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全鉴(第2版 典藏版)
定价:38.00元
作者:陈寿,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8006458
字数:
页码:32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三国志全鉴(第2版典藏版)》在1版的畅销基础上全新修订而成,内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练,装帧更典雅,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
内容提要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高的“前四史”之一。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作者陈寿以严谨的态度选取史料的精华,如实地向后人呈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本书对《三国志》中的各色人物作了生动的解析,并辅以大量精美插图,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目录
卷一武帝纪·曹操
曹操
卷二文帝纪第二·曹丕
曹丕
卷三明帝纪第三·曹叡
曹叡
卷四三少帝纪第四·曹芳·曹髦
曹芳
曹髦
卷五后妃传第五·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卷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袁绍
董卓
袁绍
卷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吕布·臧洪
吕布
臧洪
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瓒·陶谦
公孙瓒
陶谦
卷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夏侯惇·曹洪
夏侯惇
曹洪
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荀彧·贾诩
荀彧
贾诩
卷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袁涣·田畴
袁涣
田畴
卷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崔琰·何夔
崔琰
何夔
卷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钟繇·华歆
钟繇
华歆
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郭嘉·刘晔
郭嘉
刘晔
卷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刘馥·司马朗
刘馥
司马朗
卷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苏则
苏则
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辽
张辽
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许褚
许褚
卷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曹彰·曹植
曹彰
曹植
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曹彪
曹彪
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王粲
王粲
卷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桓阶·陈群
桓阶
陈群
卷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赵俨
赵俨
卷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韩暨·高柔
韩暨
高柔
卷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辛毗·杨阜
辛毗
杨阜
卷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满宠·郭淮
满宠
郭淮
卷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徐邈·王基
徐邈
王基
卷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诸葛诞·钟会
诸葛诞
钟会
卷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华佗
华佗
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乌丸
乌丸
卷三十一刘二牧传·刘焉·刘璋
刘焉
刘璋
卷三十二先主传第二·刘备
刘备
卷三十三后主传第三·刘禅
刘禅
卷三十四二主妃子传第四·甘皇后
甘皇后
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
诸葛亮
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关羽
张飞
马超
黄忠
赵云
卷三十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庞统·法正
庞统
法正
卷三十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许靖·糜竺
许靖
糜竺
卷三十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刘巴·董允
刘巴
董允
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魏延
魏延
卷四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张裔
张裔
卷四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杜微
杜微
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黄权·马忠
黄权
马忠
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蒋琬·姜维
蒋琬
姜维
卷四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邓芝
邓芝
卷四十六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孙策
孙坚
孙策
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孙权
孙权
卷四十八三嗣主传第三·孙亮
孙亮
卷四十九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刘繇·太史慈
刘繇
太史慈
卷五十妃嫔传第五·吴夫人
吴夫人
卷五十一宗室传第六·孙皎
孙皎
卷五十二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张昭·诸葛瑾
张昭
诸葛瑾
卷五十三张严程阚薛传第八·张纮
张纮
卷五十四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鲁肃·吕蒙
周瑜
鲁肃
吕蒙
卷五十五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程普·黄盖
程普
黄盖
卷五十六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吕范
吕范
卷五十七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虞翻·陆绩
虞翻
陆绩
卷五十八陆逊传第十三·陆逊
陆逊
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第十四·孙和
孙和
卷六十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钟离牧
钟离牧
卷六十一潘濬陆凯传第十六·潘濬
潘濬
卷六十二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是仪
是仪
卷六十三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吴范
吴范
卷六十四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诸葛恪
诸葛恪
卷六十五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华覈
华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西晋时史学家。
东篱子,本名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文摘
序言
我平时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作者的叙事倾向,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三国时期更是群雄逐鹿,是非功过难以一概而论。这套《三国志全鉴》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克制感。它没有过分渲染某一位英雄的“光环”,也没有对某个失败者进行不必要的“鞭尸”。比如对曹操的评价,它没有陷入“奸雄”与“雄主”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在乱世中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平衡的笔调,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它引导你关注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而非仅仅是个人恩怨情仇。对于那些读腻了民间演义,渴望接触更贴近史实的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口,它让你学会用更成熟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说实话,一本厚重的史学著作,阅读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三国志全鉴》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这或许得益于其详尽的辅助资料和地图的运用。我尤其要称赞的是书中配有的历史地图。这些地图的精度和信息量非常惊人,不仅标注了重要的城池和关隘,甚至连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变化也清晰可见。在阅读涉及大规模战役的部分时,对照着这些地图,整个战场的态势和战略部署立刻变得立体起来,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障碍。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在脑海中勾勒地理环境,而是可以直接跟随作者的思路,仿佛亲临当时的沙场,感受那份运筹帷幄的紧张感。这套书的编排逻辑,真正体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评分这本精装版的《三国志全鉴》拿到手,沉甸甸的质感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阅这封面和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书的用心。我一直对三国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我愿意反复捧读的并不多。这本“典藏版”确实在装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纸张的厚度和光洁度都无可挑剔,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内页的排版,注释部分的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正文的流畅阅读体验,又不妨碍对关键历史名词的深入了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读完,但仅从其物理属性和初步的翻阅感受来看,这套书无疑是为真正热爱三国文化的读者准备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熠熠生辉,让人每次看到都会心生敬意,期待着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全鉴”二字去的,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社会风貌进行全面梳理的权威著作。初步翻阅后,我发现它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下了大功夫。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三国志》的原文,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信息网络,将不同史料中的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和印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处理,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站队的方式,而是列举了正反两方的论据,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比那些一言堂式的解读要高明得多。当然,作为非专业人士,某些深奥的军事部署细节和复杂的官僚体系分析,我还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辅助理解,但这反而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历史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研究平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魏晋风度也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典藏版”特色在文化侧面的挖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局限于兵戈铁马,对于当时文人的交往、诗赋的流传、玄学的兴起,都有相当篇幅的着墨。我惊喜地发现,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当时士大夫阶层生活细节的描述,生动鲜活,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清雅与颓靡交织的气息。比如对竹林七贤的群体分析,就比一般通俗读物要深入得多,它探讨了特定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名士风流”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或逃避。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三国时代整体面貌的认知,让我明白那不仅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剧烈碰撞和文化孕育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