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美的101个人文风光旅游地
定价:49.80元
作者:旅游圣经编辑部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15113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年积累推出诚意之作,书中资料均为实地踩线所得,准确、详实
——原创文字,记录真实探访经历,有故事、有情怀,亦有实用信息,文字优美细腻
——大量景点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力求精益求精,用心推荐*值得一去的人文风光旅游地
——101个景点、300余张精选图片,全彩印刷,带给你愉悦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看见中国”系列丛书是旅游圣经团队历经数年、走遍全国、实地探访后完成的诚意之作。在数年时间里,团队委派十余位背包客深入祖国各地,从美丽的江南到神秘的西藏,从碧水银沙的海南岛到白山黑水的东三省,都印上了团队作者的足迹。本套丛书内容均为作者原创,旅游地经过层层筛选,文字内容精益求精,力求交出让读者满意也让作者心安的*美答卷。
本册图书《*美*美的101个人文风光旅游地》,按景观类型为读者介绍了101处值得领略的人文风光,包括园林、古城、古镇、乡村、民居、寺庙、古迹等。饱含人文底蕴的文字配上震撼人心的照片,定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心灵慰藉。
目录
作者介绍
“旅游圣经”编辑部是旅游指南图书原创团队之一,于2005年成立,作者均为背包客。从2005年起,团队分批委派作者赴全国各地踩线,实地采集各景点、宾馆、饭店、交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十年时间,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个角落,积累了准确、详实、丰富的**手资料。
文摘
序言
读罢全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位作者似乎对“打卡”这件事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但却对“行走”本身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反思。书中列举的这“101个”地方,毫无疑问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爆款”景点,从国际大都会的标志性建筑到国内知名的山水奇观,无一遗漏。但问题在于,每一个地点的描述,都像是匆忙赶场一般,快速地抛出一个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记忆点”。例如,提到某处历史遗迹时,作者会用极富感染力的词汇描绘其日落时的壮观景象,却对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一带而过,仿佛历史只是为了烘托美景的陪衬。我更倾向于那些愿意花上三天时间蹲守在一个偏僻角落,只为捕捉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古树的光影,并且愿意详细记录下那个瞬间的心情波澜的旅行者。这本书似乎缺少了这种“慢下来”的哲学。它更像是一份高效的任务清单,告诉我们“你必须去这些地方,看到这些东西”。对于习惯于深度沉浸式体验的读者,比如我,这种高效的陈列方式显得有些冰冷和功利。我宁愿看少一些地方,但能深入了解每一个角落背后的“人”与“事”,而不是被这些被过度曝光的、光鲜亮丽的“面子工程”所裹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市场定位显然是针对那些初次接触某个地区的游客,或者需要快速收集灵感的美术设计人员。对于一个已经拥有一定旅行经验,并对世界地理和文化有基础了解的读者而言,它的知识增量非常有限。书中介绍的很多“秘境”,实际上在网络上已经被大量图文和视频所覆盖,而且那些网络资源往往更新更快,信息更贴近实时变化。这本书的优势或许在于其纸质媒介的质感和排版的美感,但其内容本身的独创性和深度却明显不足。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复杂的宗教或民族习俗的介绍,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及其名称和大致的仪式,并没有尝试去解释这些习俗背后深层的社会功能和演变逻辑。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对于那些真正想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我期待的是能够对特定文化现象进行一次深入的“解剖”,而不是仅仅展示其“外形”。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令人赏心悦目,却在智力层面无法提供足够挑战和满足感的作品,更像是为眼睛准备的盛宴,而非为思想准备的饕餮大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吸引眼球,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明信片集,而不是我期待中的那种深入挖掘人文风光底蕴的“圣经”。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去翻阅的,希望能找到那些隐藏在著名景点背后的历史轶事、地方传说,或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众秘境的详细攻略。然而,很多篇章的描述都停留在“景色很美”、“建筑很宏伟”这种表层赞叹上,缺乏那种能让人身临其境、触摸到文化脉搏的笔触。比如,对于某个古镇的描写,我期待能读到关于其商业兴衰、家族迁徙的考据,但呈现给我的却更像是旅游宣传册上对古朴街道和特色小吃的标准化介绍。这让我感到有些许失落,仿佛只是在看一份经过精心美化的旅游指南,而不是一个旅行者对世界的深刻体悟。当然,作为一本“入门级”的读物,它的图片质量和排版设计无疑是顶级的,色彩饱满,构图讲究,绝对是茶几上提升品味的一件装饰品。但对于一个渴望深度游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信息密度,只能算是浅尝辄止,远远没有达到“101个”这个数字所暗示的广度和深度。我希望作者能在描述自然风光时,多加入一些地理成因的探讨,或者在介绍人文景观时,能够引用更多的原始文献或当地口述历史,那样这本书的价值才能真正提升一个档次,从“好看”升华到“有内涵”。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101个”标签设定,导致了内容上的严重碎片化,缺乏一个统领全局的叙事线索或主题脉络。这101个地方,横跨了地域、气候、历史时期,被简单粗暴地并置在一起,没有展现出它们之间潜在的关联性,比如地理板块的演变、文化辐射的路径,或是特定历史事件对不同地域的影响。这使得全书读起来像是一个随机播放列表,刚从北方的苍凉大漠切换到南方的湿润雨林,读者的心境和认知都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重置。对我这种喜欢在阅读中建立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缺乏逻辑连接的堆砌非常不友好。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比如“探寻中国千年水脉的变迁”,然后所有的101个地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证的节点,这样不仅能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也能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一个清晰的框架。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个出版社为了凑够数字而进行的机械性填充,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连贯性,让人感觉每一站都是一次独立的、快速的“到此一游”记录,而非一次有目的的文化探寻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过度雕琢”。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精修的摄影作品,找不到任何粗粝的、真实的呼吸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堆砌华丽的辞藻来营造一种“高级感”,大量使用比喻和排比,试图将普通的景象描绘成史诗般的奇观。然而,这种持续的高强度修饰,反而让阅读体验变得疲惫。读到后来,所有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流连忘返”都混淆成了一团,失去了各自的辨识度。我记得其中一篇描述江南水乡的段落,作者用了整整半页纸来描绘一艘乌篷船的侧影在水波中摇曳的样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光影的迷恋。但当我想知道这个村落的居民靠什么为生,他们的日常对话是什么口音时,却找不到任何线索。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究竟是去旅游了,还是去“采风”记录那些最有利于视觉冲击的瞬间?这种文学上的“过度包装”,反而稀释了人文风光的真正魅力——那种未经修饰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气和地方特色。一本好的游记,应该是作者与景物之间坦诚的对话,而不是一场单方面的、华丽的独白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