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沉没

上海沉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言,徐刚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历史
  • 文化
  • 城市研究
  • 社会变迁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城市地理
  • 灾难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61928
商品编码:299374450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沉没

定价:33.80元

作者:苏言,徐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214061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地球危机报告丛书-同系列2011新版图书推荐一:《不只上海沉没》地球危机报告丛书-同系列2011新版图书推荐二:《美国倒计时》假如气候持续上升,上海将沉没。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5000名科学家,联合向哥本哈根会议提交报告,报告严肃指称,如果人类无法制止气候持续上升,海平面将因冰川融化而可怕升高。而一旦如此,除上海外,东京、纽约、伦敦、威尼斯、悉尼、台北……包括天津和广州,深圳,都将被海水淹没。这绝非危言耸听,本书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保卫地球的时间,其实已到。

内容提要


“上海们”可能面临着的文明之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与格陵兰岛冰雪融化后。上海将被淹没。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依照目前海平面上升趋势。到2050年,上海需要迁移的人口可能要到100万人。属高度脆弱地区;此外长江三角洲沉没指数高。河口城市上海首当其冲。
世界自然基金会:巨型城市成上海难以承受之重,沉降损失超过2900多亿元。
联合国:上海为未来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令人悲伤的消息不仅于此。上海前100年温度升高1℃,已引发了世界关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已在上海实施“多种灾早期预警系统”;2010年上海即将启用的预备水源地已受到咸潮威胁…… 面临类似问题的,远远不只上海。
我们的先辈们出生入死,在战争中抢救和平,耗尽生命!我们这一辈在奋力发展经济,创造人类价值,竭尽全力!我们的下一辈,会不会不断地要为拯救地球而燃烧自己的一生呢?本书编撰团队受使命驱使,长时间专门研究地球存在的问题,编撰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地球真相。希望生存在地球的人类能听听地球的声音。
本书只为献给关心未来的人们!

