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院士随想录 辑
原书定价:42元
售价:33.60元,
作者:白春礼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15137
字数: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院士随想录(第1辑)》忠实记录了院士们在其科学人生中体会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人生感悟,字里行间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留给后来者的宝贵财富。中国科学院学部决定编辑出版本书,旨在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的创新启示、历史时刻、学界往事、人生感悟等奉献给社会,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阐释科学思想,展示科学家的风范。
目录
总序(白春礼)
创新启示
王绶瑁 “大题小做” 化腐朽为神奇——近世两个重大天文学发现的启示
吴孟超 为医重在德 重德贵创新
吴征镒 我与植物学研究
陆 琰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
王 夔 寄语毕业生
王 夔 鉴往启新——写在《化学进展》创刊30周年之际
杨叔子 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而创新
历史时刻
李德生 记忆中的大庆油田
吴征镒 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
戴金星 悬崖泻油奇观
陆 琰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杨叔子 难忘的时刻 难忘的地方
学界往事
王绶瑁 评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吴孟超 医学泰斗 人寿德馨——祝贺裘法祖院士从医65周年
吴征镒 学古文、习古字与编“大典”——略谈小学、选学、朴学、汉学
戴金星 争“气”日记
梁敬魁 良师与机遇助我成长
陆琰恭 贺何泽慧院士95华诞
陆 琰 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
陆琰等 怀念核物理学家虞福春教授
马在田 先生之风万古流
郑国铝 怀念我的导师
人生感悟
师昌绪 耄耋之年工作忙
王绶瑁 再晤“德”“赛”先生
吴孟超 谈敬业、创新与报国
王 夔 普陀樟问
穆 穆 思语心声
陈学俊 我的科学人生
林为干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田在艺 爱国立基 创新立业
谢家麟 偶然的机缘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杨叔子 踏平坎坷 成才
叶笃正 从我一生经历谈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郑国铝 效力祖国何惧艰苦
内容提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如此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引导我们发现更新、更真实的世界与自我。作为杰出的引导者,科学大师们在想些什么?
由白春礼主编的《院士随想录(第1辑)》忠实记录了科学大师们在学界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字里行间渗透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和唯真求实的大家风范,饱含着他们勉励青年学者锐意创新的殷切希望。翻开书,跟随他们的思绪,我们得以回到改变世界的历史时刻,触摸鲜为人知的学界往事,聆听历经沧桑的人生感悟,收获非同凡响的创新启示。
《院士随想录(第1辑)》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
文摘
思考的人、服务的人、总结的人是从医之本
作为治疗疾病、提供健康的医生,自己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都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医生自己应该是一个思考的人、服务的人、总结的人。这是从医之本。我有五句话: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嘴巴控制,定期查体。
医生的工作是面对患者,所以医生自己学会怎么做人重要。然而,做人又似乎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思考一实践一总结一再思考”的规律是不曾改变的。我国的医疗卫生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生的实践主要体现于服务的全程。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医生需要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行为以及带来的影响,并修正、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要善于总结,从服务实践中总结出弘扬医道的理论、精神,进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目前出现的所谓“防御性医疗”,从情感角度,我提倡强化与患者的心灵沟通,从行为层面看,这样做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完完全全的医生,他只是个“医匠”。真正的医生应该尽心尽力,哪怕有1%希望,医生都要做100%的努力去争取。做医生如果先考虑自己,是做不好医生的。如果医生真正做到了科学、合理,工作都做到位了,就不应该怕。当前医患之间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位医生都需要深思。医生这个职业高风险、高投入,很辛苦,还要顶着个“白眼狼”的大帽子?想一下我们的服务有没有问题?有人说现在的医疗仪器、诊疗设备不断进步,年轻人有技能退化的趋势。有的医生不看片子,不查患者,光看报告,能不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吗?医生不自查患者怎么有把握?不论仪器多先进,医生还是要多看、多听、多学、多做,服务做到位了,心态自然就平衡了。
有一些人,以西方的标准评价我们的医患关系,这是典型的“怕动脑子”。体制上的问题我们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解决,但是个人行为上的问题也需要自觉地去解决。例如,解决“看病贵”问题,医生也完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现在医疗器械多,新的器械很贵,过度追求使用高昂的医疗器械势必增加患者的负担。医生要为患者选择便宜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按个别医生的说法,其收入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手术费用国家有明文规定。例如,按规定手术费用1500元,但手术期间还需要很多耗材,应该尽量节约,若合理使用,患者的负担就小了。个别年轻的医生,车子有了,房子有了,常在外面吃喝玩!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较少,有吃喝玩的资本,就不能为改善医息关系花点心思吗?医生要时常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从医学基本的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同情之心出发,从健康人的基本框架出发,去思考、去从事医疗服务实践。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创新、成才、“成家”,才不至成为“医匠”。
不断创新是医学之魂
创新原本就是医德的题中之义,由于疾病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创新作为医学发展的灵魂似乎不辩自明。但真正的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前述为医之“基”、“本”上的。为出科研成果、博名获利,而不经过动物实验、充分证实安全性就贸然应用推广于患者,这不是创新;为尝试新方法而不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也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医生为患者治病求健康而进行的,就是对已有医学知识、理论、技艺、方法、范式等方面的,是在不疑之处质疑;真正的创新不是想当然,而是立足于治疗疾病的需要,日复一日地积累,脚踏实地地摸索。
我做的是肝胆外科,中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率的国家,肝癌患者约占世界的50%,每年有四五十万人得肝癌,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而在1956年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我们的特点就是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然后去搞研究,研究的成果再回过来用于临床,这样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这其中的每一项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带给患者健康,看到患者重获健康的那一刻是我开心的。经过与同行几十年的积累,我们建立了肝胆疾病的治疗体系,我国的肝胆外科在世界上也获得了的地位。但要攻克肝癌,还是要从源头上抓起,要加强对肝炎的预防工作。“防”与“治”本是医学之两刃,我们只是在治上做了一些工作。现在不少媒体将我们的成就归功于创新,我认为,人人都要有创新意识,人人都能创新。特别是作为医生,面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在治疗方案、手段上都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否则就很难保障患者获得健康。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推动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才能还更多的人以健康。
