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 东海
定价:29.80元
作者:刘兴诗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56051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海洋》讲述了我国的领海概况,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我国四大海洋的海事活动。作者用孩子的语言解读中国四大海洋,以孩子的视野、以人文科普的创作方式,讲述中国四大海洋和人文领域的相关故事,将海洋知识、地理、历史、文学等结合在一起,是一套为青少年创作的系统介绍中国海洋知识、中华民族海事活动历史的普及读物。 n
《渤海 黄海》主要介绍了中华庭院里的“池塘”——渤海、华夏之海——黄海的海洋知识及人文历史,讲述了徐福出海求仙、鉴真东渡等中国古代的海事活动,以及大连、、旅顺、威海、烟台等渤海、黄海沿岸的城市发展历史。 n
《东海》主要介绍了中国四大海洋之一东海的海洋景观及人文历史,既展现了东海的壮美海洋风光、沿途名城古镇脉络,又说明了潮涌、潮汐等地理知识。作者以人、景、历史故事为切入口,向读者们用心解读这片东方历史海、文化海。 n
《南海》主要讲述了中国四大海洋中的南海的海洋知识及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岭南海岸篇和三沙篇,既描绘了我国南海壮丽的海洋风景,又详细介绍了我岭南沿海居民从事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的历史故事。 n
n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兴诗:科普作家、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出生于1931年5月8日,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被列入“北大人物”之“北大文坛”小说家系列。至今,在境内外出版240多本图书,其中包括《美洲来的哥伦布》《星孩子》《小河里的老妖精》等。获奖147次,其中包括中国出版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科普作品奖等,荣获国际奖2次,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文摘
渤海 黄海
渤海,祖国怀抱中的内海。
渤海,中华庭院中的“池塘”。
说它是内海,一点也不错。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伸出手臂,紧紧拥抱着它。渤海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和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为分界线,与黄海分开,三面被陆地包围,只在东边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完全符合内海的科学定义。
渤海东边开放和黄海相连,北面、西面、南面分别和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个大海湾,接纳了黄河、海河、辽河等大小河流。沿岸有营口、葫芦岛、天津、黄骅、龙口等港口。渤海的外形好像一个斜躺着的大葫芦,越看越像,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水葫芦。说它是“池塘”,也说得过去呀!
它并不算太大,整个面积只有77000 多平方千米。和它的其他三个兄弟——黄海、东海、南海相比,渤海的确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这不是一般的池塘,是三面陆地围合的“庭院”池塘。见过庭院里的池塘吗?浙江绍兴王羲之故居里就有这么一个。一池平静的水和台阶、柱石直接接触,紧密蓄在四面的堂屋和走廊之中的空间,而不是常见的那种一片空旷草地、花园中的小湖、水塘什么的,可以更近感染书法家的墨香气息,映照建筑物的细部近影。至柔莫若水,至坚莫若石,柔弱的水和坚硬的木石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和建筑的直接融合,似乎水也成为特殊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构思真是别出心裁,除了文化沉淀深厚的中国人,谁还能想出来?
渤海也是一样的。
你看它,和四周的陆地紧密契合,除了东边一个狭窄的海峡出口,几乎不留多余的缝隙。岂不是有些像王羲之故居里那个结构别致的水池吗?那个四面堂廊围合的水池,朝夕承接“书圣”的影响。没准儿一些滴落的墨汁流淌进池内,使不声不响缓缓游动的池鱼,也带上了一些文雅的书卷气。
渤海紧密连接着四周的陆地,情况也是一样的。
那不是一般的陆地。那是邹鲁孔孟之乡。那是不远的北京,数代帝王的紫禁城。那是冀鲁锦绣平原,以及背后的广阔中原大地。那是滚滚黄河,从遥远河源出发,一路上带来的礼品和亲切致意。试问,这样的“池塘”难道不比王羲之故居里那个小小水池,更能让人感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吗?
是啊,炎黄世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说不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聚集在这中华庭院的“池塘”里。黄帝破雾战蚩尤,融合各族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程,岂不就发生
在它的近旁?大禹治水,汤伐无道夏桀,周武讨伐同样无道的商纣,秦皇汉武一统天下观沧海,以及后世说不完、道不尽的历朝历代兴亡篇章,爱国男儿的热血故事,不都发生在这个“池塘”毗邻的地方。
东海
谁不知道上海?“北上广”里,它算一个。“长三角”中,它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上海、上海,长江口的超级大城市。
上海、上海,了不起的东方大都会。
不,我们在这儿不说它的繁华。不逛南京路,不上东方明珠塔瞭望,不在外滩美美地“咔嚓”拍一张相片,不钻从前奶奶住的石库门和老弄堂,也不说什么霓虹灯下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
哼,这些谁不知道?还用得着多说吗?
我们在这儿说什么?就说上海怎么出海到海上吧。换一个角度看熟悉的上海,会觉得它是另外一个模样。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重要的就是从这儿出发,一路顺风航行到海上。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怎么能离开海上?上海这个名字很有趣,翻过来是上海,翻过去就是海上。上海的根本就是“海”,只看怎么往前“上”。
上海、上海,东海畔的超级大海港。
是呀!是呀!上海当然和大海有关系。可是没准儿有人会问,它藏在陆地的怀抱里面,并不是真正在海边,也能算是海港吗?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海港不非要在海边,只要海船能够自由进出,就算不折不扣的海港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伦敦、纽约、汉堡也没有和大海直接接触,可都是世界闻名的大海港。上海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算海港呢?