目录


再版序 地球出事了
序 人类进入不确定世纪
前言 不愿面对的真相
章 海陆拉锯战
  2011年春季,发生在日本海域的强震再次给了世界当头一棒,这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让人意外地见识到,一旦海水上升淹没陆地将给世界带来多大的灾难。对人类而言,地震海啸或许并不会频繁发生(尽管未必没有这个可能),但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今,每一个大陆都正在经历着一场漫长的海陆拉锯战,而面对着失去家园的危险,人类已经没有退路。
 节 从“日本沉没”开始
  一、可怕的不只是地震
  二、世界三角洲水蔓延
  三、大洪荒并不是传说
 第二节 海面上升无法讨价还价
  一、南极消失后的中国模样
  二、气候之致命武器
  三、淡水变“盐水”的不归路
 第三节 三角洲倾城之“孽”
  一、堤坝与城市的赛跑
  二、大坝的悖论
  三、隐形下沉的威胁
 第四节 一场输不起的较量
  一、大迁移会发生吗?
  二、危机“加码”与大自然的钱袋子
  三、有多少沉没可能复制
  结语
  附 马莫特大坝的退休
第二章 上海沉没进行时
  “上海沉没”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在这个名词背后,其实预示着世上无数离海不远的城市可能遭遇的危机。就中国而言,大多数沿海城市的平均海拔都不超过50米,这意味着一旦如IPCC报告里分析的那样,全球海平面上升70米的话,几乎没有一座城市能摆脱“沉没”的命运。没有人希望未来某天,北京、天津、广州、香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都会,都成为亚特兰蒂斯般的海底遗迹,但遗憾的是,“上海沉没”或许已迈入进行时。
 节 上海:难逃沉没的“紧箍咒” 
 第二节 北京:纠结在水与沙中的首都
 第三节 广州:和悠闲说再见
 第四节 香港:东方之珠的海洋债
 第五节 深圳:消失或许和建造一样快
 第六节 天津:海湾低地的危机
 第七节 台北:盆地将成为湖泊?
 第八节 青岛:海水升温在劫难逃
 第九节 厦门:无处安放的精致优雅
 第十节 海南:脆弱的热带天堂
 第十一节 唐山:再临巨大毁灭
 第十二节 宁波:古城的下陷之灾
 结语
 附 牛田洋的填海故事
第三章 沉没,可以拒绝?
  人类大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面对逆境往往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勇气。中国古语云:“知耻而后勇”,在面对这场空前的气候危机时,我们更应该拿出勇气和行动。如今,许多国家和个人都意识到,海平面上升这个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只有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挽救。亡羊补牢为期不晚,从此刻开始真正承担起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或许,上海和许多其他的沿海城市,还有机会拒绝沉没。
 节 气候危机,不是一场演唱会能解决的
 第二节 巨型城市,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一、城市化之重
  二、无法回避的水荒
  三、下一站,希望
 第三节 三角洲保卫战
  一、专业的贡献
  二、团结的力量
  三、个人的付出
  四、三角洲的后机会
  结语
  附  荷兰智勇闯水关
后记 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沧海桑田:一部关于长江三角洲百年变迁的史诗 作者:林远航 出版社:九州文化 ISBN:978-7-5349-8765-4 --- 内容提要: 《沧海桑田》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灾难或某个特定时刻的惊心动魄,它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以时间为轴线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长江三角洲——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自清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百年兴衰与结构性重塑。本书以人类命运的微观视角,串联起宏大的历史脉络,探讨了自然地理的约束如何塑造了地域性格,以及地域性格又如何反作用于历史进程。 本书的叙事结构仿若河流入海,由涓涓细流汇集成磅礴江面。作者林远航,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和地理学功底,摒弃了传统编年史的僵硬框架,转而采用“地貌的记忆”、“家族的迁徙”、“产业的更迭”三大主线相互交织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这片土地上无数普通人的挣扎、奋斗与梦想。 第一部:水土之形——近代风暴的序曲(约1890-1937) 开篇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期,长江入海口地貌的微妙变化与近代西方列强带来的冲击。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上海作为“冒险家的乐园”如何依托天然良港和租界制度迅速崛起,成为远东的金融与贸易中心。作者并未简单赞颂其繁华,而是深入挖掘了其繁华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传统农耕经济的衰退、买办阶层的兴起、以及工人阶级在筒子楼和棚户区的艰辛生活。 书中描绘了上海周边的苏南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传统桑蚕业和手工业如何被工业化的大潮无情淘汰。通过对数个江南小镇(如周庄、震泽的早期工业化尝试)的田野考察,展现了土地兼并、手艺人失业、以及“浮上水面”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中的思想探索。这一部分的精髓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近代被转化为经济优势,但也同时加剧了区域内部的贫富分化。 第二部:熔炉与阵痛——战争、重建与计划经济的烙印(约1937-1978) 烽火岁月是本书绕不开的沉重一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日据时期长江三角洲沿岸城市物资的截断与物资的黑市流通,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人性的扭曲。特别地,书中详细考察了沦陷期间,大量知识分子和资本如何通过内陆运输线向后方转移,以及留守人员在特定秩序下的生存策略。 随后的建国初期,三角洲的地理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商业中心迅速转向国家工业战略的腹地。本书细致梳理了“一五”计划中,重工业项目如何选址于苏州、南京等地的河流沿岸,以及其对原有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作者通过对老工厂建设的档案梳理和退休老工人的口述史,重构了一个时代对“生产力”的集体崇拜,同时也记录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计划体制下个体命运的被塑造。这一阶段的叙事,充满了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牺牲与默默奉献。 第三部:潮汐的转向——改革开放与“世界工厂”的崛起(约1978-2001) 改革的春风首先吹向了这片对市场敏感的土地。作者将叙事重心再次聚焦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乡镇企业的爆发性增长。本书着重分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区域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如何利用长江的便利水运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迅速嵌入全球供应链。 书中详细阐述了“世界工厂”形成背后的社会代价:外来务工人员的潮汐式迁徙、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传统江南水乡生态系统的崩溃。作者采访了大量最早的台商、港商,以及在“三来一补”工厂中度过青春的女性工人,揭示了繁荣的另一面——低人权保障、高强度劳动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文化失根感。这一部分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早期探索,如沪宁杭经济圈的构想,也做了深入的梳理。 第四部:巨变的未来——全球化与新定位(约2001至今) 进入新世纪,长江三角洲面临新的挑战: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的转型。本书探讨了知识经济、金融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如何试图替代传统制造业,以及这一转型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的衰败与新生。 作者深入浦东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同时,本书关注了城市内部的“空间重构”:旧城区改造、大量历史建筑的拆除与重建、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对居住环境、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河流不再仅仅是运输通道,它成为了生态修复和休闲景观的载体。最终,作者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在全球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如何平衡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复杂的人口结构与脆弱的生态平衡,寻找其新的、可持续的发展定位。 本书特色: 《沧海桑田》以其独特的地理决定论视角,将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拒绝简单的因果论,力图展现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地域群像。它不仅仅是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故事,更是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任何一个核心区域都必须经历的挣扎与蜕变的深刻注脚。全书文笔凝练,考据扎实,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力求精准,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跨越百年的“脚下土地”的史诗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上海沉没》的书名,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极强的画面感和宿命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科幻巨制中,宏伟都市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助。我拿到书的时候,是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在探讨一种极端情境下的生存法则,或者是描绘人类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甚至是人性的黑暗面。有没有可能,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关于记忆的故事,当熟悉的城市渐渐消失,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复存在,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海啸、地震,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后果,但无论是什么,它都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预言,又像一个警示,它迫使我去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我们该如何面对?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更像是一个沉重的哲学命题,拷问着我们对“家园”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敬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

