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變

上海百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上海
  • 城市漫遊
  • 文化
  • 旅行
  • 生活方式
  • 建築
  • 曆史
  • 美食
  • 攝影
  • 現代都市
Loading...

正在下载信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2291380
商品編碼:2990658515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百變

:78.00元

作者:湯康偉;浮圖工作室 攝影

齣版社: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32291380

字數:

頁碼:22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十九世紀末、二卡世紀早中期和當今攝影傢對上海城市建築的時空對話,城市特色建築連同周遭語境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環境和曆史背景,一種世界主義風格。

內容提要


上海固然很少秦磚漢瓦的古建築,但是曆經100多年形成的近代都市氛圍,卻於全圍其他城市。讀者可以從《上海百變》中鑒賞到半個多世紀前和當今兩代攝影傢對同一座城市建築的隔時空對話,這些建築連同周遭語境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環境和曆史背景,充滿瞭世界主義風格。百變城市遭遇瞬間定格的攝影鏡頭,可謂動靜相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城市,那個城市就是自己的靈魂。生活在上海這座嚮世界開放瞭160多年的城市裏的人們曆經時世變遷,中國人、西方人、本地人、外地人,在這100多年的交往中,已逐漸邊緣不清,混為一種新型的城市市民——上海人,阿拉上海人正可通過《上海百變》來解讀自己心靈中的這座城市。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外灘全景,1925年
外灘全景,2014年
從浦西看浦東,1880年代
從浦西看浦東,2014年

前言
老城廂故事
豫園湖心亭九麯橋,1859年
豫園湖心亭九麯橋,2010年
老城隍廟,1860年代
老城隍廟,2005年
文廟魁星閣,1860年代
文廟魁星閣,2011年
文廟,1860年代
文廟,2010年
小東門,1860年代
東門廣場,2010年
大境關帝廟,1860年代
大境閣,2010年
新北門,1900年代
麗水路北端,2011年
小南門救火會鍾樓,1930年代
中華路小南門,2011年
中華路郵電局,1920年代
中華路郵電局,2011年
老西門紅房子婦科醫院,1884年
老西門紅房子婦科醫院,2011年
外灘蘇州河溯源
蘇州河、黃浦江交界處,1930年代
蘇州河、黃浦江交界處,2013年
百老匯大廈遠眺外灘,1940年代
上海大廈遠眺外灘,2011年
外白渡橋蘇州河口,1920年代
外白渡橋蘇州河口,2011年
外灘,1930年代
第三次改造後的外灘,2014年
外灘十六鋪碼頭,1930年代
改造後的十六鋪碼頭,2011年
華懋飯店,1930年代
和平飯店,2011年
匯豐銀行大樓與海關大樓,1930年代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上海海關,2011年
理查飯店,1930年代
浦江飯店,位於黃浦路15號,2011年
外灘公園,1940年代
黃浦公園,2011年
亞細亞大樓,1920年代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2011年
外灘愛多亞路口,1920年代
外灘延安東路口,2011年
外灘愛多亞路口,1920年代
外灘延安東路口,2014年
洋涇浜,1900年代
延安東路越江隧道口,2011年
浦東遠眺外灘,1920年代
浦東遠眺外灘,2011年
蘇州河下遊鳥瞰,1934年
蘇州河下遊烏瞰,2011年
蘇州河外白渡橋鳥瞰,1920年代
蘇州河外白渡橋鳥瞰,2011年
蘇州河一景,1930年代
蘇州河口外灘源,2011年
蘇州河江西路橋,1930年代
蘇州河江西路段,2011年
從上海郵政總局大樓西麵遠眺黃浦江,1930年代
從上海郵政總局大樓西麵遠眺黃浦江.2011年
理查飯店和外白渡橋,1920年代
浦江飯店和俄羅斯領事館,2011年
乍浦路橋和光陸大樓,1930年代
乍浦路橋和光陸大樓,2011年
百老匯大廈,1934年建成
上海大廈,2011年
南蘇州路,1920年代
南蘇州路,2011年
英國總領事館,1873年建成
中山中一路33號,2011年
百老匯大廈和外白渡橋,1930年代
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2013年
北外灘虹口碼頭,1910年代
北外灘國際郵輪碼頭,2014年
信號颱和十六鋪碼頭,1920年代
信號颱和浦江遊船碼頭,2014年

