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与全球金融危机 9787504980915 中国金融出版社

IMF与全球金融危机 9787504980915 中国金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伊斯,崔梦婷 著
图书标签:
  • IMF
  • 全球金融危机
  • 金融
  • 经济
  • 国际金融
  • 危机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9787504980915
  • 金融稳定
  • 宏观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80915
商品编码:299058073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IMF与全球金融危机

定价:46.0元

作者:(英)乔伊斯,崔梦婷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4980915

字数:18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IMF与全球金融危机》,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到2008—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随后欧洲爆发的事件(指欧债危机),IMF做了很多努力,向世界各国提供公共物品,并提升金融的稳定性,《IMF与全球金融危机》对IMF的这些尝试进行了考察。这些解释表明了IMF是如何应对当今的金融动荡,如何调整它的政策处方的。IMF学会了在必要的时候更迅速地给予回应,学会了区分什么样的危机情况需要国内政策的重大调整,什么样的情况是由外部冲击引起的,需要资金援助。随着对金融部门不稳定性的关注日益密切,IMF对不受监管的资本账户的优缺点的认识不断加深,IMF的这些转变应运而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在货币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开始增加,这反映出了对中央银行愿意维护其货币价值的怀疑。货币卖方关注于意大利和英国,乔治·索罗斯因卖空100万英镑而(或是声名狼藉)。英国的银行关注于英国的高失业率,开始通过提高利率寻求保护英镑,但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减少迫使其在1992年9月退出ERM,意大利随后也退出并放弃了其对里拉的支持。
  影响ERM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投机压力随后又有所上升。尽管在法国公投中支持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投票稍占优势,但是法国中央银行在面临外汇市场上巨额的买卖中还是被迫支持法郎。其他国家通过货币贬值来回应对货币的压力,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在1993年夏天,EMS国家的财政部长同意将平价汇率波动幅度从2.25%增至15%,这是对该体系默许的失效。
  1992—1993年的ERM危机表明了对“三元悖论”约束的冲击。一旦对资本的管制被解除,EMS的中央银行就不再能运用其利率来调整其国内状况。如果汇率平价发挥作用的话,德国中央银行对提高其本国利率的决定需要在其他国家的利率有一个相应的增长(或是利用其他手段)。但是高利率会伴随着高的失业率,这是在政治上不能接受的。每一个国家都要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方面进行抉择,是要牺牲固定汇率还是货币的自主性。
  英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的限制,退出了ERM。仍留在ERM中的国家继续采取欧元作为其主要货币,在1998年底,11个国家货币的价值与欧元挂钩。在欧洲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欧元区(采用欧元的区域)的过渡开始于下一年,纸币与硬币发行于2001年。在苏联解体后,其他的欧洲国家也开始陆续使用欧元,包括加入欧盟的一些东欧国家。

