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 作者 | 周仲瑛,于文明 |
| 定价 | 120.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35770134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91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金匮翼》系作者为补充《金匮要略心典》而作,是内科杂病专著。《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金匮翼(套装上下册)》中广取各家之萃,参以己论,详述了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见证和治法方药,并附有前人及尤氏的临床治验,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凡八卷,卷一为中风统论、诸湿统论,卷二为痰饮统论、诸血统论、大便下血统论,卷三为膈噎反胃统论、虚劳统论、发热统论、疟疾统论,卷四为尸疰、癫狂惊痫、黄疸、消渴统论、水病、胀满统论、积聚统论;卷五为头痛统论、眩晕、耳病统论、鼻、舌、口、齿、咽喉,卷六为心痛统论、胃脘痛、腹痛、腰痛、胁痛统论、四肢肿、脚气之源、痹证统论,卷七为咳嗽统论、喘统论、呕吐统论、泄泻诸证统论、痢疾治法统论,卷八为精滑、便秘统论、闭癃遗尿、疝症统论,总计四十余种病证。后附有诊候生死要法一篇。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金匮翼 导读 尤氏家传 序 原序 总目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
说实话,一开始我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打开了这套书,因为市面上许多“珍本集成”往往只是粗制滥造的拼凑,内容零散且校对随意。然而,这本汇编的开篇导读和凡例就让我对编者肃然起敬。他们不仅对选材的标准做了清晰的界定,更重要的是,对那些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的经典篇章,进行了极富洞察力的宏观梳理。比如,对于“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这本书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老师一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中的那种“克制感”——注释点到为止,绝不喧宾夺主,总是把最大的解读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印证。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前的出版界实在难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与古人对话。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罕见病症的记载,如果能增加一些后世医家在实际应用中的小病案摘录,哪怕是简短的片段,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珍本”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地说,已经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书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古文字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沉静的美学享受。我过去在阅读一些影印本时,经常因为墨色深浅不一而感到困扰,但这本汇编的清晰度和一致性做得非常出色,几乎可以媲美原版影印,却又多了现代排版的易读性。我更看重的是它在文献考证上的严谨性。编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尤其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药物名称和病症描述,都附上了清晰的版本对照和出处说明。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对传统医学最深的敬意。当我翻阅到某个涉及到复杂脉象描述的章节时,随附的图表解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将抽象的文字概念具象化了,让我这个常年与电子书打交道的读者,也忍不住想用手指去描摹那些线条。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希望在涉及到一些古代方剂的“炮制技法”时,能附带一些现代设备下的炮制效果对比图,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拿到这套书时,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散发出的那种深厚的学术气息,这绝非短期内可以轻易完成的工作。编纂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行家,他们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而精准,专挑那些在历史上被反复提及,但原版流传稀少或存在争议的篇章进行重点收录和校对。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探究中医理论源头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裨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立法”和“处方”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析,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不同流派对同一病证的立法倾向,这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同病异治”的精妙所在。那种对古代医家思想的精准还原,让人心悦诚服。唯一的建议,可能是考虑到阅读群体的广泛性,部分极其生僻的古义词汇,如果能在页边或脚注中直接提供更现代、更通俗的解释,而不是仅仅依靠上下文推断,将能进一步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能够轻松跨入这个宝库的大门。
评分初读这本厚厚的宋代医书汇编,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所吸引。装帧设计上,它显然下了不少功夫,那种仿古的纸张质感和细致的插图复刻,让人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千年之前的智慧结晶。当然,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医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内容本身的呈现方式。我惊喜地发现,编者在整理这些艰深晦涩的古籍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校注方法,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和韵味,还在关键的疑难点上做了详尽的白话解读和现代药理学的初步探讨。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古为今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某些经典方剂的“方论演变”部分,它清晰地勾勒出历代医家对此方加减化裁的思路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这种深入骨髓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只是,我个人希望在某些涉及剂量和配伍禁忌的细微之处,能有更多的现代临床案例作为佐证,哪怕是基于模拟推演的,也能增加说服力。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集学术性、历史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物。
评分对于资深的中医从业者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的是一种“体系感”。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它将那些原本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的零碎知识点,按照病机和治法,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重组和归纳。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过去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论概念,在这个清晰的框架下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巩固。比如,书中对“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和夹杂关系的论述,不仅引用了源头活水,还用现代逻辑学的方式进行了拆解,使得复杂的病理变化变得层次分明。这对于临床辩证思维的训练,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甚至在思考,这本书是否可以作为高级研讨班的指定教材。如果能再增加一个附录,专门收录一些对这些经典条文进行过深入批判性研究的现代学者文章摘要,那就更具思想的碰撞价值了,能够引导读者跳出文本本身,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