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沉没
定价:33.80元
作者:苏言,徐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214061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地球危机报告丛书-同系列2011新版图书推荐一:《不只上海沉没》地球危机报告丛书-同系列2011新版图书推荐二:《美国倒计时》假如气候持续上升,上海将沉没。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5000名科学家,联合向哥本哈根会议提交报告,报告严肃指称,如果人类无法制止气候持续上升,海平面将因冰川融化而可怕升高。而一旦如此,除上海外,东京、纽约、伦敦、威尼斯、悉尼、台北……包括天津和广州,深圳,都将被海水淹没。这绝非危言耸听,本书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保卫地球的时间,其实已到。
内容提要
“上海们”可能面临着的文明之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与格陵兰岛冰雪融化后。上海将被淹没。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依照目前海平面上升趋势。到2050年,上海需要迁移的人口可能要到100万人。属高度脆弱地区;此外长江三角洲沉没指数高。河口城市上海首当其冲。
世界自然基金会:巨型城市成上海难以承受之重,沉降损失超过2900多亿元。
联合国:上海为未来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
令人悲伤的消息不仅于此。上海前100年温度升高1℃,已引发了世界关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已在上海实施“多种灾早期预警系统”;2010年上海即将启用的预备水源地已受到咸潮威胁…… 面临类似问题的,远远不只上海。
我们的先辈们出生入死,在战争中抢救和平,耗尽生命!我们这一辈在奋力发展经济,创造人类价值,竭尽全力!我们的下一辈,会不会不断地要为拯救地球而燃烧自己的一生呢?本书编撰团队受使命驱使,长时间专门研究地球存在的问题,编撰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地球真相。希望生存在地球的人类能听听地球的声音。
本书只为献给关心未来的人们!
目录
再版序 地球出事了
序 人类进入不确定世纪
前言 不愿面对的真相
章 海陆拉锯战
2011年春季,发生在日本海域的强震再次给了世界当头一棒,这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让人意外地见识到,一旦海水上升淹没陆地将给世界带来多大的灾难。对人类而言,地震海啸或许并不会频繁发生(尽管未必没有这个可能),但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今,每一个大陆都正在经历着一场漫长的海陆拉锯战,而面对着失去家园的危险,人类已经没有退路。
节 从“日本沉没”开始
一、可怕的不只是地震
二、世界三角洲水蔓延
三、大洪荒并不是传说
第二节 海面上升无法讨价还价
一、南极消失后的中国模样
二、气候之致命武器
三、淡水变“盐水”的不归路
第三节 三角洲倾城之“孽”
一、堤坝与城市的赛跑
二、大坝的悖论
三、隐形下沉的威胁
第四节 一场输不起的较量
一、大迁移会发生吗?
二、危机“加码”与大自然的钱袋子
三、有多少沉没可能复制
结语
附 马莫特大坝的退休
第二章 上海沉没进行时
“上海沉没”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在这个名词背后,其实预示着世上无数离海不远的城市可能遭遇的危机。就中国而言,大多数沿海城市的平均海拔都不超过50米,这意味着一旦如IPCC报告里分析的那样,全球海平面上升70米的话,几乎没有一座城市能摆脱“沉没”的命运。没有人希望未来某天,北京、天津、广州、香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都会,都成为亚特兰蒂斯般的海底遗迹,但遗憾的是,“上海沉没”或许已迈入进行时。
节 上海:难逃沉没的“紧箍咒”
第二节 北京:纠结在水与沙中的首都
第三节 广州:和悠闲说再见
第四节 香港:东方之珠的海洋债
第五节 深圳:消失或许和建造一样快
第六节 天津:海湾低地的危机
第七节 台北:盆地将成为湖泊?
第八节 青岛:海水升温在劫难逃
第九节 厦门:无处安放的精致优雅
第十节 海南:脆弱的热带天堂
第十一节 唐山:再临巨大毁灭
第十二节 宁波:古城的下陷之灾
结语
附 牛田洋的填海故事
第三章 沉没,可以拒绝?