  ……

序言



《大而不倒: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与韧性》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全球金融体系所积累的深层风险,以及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市场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文章并非孤立地研究某一个国家或某一次危机,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范围,探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脆弱性,以及监管体系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并最终在市场失灵的洪流中暴露其局限。 本书的撰写,旨在梳理金融危机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监管失灵以及制度性缺陷,试图揭示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活动,是如何真实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脉搏,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华尔街的高楼大厦、伦敦的金融城,更是这些中心节点如何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信贷链条,将风险传递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引发连锁反应。 第一部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与风险的暗流涌动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21世纪初金融领域一系列“创新”的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风险。金融衍生品,如信用违约互换(CD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分散风险,但其复杂性和缺乏透明度,使得风险的累积与传递变得难以追踪。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金融工具的设计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过度使用和滥用,成为滋生系统性风险的温床。 次贷危机前夜的繁荣幻象: 详细描写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过程,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信贷标准如何共同助推了这场泡沫。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了对借款人的审查标准,将风险资产打包出售,将“有毒资产”转移给了全球投资者。 金融衍生品的“魔术”与现实: 深入解析了CDS在理论上的风险对冲作用,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演变成一场巨大的赌局。当标的资产出现问题时,CDS的巨额赔付责任使得原本分散的风险瞬间集中,并引发了市场恐慌。 评级机构的角色缺失: 探讨了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的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评级机构未能准确评估风险,反而为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提供了虚高的评级,误导了投资者,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与失控: 揭示了以对冲基金、投资银行表外业务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成为金融创新的“试验田”,累积了巨大的杠杆和风险,最终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部分:监管的滞后与全球化的挑战 本部分聚焦于金融监管体系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产品的日益复杂,传统的监管框架显得捉襟见肘。本书分析了各国监管机构在信息不对称、跨国监管协调、以及应对金融创新速度方面的不足,导致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 深入分析了“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其带来的道德风险。当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时,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这无形中鼓励了金融机构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有“保护伞”。 监管套利与跨境风险传递: 阐述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的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将风险转移到监管宽松的地区。这种跨境监管的挑战,使得任何单一国家的监管努力都难以奏效。 央行的角色与困境: 探讨了中央银行在危机前的货币政策执行,以及在危机爆发后扮演的“最后贷款人”角色。本书分析了央行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的能力与局限,以及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方面的双重性。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反思: 审视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等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在此次危机中的有效性。分析了这些协议在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应对新型风险和复杂金融产品方面的不足,并探讨了危机后对监管框架进行的改革和反思。 第三部分:危机的爆发与全球经济的重塑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危机爆发的经过,以及其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从雷曼兄弟的倒闭,到全球股市的暴跌,再到各国政府的救助计划,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展现了这场危机波澜壮阔的进程。 雷曼兄弟的倒下与多米诺骨牌效应: 细致描绘了雷曼兄弟破产这一标志性事件,以及它如何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信贷市场冻结,全球流动性枯竭。 各国政府的应对之策: 详细介绍了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在危机爆发后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初衷、执行过程以及短期和长期效果,包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央行的量化宽松等。 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 探讨了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长期影响。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在此次危机中的相对崛起,以及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反思与改革的呼唤: 总结了危机带来的深刻教训,并对未来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本书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希望通过对危机的深刻反思,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全球金融体系提供借鉴。 结语: 《大而不倒: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与韧性》试图还原金融危机的复杂图景,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金融市场的事件,更是对现代经济运行模式、监管有效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一次深刻拷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金融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对深层机制的剖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金融风险的警惕,以及对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公平的全球金融秩序的思考。本书的内容,基于对公开资料、学术研究和历史事件的严谨梳理,力求客观呈现,避免主观臆断,旨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金融历史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IMF与全球金融危机”这个主题,无疑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了解IMF在过去几十年中如何应对各种金融挑战的绝佳机会。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地梳理IMF在历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干预过程,比如,它如何评估危机状况,如何制定援助计划,如何与受援国政府进行谈判。我尤其想了解,在这些危机中,IMF的政策是否总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一些失败的案例,以及IMF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IMF的治理结构和投票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影响了其在危机应对中的有效性。更进一步,我希望能够看到IMF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危机处理中的策略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国际金融权力格局变迁的窗口,揭示出IMF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将是我阅读的最大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曾经震撼世界的金融风暴的画面。IMF,这个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机构,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一直很想了解,IMF在危机发生前是否能够预警?它的预警机制是否有效?在危机爆发后,IMF又是如何介入的?它提供的金融援助,究竟是雪中送炭,还是饮鸩止渴?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中国金融出版社”这个平台,是否能为我们带来一种不同于西方视角的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IMF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的具体作为,以及这些作为带来的长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叙述,深入分析IMF的政策逻辑、背后的经济理论,以及它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对全球金融体系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揭示深层逻辑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中国金融出版社”——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危机,其成因之复杂、影响之深远,往往超乎普通人的想象。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这些危机的根源,比如资产泡沫的膨胀、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监管的真空地带,抑或是国家间的经济失衡?IMF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是积极的干预者,还是被动的反应者?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IMF在不同危机事件中的具体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例如,它为某个国家提供了怎样的援助贷款?贷款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对受援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存在一些“暗箱操作”或者不为人知的博弈?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宏观的视角,理解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IMF作为维护者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IMF做了什么”,更能触及“IMF为什么这么做”,以及“IMF这样做是否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深度思考。

评分

最近,我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近些年全球经济的动荡之后。这本书的名字《IMF与全球金融危机》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些动辄影响全球数十亿人生活的金融危机中,IMF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真的是那个力挽狂澜的“全球央行”吗?还是说,它的作用被夸大了,或者在某些方面,它自身也成为了危机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揭示出一些我从未了解过的关于IMF运作的细节。比如,IMF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它如何平衡不同成员国的利益?它在制定救援方案时,是否会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金融侦探小说一样,带领我解开那些层层迷雾,理解危机发生的机制,以及IMF在其中所扮演的真实角色。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和政策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人性博弈和国家利益的较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沉稳的蓝色调和金色的IMF标志,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宏观经济风云变幻的深刻探讨。我一直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处理全球性金融挑战中的角色抱有浓厚的兴趣,毕竟,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其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脉搏。想象一下,在那些风云诡谲的时刻,IMF是如何调动资源、制定政策、协调各国步伐,力求稳定局势,避免系统性崩溃的。这本书的标题《IMF与全球金融危机》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点。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IMF在处理危机时的策略,比如它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争议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揭示出IMF在危机面前的局限性,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和改进,为未来的金融稳定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当然,我并非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但我坚信,即使是门外汉,也能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清晰的逻辑,理解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和宏观经济概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的堆砌,更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感受到金融危机的那种紧张氛围,以及IMF在其中扮演的“救火队员”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