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满28包邮 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伟仁 著
图书标签:
  • 探月工程
  • 中国航天
  • 科普读物
  • 科学普及
  • 航天科技
  • 月球探索
  • 少儿读物
  • 满28包邮
  • 奔向月球
  • 中国探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0000
商品编码:299394467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定价:58.00元

作者:吴伟仁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180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月球科学知识与人类探月工程的科普读物。书中披露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立项论证过程和不同时期的探测任务与科学目标,详细介绍了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的特点、难点与五大分系统,讲解了嫦娥1号的奔月过程和奔月轨道知识。书中讲述了40多年前美国和苏联开展月球竞赛的内幕、探月的具体详情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通俗的语言讲解了月球探测器、月球车基本原理与载人探月知识;书中介绍了人类探月的重要意义,展望了21世纪人类建设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以及开展行星际探测的远景。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讲解月球科学知识与探月工程知识,适合航天从业人员,大院校学生和航天爱好者阅读。

目录


章 月球,我们来了
1.把酒问青天
2.探月追求矢志不渝
3.航天白皮书——希望的曙光
4.水到汇成,国家立项
5.中国探月三部曲
6.“嫦娥”的魅力
7.“三老总”话“嫦娥”
第二章 “嫦娥”奔月之路
1.出访月亮的团队
2.嫦娥1号,准备好了么
3.大力士长征火箭的英雄本色
4.西昌,月亮女儿的家乡
5.架设38万千米彩虹桥
6.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7.嫦娥奔月的路线
8.吴刚期待家乡人
第三章 并非胜景的“蟾宫”
1.月球运动:宇宙中自然的轨迹
2.月球大气:真空中的“真空”
3.月表形貌:满目疮痍尽荒凉
4.近月空间:看不见的危险
5.月球磁场:一个待解的科学难题
6.月球上的水:又起涟漪
7.月壤:蕴涵着人类能源的希望
8.月球岩石与矿物:海量资源尽在其中
9.月球内部结构:触摸不至的深沉
10.月球成因理论:困惑中的曙光
11.尚待探索的月球谜团
第四章 苏联月光变奏曲
1.月球探测的先行者
2.人类探月的步
3.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4.月宫取宝
5.月海巡游
6.苏联载人绕月飞行之谜
7.沉没在航天港的载人登月太空船
8.对苏联月球计划成败的思考
第五章 阿波罗勇闯月宫
1.冷战时代的重大抉择
2.土星5号火箭,托起阿波罗腾飞的翅膀
3.阿波罗的先遣侦察队
4.月球上的天外来客
5.勇敢的登月探险者
6.精彩的登月预演
7.首闯月宫
8.辉煌的失败
9.月球上的考察站
10.对阿波罗计划的历史回顾
第六章 重返月球
1.意外发现掀起探月新高潮
2.新的起点,新的跨越
3.太空探索新构想:雄心勃勃的计划
4.欧洲进军深空的“曙光”
5.新世纪奔月,俄罗斯重铸辉煌
6.搭载印度大国梦想的“月球初航”
7.一波三折的日本“月亮女神”
8.寄托中国午年奔月情绪的“嫦娥”
第七章 月球基地畅想曲
1.月球上的梦想家园
2.“月宫”建在何方
3.“月宫”的工程建设
4.月球基地的能源供应
5.月球基地的生命保障
6.地月空间运输与月面运输
7.飞向深空的中转站
8.开发月球能源
9.开发月球矿产宝藏
10.人类认识宇宙的理想场所
第八章 飞向更远的深空
世界月球探测大事记
中外文对照表
嫦娥1号传回地球的曲目
编后

作者介绍


吴伟仁,男,195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终身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志0家。现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励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防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质量的研究管理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国