我对《上海沉没》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蕴含的巨大张力。想象一下,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财富、文化,突然面临毁灭性的危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定。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沉没”的过程的。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人类活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剧变?是秩序的崩溃,还是在混乱中孕育出新的秩序?我想象中的情节,可能包含着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危机中的不同反应。有的人可能选择逃离,有的人可能选择坚守,有的人可能趁火打劫,而有的人则可能挺身而出,成为时代的英雄。我尤其好奇,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在和平年代显得理所当然的情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否会被放大,或者被碾碎?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充满了对未知叙事的强烈好奇,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毁灭,更是关于一群人的命运,以及在终结面前,人性的复杂光辉。

评分

《上海沉没》这个名字,给我一种莫名的沉重感,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别样的吸引力。它不像一些历史小说那样直接铺陈历史事件,也不像一些纯粹的科幻小说那样大谈特谈技术细节。我感觉它更像是在用一个极端的“如果”来撬动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它可能并非直接描绘“沉没”的物理过程,而是将“沉没”作为一个隐喻,去探讨那些正在悄然发生,但我们却可能忽视的危机。比如,城市的精神是否正在沉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正在沉没?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是否正在沉没?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深水炸弹,一下就击中了那些关于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个体价值的隐秘焦虑。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洪水滔天,而是那些无声无息的瓦解,那些逐渐被遗忘的价值观,那些在繁华背后被忽视的裂痕。我期待它能是一部深刻的反思之作,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家园”的真正定义。

评分

听到《上海沉没》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但却都无法完全捕捉到这本书可能呈现的全貌。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末世的想象,但又不完全是。它可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灾难故事,更像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深刻寓言。失去一座城市,意味着失去多少年的历史积淀,多少人的记忆,多少种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仿佛是一曲献给即将消逝的辉煌的挽歌。我猜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会非常独特,也许会采用多线叙事,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这场“沉没”。也许会穿插大量的内心独白,去捕捉人们在面对巨大变故时的迷茫、恐惧,以及那份不屈的勇气。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海平面上升的压迫感,感受到城市在最后的时刻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以及在绝望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哲学探索。

评分

《上海沉没》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但我总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或许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座城市的物理消亡,更是在探讨一座城市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某种生活方式、某种社会肌理的逐渐崩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许是通过一些个体命运的交织,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片段,可能是昔日繁华的街景,如今被淹没在水下的凄凉;可能是人们在逃离家园时的匆忙背影,却又带着一丝对过去的眷恋。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了我对人类社会脆弱性、城市发展边界以及个体与集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无尽思考。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在震撼中,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