我们的国家,现在需要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医生,不要满足于临床的“风光”,自足于一个“医匠”,要沉下心、耐住寂寞,自觉培养创新精神,搞好基础研究创新。要善于动脑子,有困难不能绕过去,要反复想、反复研究,尽力去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例如,我国的肝炎、肝癌患者多,但是目前还没完美的治愈办法。如果能把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搞清楚,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太好了,国家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每个医生要珍惜这一机遇,为人民健康事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院士随想录》(辑)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静”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由院士撰写的“随想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会是对时事的激烈评论,也不是对热点事件的快速回应,而更像是时间沉淀后的醇酿,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智慧结晶。我期待,在书页之间,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笔触,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洞察。也许,书中会有一段关于时间管理的思考,并非教你如何效率最大化,而是关于如何珍惜每一刻,如何让时间更有意义。又或者,会有一段关于挫折的感悟,不是励志口号,而是讲述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持。我特别好奇,在他们这样高度集中于专业领域的人身上,是如何培养出如此深邃的哲学思考的。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科学家身上更柔性、更人性化的一面?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即使面对生活的喧嚣,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澄澈。
评分拿到《院士随想录》(辑)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实验室数据或是复杂的理论公式,而是更具象化的画面:一位在星空下沉思的长者,或是倚在窗边,眺望远方的智者。这个“辑”字,让我感觉它不是单一视角的独白,而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剪影,一个群体智慧的聚合。我揣测,这本书里可能汇集了多位不同领域的院士的思考片段,他们或许来自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又或是人文社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我期待着,能够看到不同学科背景的院士们,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时,会展现出怎样截然不同的分析角度和解决思路。也许,在读到某个关于环境保护的篇章时,一位环境科学的院士会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剖析,而另一位经济学院士则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出建议。这种思想的碰撞,无疑会带给我全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这些顶尖的智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孕育出来的,它们是如何与平凡的生活点滴相连接的。书中会不会有关于院士们童年趣事的回忆,或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某个平凡的顿悟?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院士随想录》(辑),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厚重感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毕竟,“院士”这个头衔本身就代表着在某个领域达到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见解,一定与众不同。而“随想录”,又暗示着一种更轻松、更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谨,也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更像是私密的对话,能够触及心灵深处。我设想着,或许这本书里会收录这位院士在工作之余,对人生、对社会、对科学发展趋势的零散而深刻的观察,可能是一些突如其来的灵感火花,也可能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独到解读。我特别期待看到,在那些严谨的科学研究之外,院士们同样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这本书会不会展现他们如何平衡严谨的科学探索与对生活的热爱?会不会讲述一些他们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挑战与突破,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我甚至想象,在某些篇章里,他会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解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科学概念,让我们也能窥见科学的魅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探寻一位智者内心世界的书。
评分《院士随想录》(辑)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对话”的感觉。我想象着,这不是一本单向灌输知识的书,而是更像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我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也许,作者会抛出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猜想,或者一个关于生命起源的哲学困惑,然后,他会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但并不强求读者接受,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辩论。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甚至想象,这本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作者与同行的书信往来,或是他们之间关于某个科学难题的精彩辩论片段。这样的内容,将更能展现出科学研究的真实面貌,以及智慧是如何在碰撞中产生的。这本书,会不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这些伟大的头脑进行一场思想的奇妙旅程?我期待,它能激发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我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的勇气。
评分读到《院士随想录》(辑)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种“传承”的意味。院士,是科学界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思想,绝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可能承载着一代人的科研精神和对未来的期许。因此,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不仅仅是零散的个人感悟,更可能蕴含着一种对科学发展方向的引导,或者对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鼓励与期盼。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科学伦理的探讨,或者关于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建议。是否会有院士分享他们年轻时曾迷茫过的经历,以及如何最终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对于那些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狭隘的学科界限,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科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本书,会不会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对科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希望它能够传递一种积极的力量,让我们相信,人类的智慧与探索永无止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