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4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

多功能4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词汇
  • 40000词
  • 参考书
  • 教学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2179
商品编码:2990862530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多功能4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

:68.00元

作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7902179

字数:1250000

页码:8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学好语言的有力助手!

内容提要


《多功能4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适合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使用的中型语文词典。词典以收录现代汉语词语为主,兼收学生和其他读者在阅读中经常遇到的文言词语,尤其注意收入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出现的新词新语及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约40000条。

目录


作者介绍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为《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需要成立,是川鄂两省编写领导小组和大字典编委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汉语大字典》日常工作,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

文摘


序言



《古籍瑰宝:宋代诗词鉴赏与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宋代诗词,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文学笔触,构建了一幅全面而立体的宋代文学图景。全书涵盖了北宋与南宋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代表流派及其核心作家的创作精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鉴赏与研究指南。 第一编:宋词的兴起与格局重塑 本篇聚焦于宋代词体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确立。首先,追溯了词体自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花间派”向“婉约派”的过渡与融合。 柳永与都市词风的奠基: 详细考察了柳永对慢词体式的开拓性贡献,分析了其词作中对市民生活、离愁别绪的细腻描摹,及其对后世词坛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对比分析了其作品在韵律、句法结构上的创新之处,指出其“铺叙”手法的独到价值。 苏轼与豪放词派的开创: 本章集中探讨了苏轼如何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将诗歌的议论、哲理和广阔的胸襟引入词体,完成了词体风格的“去脂粉化”。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代表作的文本细读,揭示了苏轼词中“以文为词”的艺术追求及其对北宋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映。 词坛南北分野的初探: 在介绍柳永、苏轼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以婉约为基调、以豪放为先声的北宋中前期词坛基本格局。 第二编:理学思潮与词风的深度互动 随着程朱理学思潮的兴起,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词作之中。本篇着重分析了理学对词体风格和主题的影响。 周邦彦的集大成与格律的精细化: 深入分析了周邦彦在格律规范上的成就,探讨其词作中对音律的极致追求,如何使婉约词达到一种典雅、精工的巅峰状态。本节还将周邦彦的词风置于宫廷与士大夫交际的背景下考察。 秦观的“以情胜理”: 区别于理学的僵化倾向,重点研究了秦观如何以极其感性和空灵的笔触处理愁绪和相思,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如何巧妙地在格律的束缚中展现出超拔的意境。 对理学文学的审视: 探讨了部分士大夫作家如何在词中尝试融入儒家伦理,分析了这种尝试在艺术上产生的张力与局限性,以及它如何预示了南宋词风的转向。 第三编:南渡之痛与词体的转型 靖康之变是宋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词坛风格剧变的分水岭。南宋词人面对国破家亡、偏安一隅的现实,创作基调由北宋的自信转向了深沉的悲怆与对故国的怀念。 “格义”的深化与李清照的典范: 集中研究了李清照作为“一代词宗”的独特地位。不仅分析了她早期作品的清新婉丽,更侧重于亡国后其词风的巨大转变——从闺阁情趣转向家国之思、身世之感,其语言的凝练与情感的真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尤其关注其对传统意象的颠覆性运用。 辛弃疾的“以诗为词”的极致: 辛弃疾被视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其政治抱负与文学表达的内在联系。通过剖析其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史事、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论证了辛弃疾如何将词体推向了阔大雄浑的边疆,彻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疆界。 姜夔的“词语之美”与“清空”境界: 对比辛弃疾的“雄健”,本章着重研究了姜夔的“清空”和“中和”之美。分析了姜夔作为音乐家的背景如何影响其词作的旋律感,以及他对格律的近乎苛刻的坚守,如何创造出一种冷逸脱俗的审美体验。 第四编:晚宋词坛的余响与新变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南宋后期的词坛走向,探讨了词体在宋代结束前夕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 吴文英与“典雅”的复归: 分析了吴文英集团的艺术追求,探讨了他们如何吸收了姜夔的清雅,并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和晦涩的意象,形成一种精致而略显雕琢的风格。 民间词与俗乐的交融: 考察了宋代后期,在市井和戏曲中流传的“俚曲”和“杂剧”对词体产生的反作用力,部分反映了词体在走向衰落前,向更通俗、更具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吸收养分的过程。 结语:宋词的永恒价值 全书最后总结了宋代词体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强调了宋词在抒情艺术、音律美学以及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方面,所达成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文本结合: 每一位重要作家的分析都建立在对核心文本的细致解读之上。 2. 体例清晰: 结构上严格遵循时间脉络和风格流变,便于读者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3. 兼顾广度与深度: 不仅覆盖了苏辛柳周等主流作家,也探讨了被忽视的流派和转型期的细微变化。 4. 注重文化背景: 强调了理学、政治变迁对词风转化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适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师生、文学爱好者以及对宋代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字典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选择,让人在查阅时倍感愉悦。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深得我心,米白色调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而且字迹印刷得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像我这样视力不算太好的人,也能轻松辨认那些复杂的汉字和注音符号。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词条的排布上似乎下了一番苦功夫,逻辑性极强,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面对那些多义词,也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解释,这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可以说,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细致打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它在专业术语和新词收录方面的表现,毕竟现代汉语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老旧的词典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翻阅下来,我发现它在科技前沿、网络热词,乃至一些细微的文化现象表达上,都有着相当可观的收录量,这体现了编纂团队紧跟时代脉搏的努力和专业性。举个例子,某些前几年才开始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竟然也能在其中找到规范的释义和例句,这让我对它的时效性深感信服。而且,它并没有流于简单地罗列生僻词汇,而是着重于对那些“活的”语言现象进行捕捉和规范,这对于想要准确掌握当代汉语的非母语学习者或者对语言保持敏感度的本土使用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

关于例句的选取和设计,我认为这是衡量一本优秀词典的关键标准之一。很多词典的例句要么过于书面化、生硬古板,要么就是太口语化、缺乏规范性。然而,这本“多功能”的词典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例句不仅准确地诠释了词义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而且很多句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生活气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常用动词的用法,发现它提供的例句覆盖了从正式公文到日常对话的多个层面,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的精准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语境教学手册”。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进行文本校对工作的人士,我对词典在细微之处的处理尤为挑剔。在这本词典中,我留意到它对于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形近词的辨析处理得异常细致和严谨。它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并列,而是通过详尽的注释和对比,清晰地勾勒出它们在历史沿革和现代使用中的分界线。这种对语言演变脉络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区分,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汉语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读者而言,这种对细微差异的精准把握,是避免在使用中产生歧义的关键保障。

评分

从便携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多功能”定位确实名副其实。虽然它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内容,但尺寸和重量控制得相当出色,比起市面上那些动辄超厚的工具书,它在保证信息量的前提下,更容易被放入公文包或书包,便于随时携带和查阅。更重要的是,它在收录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能够应对从基础学习到高级研究的各种需求,真正做到了“一典在手,无忧应对”。对我个人而言,它已经取代了我书架上好几本功能单一的参考书,成为了我桌面上的首选工具,这种整合性和高效率的实用性,是任何冷冰冰的电子词典都无法比拟的实体书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