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民国杭州国学
:45.00元
作者:张凯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07588702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民国杭州国学》以近代学术与教育体系变迁为背景,梳理民国杭州国学研究的渊源流变,综合分析学制变迁与学风转移的关联与异同,进而探明国家与学术的互动与各类学风的融合。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即可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目录
总序
引言
章 新旧转承:浙江教育会与清末民初浙江学界
一、浙江教育总会之成立
二、“木瓜之役”与新旧分水岭
三、“新知”与“国粹”
第二章 薪火相传:之江大学的国学研究
一、民初之江大学的国学教育
二、20世纪30年代的之江大学国文系
三、国难时期的勉力经营
第三章 国学的提高与普及:陈训慈与浙江省立图书馆
一、南高后劲与浙东史学
二、阐扬文献与化导青年
三、浙江文献展览会
第四章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一、“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二、东南旧人
三、国文之争与导师制
四、“求是”校训
第五章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一、新史学的追求
二、新旧与中西
第六章 “六艺统摄一切学术”:马一浮的国学思想及其实践
一、学术三变与儒学再兴
二、六艺与国学
三、分科与判教
四、大学与书院
第七章 复兴浙学的尝试:余绍宋与重修《浙江通志》
一、机构沿革
二、发扬浙江文献
三、《重修浙江通志》之编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民国杭州国学》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民国时期杭州那独特的文化脉络与学术风貌。初读便觉其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那些沉睡在旧时光里的国学大师们的思想光辉重新点亮。张凯先生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像是在与当年的学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当时杭州几所重要学府中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那种对学术传统的敬畏与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地域性文化现象如何融入到宏大的国学思潮中的探讨,那种江南特有的温润与北方学派的厚重在杭州这座城市交汇融合的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西湖边旧书店里樟脑丸和陈年纸张混合的气味,感受到知识分子们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民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是研究杭州地方文化史和近现代学术史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坦白说,初看之下略显“老派”,但深入下去才明白,这恰恰是作者对“国学”精神的一种身体力行的致敬。它没有使用当下流行的人文社科著作中常见的那种轻盈、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而是秉持着一种近乎严谨的学人笔调,层层递进,逻辑缜密。张凯先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那些散落在地方文献、私人信札乃至碑刻中的蛛丝马迹,将民国时期杭州国学界的群体肖像勾勒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断裂”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归因于政治变动,而是深入剖析了地域资源、师承关系乃至士人个性的内在张力。它更像是一部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每一个章节的结构都经过反复打磨,拒绝浮夸,追求扎实。对于那些醉心于学术细节、渴望探究文化基因如何在一个特定地理空间扎根、生长与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绝佳的“清茶”,回味悠长,内蕴丰富,绝非快餐式的读物可比拟。
评分要用三言两语概括这本书的精髓,恐怕是对它不公平的。但若非要形容,我会说,它像一把精心打磨过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民国杭州文化肌理深处的那层“国学”结构。张凯先生的文字在保持学术严谨的同时,又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对往昔文脉的深情。他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学术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使得杭州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成为了一个思想的孵化器和承载者。书中对于一些具体学术争鸣的场景还原,如同一部精彩的辩论赛记录,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知识分子之间为了真理而激发的智慧火花。对于那些希望跳脱出宏大叙事,深入了解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问题框架,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部关于民国杭州国学的著作,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这敬意是献给作者的耐性与洞察力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地方史研究”仅限于风土人情的刻板印象。张凯笔下的杭州,是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后淬炼出的文化结晶。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型学术团体和私人讲学的描述,细节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这些“边缘”信息,恰恰是理解当时精英群体心态的绝佳切口。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学术谱系时,表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使得即便是对民国学术史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清晰地把握住不同学派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学术主张的演变轨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沉稳的,就像钱塘江水流,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推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国学”二字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与外延,意识到地方学术活动并非只是中央学术的附庸,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源头活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与排版,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古籍的尊重,这与它的研究主题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阅读体验中,我发现作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充满了辩证性的审视。他并非一味地美化民国学者,而是敢于直面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局限性、矛盾性甚至是一些思想上的保守倾向。例如,书中对某几位重要人物的“新旧交替”时期心路历程的剖析,就极其到位,展现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感与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张力。这使得全书的思想厚度大大增加,不再是简单的缅怀与追溯,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每每读到一个关键的学术论点被引用和辨析时,我总会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一下原始文献,体会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求真精神。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研究著作,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情怀的载体,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与心力,但回报绝对丰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