問史南京路
匯中飯店,1908年建成
和平飯店南樓,2009年
南京路,1920年代
南路,2011年
聖三一教堂,1893年建成
聖三一教堂,2011年
南路福建路口,1920年代
南路福建路口,2011年
南路四大公司,1930年代
南路世紀廣場,2010年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1920年代
上海時裝公司和永安百貨公司,2010年
先施公司,1930年代
上海時裝公司,2010年
南路鳥瞰,1920年代
南路鳥瞰,2010年
南京路鳥瞰,1930年代
南京路鳥瞰,2011年
南路永安新廈,1930年代
南路,2010年
南京大戲院,1930年建成
上海音樂廳,2011年
永安公司,1918年建成
永安百貨公司,2011年
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
上海百貨商店,2010年
南路口西藏路口,1930年代
南路口西藏路口,2010年
上海大馬路,1920年代
南京路步行街,2010年
南路榮昌祥西服號等商鋪,1920年代
南路第百貨商店,2011年
南京路新世界遊樂場,1930年代
新世界商城,2010年
跑馬廳鳥瞰,1930年代
……
東方巴黎:霞飛路徐傢匯八仙橋
北四川路虹口與江灣


塵封的航綫:一艘失落商船的百年迴響 作者:陳默 齣版社:遠方文叢 頁碼:588 裝幀:精裝,附贈手繪航海圖復刻版 --- 內容簡介: 《塵封的航綫》並非講述都市變遷或現代生活的繁復更迭,它是一部沉浸式的曆史航行記錄,聚焦於二十世紀初,一艘名為“海燕號”的中國商船在南洋航綫上的神秘失蹤,以及由此牽扯齣的幾個傢族跨越百年的命運糾葛。 本書以嚴謹的考據和細膩的筆觸,重構瞭那段被曆史塵埃掩埋的航海歲月。故事始於一九二一年,上海的黃浦江畔,那時的上海,是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前沿,是冒險傢和投機者的天堂。船主林道成,一個從寜波府學堂走齣的年輕商人,雄心勃勃,決心用“海燕號”打開一條屬於中國人的、不受列強完全控製的東南亞貿易通道。 第一部分:啓航前的波濤 作者深入挖掘瞭林道成傢族的檔案,展現瞭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傢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辛。林道成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海商,他接受過新式教育,精通法文,渴望將上海的絲綢、茶葉運往新加坡、檳城,再帶迴南洋的锡礦和香料。 書中細緻描繪瞭“海燕號”的建造過程,從船體設計、船員招募到貨物裝載,每一個環節都透露齣那個時代中國工匠的智慧與不易。我們看到瞭林道成與他的商業夥伴——一個來自香港的英國船務代理人——之間微妙的權力博弈。同時,書中也刻畫瞭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背負著傢族期望的留學生、尋求新生活的底層勞工,以及一位神秘的、隻攜帶瞭一捲古老樂譜的昆麯伶人。他們的背景和動機,如同潮水下的暗礁,預示著未來的風暴。 第二部分:南洋的迷霧 “海燕號”在首次遠航中錶現齣色,成功地在爪哇島站穩瞭腳跟。然而,隨著貿易量的增加,競爭也日益殘酷。本書的第二部分,將場景切換至熱帶的港口城市。 陳默以近乎紀實的手法,還原瞭二十年代南洋貿易圈的生態——高聳的椰子樹下,華人會館的暗流湧動,英荷殖民政府的嚴格管製,以及與日本商社的激烈傾軋。書中不乏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深入描寫,包括馬六甲的海峽風情、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多元種族衝突,以及馬來半島的礦業糾紛。 “海燕號”的航綫越來越深入禁忌的區域。一樁看似普通的貨物短缺事件,演變成瞭一場牽涉到走私和政治間諜活動的漩渦。書中披露瞭一係列根據口述曆史和私人信件重建的“灰色交易”,揭示瞭在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擠壓下,個體命運的脆弱與無奈。 第三部分:消失的坐標 一九二三年鞦末,滿載著橡膠和锡錠的“海燕號”從新加坡返航途中,在颱灣海峽附近徹底失去瞭音訊。官方的報告語焉不詳,認定為颱風所緻。 然而,作者通過對戰後(二戰後)的民間記錄、漁民的零星迴憶以及檔案中被塗改的批注,提齣瞭一個顛覆性的假設:失蹤並非完全是自然災害的結果。 書中花費大量篇幅,追溯瞭“海燕號”最後幾天可能經過的航綫。作者實地探訪瞭颱灣和福建沿海的幾個偏遠漁村,挖掘齣關於“海燕號”可能遭遇海盜、誤入軍事演習區,甚至涉及一場未遂的政治物資轉移的民間傳說。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作者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指嚮一個遠比單純海難更為復雜的真相。 第四部分:迴響與繼承 故事並未止步於失蹤。第三代和第四代後人,在現代的上海和颱北,偶然發現瞭關於“海燕號”的綫索。一名年輕的曆史係學生,在整理祖父遺物時,發現瞭一張殘缺不全的船用日誌,其中記載瞭在最後一次無綫電信號發齣前,船長試圖發齣的最後一段加密信息。 本書的後記部分,展現瞭現代人如何麵對曆史的遺留問題。他們不僅要尋找一艘船的殘骸,更是在探尋祖輩身上承載的民族尊嚴和商業精神。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使《塵封的航綫》超越瞭一般的曆史敘事,成為一麯關於商業理想、身份認同和曆史謎團的宏大挽歌。 本書特色: 深度考據: 運用大量未公開的傢族信件、海關記錄和殖民地檔案,還原二十年代中國航運業的真實麵貌。 地理沉浸感: 精準描繪瞭從上海到南洋群島的沿海地貌與港口風貌,如同讀者親曆瞭那段艱險的航程。 懸疑架構: 以一個失蹤事件為主綫,層層剝開曆史迷霧,引人入勝。 《塵封的航綫》是一部獻給所有探尋曆史真相和海洋精神的讀者、對那個動蕩年代裏中國人的商業冒險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的力作。它不僅僅記錄瞭一艘船的命運,更記錄瞭一個時代對“遠方”的渴望與掙紮。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都市傳說和隱藏故事特彆著迷的人來說,《上海百變》簡直就是一本寶藏。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座偉大的城市,在其光鮮亮麗的錶象之下,都一定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和軼事。這本書似乎也印證瞭我的想法,它沒有拘泥於大曆史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充滿魅力的細節。讀到書裏關於某些老街巷背後故事的片段,我簡直驚嘆不已,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竟然藏著如此麯摺離奇的往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常常在看似不經意的描寫中,就勾勒齣一段引人入勝的傳奇。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一些曾經在上海叱吒風雲卻又銷聲匿跡的人物的故事,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們的恩怨情仇,都像是一部部精彩的電影在我腦海中上演。這本書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原來我們每天走過的街道,都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故事。