人类大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面对逆境往往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勇气。中国古语云:“知耻而后勇”,在面对这场空前的气候危机时,我们更应该拿出勇气和行动。如今,许多国家和个人都意识到,海平面上升这个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只有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挽救。亡羊补牢为期不晚,从此刻开始真正承担起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或许,上海和许多其他的沿海城市,还有机会拒绝沉没。
节 气候危机,不是一场演唱会能解决的
第二节 巨型城市,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一、城市化之重
二、无法回避的水荒
三、下一站,希望
第三节 三角洲保卫战
一、专业的贡献
二、团结的力量
三、个人的付出
四、三角洲的后机会
结语
附 荷兰智勇闯水关
后记 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上海沉没》的书名,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极强的画面感和宿命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科幻巨制中,宏伟都市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助。我拿到书的时候,是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在探讨一种极端情境下的生存法则,或者是描绘人类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甚至是人性的黑暗面。有没有可能,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关于记忆的故事,当熟悉的城市渐渐消失,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复存在,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海啸、地震,也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后果,但无论是什么,它都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预言,又像一个警示,它迫使我去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我们该如何面对?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开端,更像是一个沉重的哲学命题,拷问着我们对“家园”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敬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希望。
评分我对《上海沉没》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蕴含的巨大张力。想象一下,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财富、文化,突然面临毁灭性的危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定。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沉没”的过程的。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人类活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剧变?是秩序的崩溃,还是在混乱中孕育出新的秩序?我想象中的情节,可能包含着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危机中的不同反应。有的人可能选择逃离,有的人可能选择坚守,有的人可能趁火打劫,而有的人则可能挺身而出,成为时代的英雄。我尤其好奇,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在和平年代显得理所当然的情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否会被放大,或者被碾碎?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充满了对未知叙事的强烈好奇,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毁灭,更是关于一群人的命运,以及在终结面前,人性的复杂光辉。
评分《上海沉没》这个名字,给我一种莫名的沉重感,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别样的吸引力。它不像一些历史小说那样直接铺陈历史事件,也不像一些纯粹的科幻小说那样大谈特谈技术细节。我感觉它更像是在用一个极端的“如果”来撬动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它可能并非直接描绘“沉没”的物理过程,而是将“沉没”作为一个隐喻,去探讨那些正在悄然发生,但我们却可能忽视的危机。比如,城市的精神是否正在沉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正在沉没?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是否正在沉没?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深水炸弹,一下就击中了那些关于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个体价值的隐秘焦虑。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洪水滔天,而是那些无声无息的瓦解,那些逐渐被遗忘的价值观,那些在繁华背后被忽视的裂痕。我期待它能是一部深刻的反思之作,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对“家园”的真正定义。
评分听到《上海沉没》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但却都无法完全捕捉到这本书可能呈现的全貌。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末世的想象,但又不完全是。它可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灾难故事,更像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深刻寓言。失去一座城市,意味着失去多少年的历史积淀,多少人的记忆,多少种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仿佛是一曲献给即将消逝的辉煌的挽歌。我猜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会非常独特,也许会采用多线叙事,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这场“沉没”。也许会穿插大量的内心独白,去捕捉人们在面对巨大变故时的迷茫、恐惧,以及那份不屈的勇气。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海平面上升的压迫感,感受到城市在最后的时刻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以及在绝望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哲学探索。
评分《上海沉没》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但我总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或许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座城市的物理消亡,更是在探讨一座城市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某种生活方式、某种社会肌理的逐渐崩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许是通过一些个体命运的交织,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片段,可能是昔日繁华的街景,如今被淹没在水下的凄凉;可能是人们在逃离家园时的匆忙背影,却又带着一丝对过去的眷恋。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了我对人类社会脆弱性、城市发展边界以及个体与集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无尽思考。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在震撼中,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