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38.00元
作者:陈逸民,陈莺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111862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以往的有关元青花瓷器的论著中,对于元青花瓷器固有的“晕散”、“黑斑”、“铁斑”、“下凹”、“串珠状凝聚”、“锡光”、“冰挂”和“天坑”等现象特征,或者廖廖数语,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没有论述,或者因历史原因和著者的文化结构,不能就这些特征的形状、色差和形成机理做出较为详尽的科学描述。
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国内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陈逸民,男,1948年生,冶金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艺术品保护技术实训中心主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负责人。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委员。曾合著有《红山玉器的收藏和鉴赏》、《红山玉器图鉴》和《中国唐三彩的收藏和鉴赏》。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陶瓷情有独钟,尤其是元代青花瓷,那深邃的蓝色,那精美的纹饰,总让我心生向往。《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解析元代青花瓷那独特而迷人的蓝色是如何炼成的。是钴料的纯度,是窑温的控制,还是烧制过程中的其他神秘因素?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揭示这些技术层面的奥秘,或许还能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贸易往来,比如苏麻离青、平等青等钴料的来源和使用差异,这些都会对最终的呈色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详细的图例和分析,比如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青花瓷,指出它们在蓝色上的细微差别,并给出科学的解释。我并非科班出身,所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将复杂的工艺原理用生动的文字呈现出来,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鉴定上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釉面的光泽、器物的胎质来辅助判断,那就更完美了,无疑会给像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当我翻开《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我立刻被书中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研究视野所折服。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蓝”色的表面描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元代青花瓷的整个生产链条。从钴矿的开采与提炼,到釉料的配制与施用,再到高温窑炉的温度曲线与气氛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剖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钴料来源地及其化学成分分析的部分,这直接关乎到青花呈色的根本。书中对不同批次、不同窑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样品进行科学检测,并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各项数据,如铁、锰、铜等杂质元素对青花颜色的影响。作者还详细阐述了元代时期中国与西亚地区在陶瓷技术上的交流,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钴料对元青花的影响,这为我们理解元青花独特的蓝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角。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的严谨性,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真正理解元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我对《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这本书充满好奇,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元代青花瓷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那独特的、带有“铁锈斑”的深邃蓝色。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了解这种蓝色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产地钴料的细微差别,比如,为什么有的钴料会烧出浓郁的宝石蓝色,而有的则偏向于灰蓝色?是否会分析钴料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如锰、铁等,它们在高温下是如何与氧化钴发生协同作用,从而影响青花的色泽和饱和度?我期望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选取几件典型的元代青花瓷器,从其釉面、胎体、以及青花纹饰的细节入手,来剖析其呈色的具体原因。书中的插图是否精良,能够清晰地展示出青花钴料在不同光照和角度下呈现出的微妙变化,以及釉面的光泽和质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解答我关于“蓝”的疑问,更能让我领略元代工匠们在探索和掌握青花技艺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陈列在各大博物馆里的璀璨明珠。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挖掘了元代青花瓷那独一无二的蓝色之美背后的科学原理。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当时所使用的钴料种类,例如,苏麻离青、平等青、回回青等,它们各自的化学成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瓷器表面的蓝色深浅、浓淡、以及晕散效果上的。作者是否会结合化学分析和矿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钴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展示钴料颗粒的大小、分布以及与胎釉的结合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视觉效果。此外,窑炉的温度、气氛(氧化或还原)以及烧制时长,这些“天时”因素对青花呈色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我很想知道,元代工匠是如何在缺乏精确仪器的情况下,通过经验和智慧来精准控制这些复杂变量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否将这些精深的技艺和科学原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评分一本关于元代青花瓷呈色奥秘的书,对于我这样的藏家而言,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这本书,我从一开始就抱着极高的期待。我尤其想知道,在文献资料相对匮乏的古代,元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如此精湛的烧制技艺,使得每一笔青花都饱满而富有生命力。书中是否能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出发,结合当时的工艺条件,来推演还原其烧制过程?比如,古代窑炉的结构特点,燃料的选择,以及温度的测量手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瓷的呈色效果。我还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址(如景德镇、龙泉等地)的青花瓷在呈色上的对比分析,例如,同是元代,早期与晚期的青花颜色是否有显著差异?这是否与钴料供应、技术进步或者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关?书中的图片是否足够精美清晰,能够展示出青花钴料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变化,以及釉面开片的质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鉴赏视角,帮助我更准确地辨识元青花的真伪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