評分

終於拿到心心念念的《上海百變》,翻開它,就像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老上海畫捲,瞬間被那熟悉的、卻又帶著幾分陌生的氣息包圍。我一直對這座城市的過去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身上承載瞭太多故事,太多傳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曆史教科書,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鮮活的方式,一點點地剝開這座城市的層層麵紗。從最初的幾頁開始,我就被那些細膩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上海人,娓娓道來,將那些曾經輝煌的街區、曾經熱鬧的市井、曾經風光無限的人物,都一一呈現在眼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老建築的描寫,那些石庫門、那些洋房,在文字中重新煥發瞭生命,仿佛我真的能聽到它們在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與滄桑。每一次翻頁,都像是進行一次時空穿梭,讓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上海的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心中對這座城市無盡的想象。

評分

每次翻開《上海百變》,都像是在探訪一位老朋友。我並非上海本地人,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一直吸引著我,讓我想要去瞭解它、認識它。這本書就像是那位無私的朋友,慷慨地嚮我展示瞭她最真實、最動人的一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市井煙火氣,那些街頭巷尾的笑語,都讓我感受到瞭上海這座城市的人情味。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仿佛就在我耳邊低語,講述著一個個關於上海的故事。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想象,那些書中描繪的場景,在我的腦海中一一浮現,甚至比我親身經曆的還要真切。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上海,也更加理解瞭這座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人的原因。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獵奇”的人,尤其對那些充滿年代感的、帶有神秘色彩的事物情有獨鍾。《上海百變》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沒有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腔調,反而充滿瞭故事感和戲劇性,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關於一些“老上海的傳說”和“不為人知的秘密”的描寫,這些內容往往帶著一種神秘的色彩,讓人浮想聯翩。讀到那些關於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故事,關於那些曾經影響過這座城市走嚮的幕後人物,我簡直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之中,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解開瞭一個新的謎團。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善於營造氣氛,總能在不經意間勾起讀者的好奇心。這本書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符號和地標,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

作為一名對城市發展變遷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又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關於上海的書籍。《上海百變》在我看來,恰恰達到瞭這個平衡點。它沒有用過於生硬的理論來闡述,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案例,將上海這座城市的演變過程展現得淋灕盡緻。從最初的港口小鎮,到如今的國際大都市,每一個階段的蛻變,書中都有細緻的描繪。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時期上海的社會風貌、經濟格局以及文化特色時的準確性和深度。例如,關於不同時期上海的商業發展、市民生活的變遷,以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閤的過程,書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述。這本書的參考價值非常高,它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來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復雜性和獨特性。


正在搜索視頻,請稍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