文摘


序言



星辰大海的征途:探索宇宙的宏伟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某一特定阶段或具体项目,而是一部广袤的、多维度的宇宙探索史诗。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串联起人类自古以来对星空的无限遐想,直至当代最前沿的深空探测技术与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仰望星空的回响——从神话到科学的萌芽 本卷追溯了人类文明早期对天体的认知与崇拜。从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虔诚,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行星运行的精确观测,再到中国古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激烈辩论,我们看到了早期文明如何试图在神话与朴素的逻辑之间架起一座通往宇宙的桥梁。 随后,本书细致梳理了科学革命的序章。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动摇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获得的“新奇”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如何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完美天体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首次以数学的精确性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为后世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从盲目信仰向理性探索过渡的艰难而辉煌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冲破引力的束缚——火箭时代的黎明与竞赛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终于掌握了将自身送入地球轨道的力量——火箭技术。本书详细剖析了俄国航天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贡献,以及他“喷气推进原理”的深远影响。紧接着,视角转向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在航天领域的激烈角逐。 我们探讨了冯·布劳恩及其团队在V-2火箭基础上的发展,以及苏联如何凭借“伴侣号”卫星的横空出世,率先叩响了太空时代的大门。随后的尤里·加加林首次载人飞行,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人类精神边界被拓展的里程碑事件。本书并未将焦点仅仅停留在冷战背景下的政治较量,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早期任务对材料科学、生命支持系统以及轨道力学带来的革命性推动。我们还将审视早期航天任务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技术难题和工程挑战,包括气动热防护、姿态控制系统的精密度等。 第三部分:月球的召唤与回归——阿波罗计划的工程奇迹 阿波罗计划,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宏伟的篇章之一。本卷以百科全书式的精度,还原了肯尼迪总统“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的庄严承诺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我们详尽介绍了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复杂结构、三级分离的精确时序,以及阿波罗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这“三位一体”的独特设计哲学。书中深入分析了登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地月转移轨道(TLI)的计算、月球轨道交会与对接的难度,以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静海基地”的那些关键几分钟的决策过程。本书不仅关注了尼尔·阿姆斯特朗留下的那句名言,更侧重于幕后成千上万工程师和科学家为解决导航误差、电力供应、辐射防护所做的不懈努力。月球岩石样本的采集与分析,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认知,也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第四部分:超越近地轨道——空间站与深空探测的深化 随着载人登月热度的减退,航天探索的重心逐渐转向了长期驻留和更远的深空目标。本部分着重介绍“天空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以及后来的国际空间站(ISS)。空间站被视为人类在失重环境下进行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实验的设置与初步发现,以及如何为未来星际旅行积累宝贵的生理学数据。 在深空探测方面,本书系统回顾了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探测器如何穿越太阳系边缘,成为人类发往星际空间的最远使者。重点分析了它们携带的“黄金唱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时,对火星探测的历程进行了细致梳理,从“海盗号”的软着陆,到“勇气号”、“机遇号”漫游车对火星古代水文环境的证据搜寻,再到“好奇号”和“毅力号”对有机分子和生命迹象的深入探索,描绘了一幅火星由荒芜走向“可居住性”的动态图景。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视野——小行星、系外行星与新一代驱动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未来。我们审视了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如“隼鸟号”和“OSIRIS-REx”任务),以及这项工作对行星防御和太空资源利用的潜在价值。 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发现历程,从开普勒望远镜对“凌日法”的革命性应用,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分析遥远行星的大气光谱,搜寻生命的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 最后,本书探讨了下一代驱动人类更远航行的设想,包括核热火箭、离子推进技术,甚至对曲速驱动等理论物理设想的科普性介绍。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准备好登陆火星乃至更远的星系时,人类文明需要进行怎样的哲学、伦理和社会结构上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工程智慧和跨越边界的无畏精神的史诗,它详尽地记录了人类如何从地球的摇篮走向浩瀚的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一本叫做《奔向月球——中国探月》的书,说实话,当初吸引我的是书名,有一种非常浪漫和充满力量的结合。我一直以来对航天事业都抱着极大的好奇和敬意,尤其是近些年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更是让我感到振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加上一轮明亮的月球,仿佛真的能把人带入浩瀚的宇宙。打开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内容编排,是不是循序渐进,是不是能够让一个对探月工程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它能从中国探月工程的缘起讲起,比如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探月?早期的设想是怎么样的?再到“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研制过程,包括它们的任务目标、技术难点、以及最终的成果。我很想知道,在每一次发射升空背后,有多少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挑战和克服。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地介绍一下探测器的设计理念,比如它们是如何克服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如何进行科学探测的,那就太棒了。而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真实的图片或者模型图,能让我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奔向月球”的使者。如果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月球本身的科学知识,比如月球的形成、成分、以及未来的开发利用前景,那就更加完美了。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次全方位的、引人入胜的探月之旅,让我不仅了解“怎么去”,更了解“为什么去”和“去了之后有什么”。

评分

读完《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太空史诗。作者并没有选择枯燥乏味的技术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将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步都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嫦娥”系列探测器研制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技术名词,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科学家、工程师们那种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无数个夜晚,面对着复杂的数据和未知的风险,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计算和实验。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比如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月壤采样返回等,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并且解释得很通俗易懂,即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某个关键时刻的决策,某个技术瓶颈的意外突破,这些都让整个探月历程更加人性化。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国家力量的励志之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未来月球探测展望的部分,那让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

评分

《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带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航天探索。我一直觉得,对于一项如此宏伟的国家工程,仅仅了解它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知道它背后付出的代价和努力。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没有回避探月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反而详细地描写了每一次尝试背后的艰辛。比如,在某个探测器设计环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科研团队是如何集思广益,如何进行大量的模拟和测试,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书中对失败的案例也有着深刻的反思,这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因为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而对失败的剖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成熟度。另外,这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它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来讲述,还触及到了探月工程对国家战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影响。我了解到,中国探月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探索,更是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了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书中对于月球资源的利用和未来载人登月的规划,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航天更加长远的目光。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真的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评分

我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而《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月球的窗户。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书中对“嫦娥”系列探测器每一个任务的展开,都如同叙述一个精心策划的探险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月球本身地理特征和科学价值的描述,比如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冰,月球的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形成有多大的意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月球神话传说和古人对月球的想象,这种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深度。我非常想知道,中国的探月工程,在借鉴了国际经验的同时,是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的。书中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创新之处,以及它对全球月球探测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都有着详细的介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进步,也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止探索的呼唤。

评分

拿到《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探月工程的整个脉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嫦娥”成功着陆的新闻,但对于其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则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并详细阐述了每一步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挑战。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落”这一关键环节,比如探测器是如何实现精确制导和软着陆的,月面巡视器又是如何克服障碍,进行自主导航和科学探测的。此外,“回”这一环节,即月壤的采样返回,更是难度极高,书中如果能详细介绍其中的技术难点,比如钻取、封装、再到返回地球的整个过程,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震撼的科普体验。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为未来的深空探测,比如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答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浩瀚宇宙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