连接伦敦和大海的是泰晤士河,连接纽约和大海的是哈得孙河,连接汉堡和大海的是易北河,连接上海和大海的是黄浦江。
我们都知道,黄浦江流过繁华的上海市区,把它一分为二。这边是浦西,那边是浦东。一边是老市区,一边是新地界。上海好像和出生在这儿的跨栏好手刘翔一样,从这边起步轻轻一跳,就跨过了这条江,跳到了对面的浦东,从一个时代,跳进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牢牢记住黄浦江。这条河是上海和大海连接的纽带,把大海和这个城市紧紧连接起来。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港,上海就不会成就为大都会,也就没有繁华的景象了。
黄浦江是从淀山湖流出来的。淀山湖可不是黄浦江的源头,它好像安装在太湖下面的一个排水箱,和太湖藕断丝连。从上游太湖流出来的许多小河的水,后统统流进了黄浦江。说起来,黄浦江也算太湖的一个水孩子。
黄浦江非常宽阔,江面有500 多米宽,深的地方超过了17 米。除了一些特大的超级邮轮,不管多大的海船都能开进来,顺顺停泊在上海市区旁边,卸货下客都很方便。
上海总和外面的大海分不开。海上日日夜夜卷起的潮汐,虽然也能影响到藏在陆地深处的上海港,可是影响并不大。上海避免了汹涌的海上风浪,比真正的海港好得多,加上客货可以直接和繁华的市区来一个无缝衔接,实在再好也没有了。
噢,明白了,伦敦、纽约、汉堡和上海一样。这种不在海边的海港,
一点也不比海边的港口差。
南海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哪些地方?请看一段记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里说的是从日南、徐闻和合浦出发,就进入南海,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了。
我们已经说过徐闻、合浦,一个在雷州半岛的南端,一个在广西境内,挨着北海。日南却还没有说过,在哪儿呢?
这个地方在今天越南中部的广治省,当时属于大汉王朝,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港口。日南、徐闻、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早的出发港。
都元国在哪儿?有人说,在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北部;有人说,在今天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的西部。不管是哪儿,这条航线都驶出了南海,绕过新加坡,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的范围了。
邑卢没国在今天缅甸的勃固附近,已经进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谌离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看样子,当时这里很不错。从中国来的商船离开了海岸,顺着宽阔的江面一直开进去,和沿岸的地方交往,贸易已经从海上发展到外陆很深的地方了。
夫甘都卢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卑缪附近。唐朝把它叫作骠国,这里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要不,中国商船放着海路不走,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洛瓦底江,到这里来干什么?
序言
《中国的海洋:东海》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正值我对中国历史和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亲切感,让我immediately就想深入了解。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封底的简介,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刘兴诗爷爷的名字也让我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他在我童年的时候就听过他讲故事,这种亲切感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东海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比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片段,或者是不同朝代在东海的军事部署和海防策略。我对古代人们如何利用东海的资源,进行渔业、贸易,甚至是航海探险的故事也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知识,更能融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身感受东海的风云变幻。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东海的地质构造和海洋生物的科普内容,因为我对大自然的奥秘一直都怀有敬畏之心。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那就更好了,毕竟“读图识史”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学习方式。我计划周末找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评分这本《中国的海洋:东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海洋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刘兴诗爷爷讲述”这个前缀,它预示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会更加口语化、故事化,而不是那种板着面孔的学术论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深奥或者晦涩的文字,所以这种“爷爷讲故事”的模式,让我觉得即使是对海洋知识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书中的世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东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往往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对海洋的情感和想象。比如,关于海神、龙王,或者是海中怪物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有趣,也能侧面反映出古代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另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东海渔民的生活写照,他们的劳作、他们的辛劳、他们的喜悦,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片段,往往比任何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东海的渔业变迁,从古代的撒网捕鱼到现代的渔业发展,其中蕴含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老照片或者漫画,那就更好了,能够增加视觉上的吸引力。我准备把它作为 bedtime story 的一部分,给我的孩子读,相信他也会被这些故事所吸引。
评分初次接触《中国的海洋:东海》这本书,我被其内容介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地理知识的书,更像是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扇窗。我对中国古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唐宋时期,那是一个海上贸易和军事力量都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在这个时期,中国海军在东海的军事部署、战舰技术,以及重要的海战。我希望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海军将领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是如何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的海上权益的。同时,我也对古代海上航线的研究充满热情,东海作为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乃至更远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何等关键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期待看到关于丝绸之路在东海的延伸,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另外,如果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古代中国人在东海进行海洋勘探和地理测绘的成就,那将更令我惊喜。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中国古代人民对海洋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求知的态度,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海洋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关于《中国的海洋:东海》这本书,我最为关注的是其中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在东海面临的地缘政治和战略意义的探讨。我知道东海地区自古以来就地缘复杂,而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东亚格局的变化,东海的战略地位更是日益凸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梳理出近代以来,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是如何一步步受到挑战,以及中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我期待看到书中对甲午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东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的描述。同时,我也对现代中国在维护东海和平与稳定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主张,以及在国际法框架下如何解决海洋争端的内容?我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客观、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东海地区自然资源,如油气、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的历史,以及这些资源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那就更好了。
评分《中国的海洋:东海》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是一名对海洋科学和生态环境保护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所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东海的海洋环境特征。这包括东海的海流、潮汐、水文条件,以及这些因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我希望能了解到东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比如珊瑚礁、海藻林等,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大型的鲸豚类。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东海的渔业资源现状,以及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东海生态造成的破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呼吁大家关注东海的生态保护,并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议。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东海近期海洋科研的成果,比如深海探测、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那将更具前沿性和启发性。我还对东海的海岸带地貌和地质构造感兴趣,了解海岛的形成、海岸线的变化,以及这些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东海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且激发我对海洋保护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