识;书中介绍了人类探月的重要意义,展望了21世纪人类建设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以及开展行星际探测的远景。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讲解月球科学知识与探月工程知识,适合航天从业人员,大院校学生和航天爱好者阅读。
目录
章 月球,我们来了
1.把酒问青天
2.探月追求矢志不渝
3.航天白皮书——希望的曙光
4.水到汇成,国家立项
5.中国探月三部曲
6.“嫦娥”的魅力
7.“三老总”话“嫦娥”
第二章 “嫦娥”奔月之路
1.出访月亮的团队
2.嫦娥1号,准备好了么
3.大力士长征火箭的英雄本色
4.西昌,月亮女儿的家乡
5.架设38万千米彩虹桥
6.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7.嫦娥奔月的路线
8.吴刚期待家乡人
第三章 并非胜景的“蟾宫”
1.月球运动:宇宙中自然的轨迹
2.月球大气:真空中的“真空”
3.月表形貌:满目疮痍尽荒凉
4.近月空间:看不见的危险
5.月球磁场:一个待解的科学难题
6.月球上的水:又起涟漪
7.月壤:蕴涵着人类能源的希望
8.月球岩石与矿物:海量资源尽在其中
9.月球内部结构:触摸不至的深沉
10.月球成因理论:困惑中的曙光
11.尚待探索的月球谜团
第四章 苏联月光变奏曲
1.月球探测的先行者
2.人类探月的步
3.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4.月宫取宝
5.月海巡游
6.苏联载人绕月飞行之谜
7.沉没在航天港的载人登月太空船
8.对苏联月球计划成败的思考
第五章 阿波罗勇闯月宫
1.冷战时代的重大抉择
2.土星5号火箭,托起阿波罗腾飞的翅膀
3.阿波罗的先遣侦察队
4.月球上的天外来客
5.勇敢的登月探险者
6.精彩的登月预演
7.首闯月宫
8.辉煌的失败
9.月球上的考察站
10.对阿波罗计划的历史回顾
第六章 重返月球
1.意外发现掀起探月新高潮
2.新的起点,新的跨越
3.太空探索新构想:雄心勃勃的计划
4.欧洲进军深空的“曙光”
5.新世纪奔月,俄罗斯重铸辉煌
6.搭载印度大国梦想的“月球初航”
7.一波三折的日本“月亮女神”
8.寄托中国午年奔月情绪的“嫦娥”
第七章 月球基地畅想曲
1.月球上的梦想家园
2.“月宫”建在何方
3.“月宫”的工程建设
4.月球基地的能源供应
5.月球基地的生命保障
6.地月空间运输与月面运输
7.飞向深空的中转站
8.开发月球能源
9.开发月球矿产宝藏
10.人类认识宇宙的理想场所
第八章 飞向更远的深空
世界月球探测大事记
中外文对照表
嫦娥1号传回地球的曲目
编后
作者介绍
吴伟仁,男,195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终身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志0家。现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励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防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质量的研究管理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国
文摘
序言
这次入手一本叫做《奔向月球——中国探月》的书,说实话,当初吸引我的是书名,有一种非常浪漫和充满力量的结合。我一直以来对航天事业都抱着极大的好奇和敬意,尤其是近些年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更是让我感到振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加上一轮明亮的月球,仿佛真的能把人带入浩瀚的宇宙。打开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内容编排,是不是循序渐进,是不是能够让一个对探月工程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它能从中国探月工程的缘起讲起,比如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探月?早期的设想是怎么样的?再到“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研制过程,包括它们的任务目标、技术难点、以及最终的成果。我很想知道,在每一次发射升空背后,有多少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挑战和克服。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地介绍一下探测器的设计理念,比如它们是如何克服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如何进行科学探测的,那就太棒了。而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真实的图片或者模型图,能让我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奔向月球”的使者。如果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月球本身的科学知识,比如月球的形成、成分、以及未来的开发利用前景,那就更加完美了。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次全方位的、引人入胜的探月之旅,让我不仅了解“怎么去”,更了解“为什么去”和“去了之后有什么”。
评分读完《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太空史诗。作者并没有选择枯燥乏味的技术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步都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嫦娥”系列探测器研制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技术名词,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科学家、工程师们那种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无数个夜晚,面对着复杂的数据和未知的风险,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计算和实验。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比如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壤采样返回等,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并且解释得很通俗易懂,即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某个关键时刻的决策,某个技术瓶颈的意外突破,这些都让整个探月历程更加人性化。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国家力量的励志之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未来月球探测展望的部分,那让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
评分《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带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航天探索。我一直觉得,对于一项如此宏伟的国家工程,仅仅了解它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知道它背后付出的代价和努力。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没有回避探月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反而详细地描写了每一次尝试背后的艰辛。比如,在某个探测器设计环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科研团队是如何集思广益,如何进行大量的模拟和测试,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书中对失败的案例也有着深刻的反思,这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因为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而对失败的剖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成熟度。另外,这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它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来讲述,还触及到了探月工程对国家战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影响。我了解到,中国探月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探索,更是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了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书中对于月球资源的利用和未来载人登月的规划,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更加长远的目光。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真的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评分我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而《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月球的窗户。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书中对“嫦娥”系列探测器每一个任务的展开,都如同叙述一个精心策划的探险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月球本身地理特征和科学价值的描述,比如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冰,月球的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形成有多大的意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月球神话传说和古人对月球的想象,这种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深度。我非常想知道,中国的探月工程,在借鉴了国际经验的同时,是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的。书中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对全球月球探测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都有着详细的介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进步,也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止探索的呼唤。
评分拿到《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探月工程的整个脉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嫦娥”成功着陆的新闻,但对于其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则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并详细阐述了每一步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挑战。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落”这一关键环节,比如探测器是如何实现精确制导和软着陆的,月面巡视器又是如何克服障碍,进行自主导航和科学探测的。此外,“回”这一环节,即月壤的采样返回,更是难度极高,书中如果能详细介绍其中的技术难点,比如钻取、封装、再到返回地球的整个过程,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震撼的科普体验。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为未来的深空探测,比如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答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浩瀚宇宙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