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I章 概述
第I节 戏曲历史
一、南戏
二、元杂剧
三、四大声腔
四、花雅之争
五、百花争艳
第二节 戏曲特征
一、综合性
二、技术性
三、程式性
四、夸张性
五、虚拟性
六、歌舞性
第三节 行当与流派
一、行当
二、流派
第二章 戏曲音乐
第I节 音乐构成
一、声乐
二、器乐
第二节 唱腔结构
一、曲牌体
二、板腔体
第三章 剧种介绍
第I节 昆曲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第二节 京剧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第三节 豫剧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第四节 越剧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第五节 评剧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第六节 黄梅戏
一、前世今生
二、剧种音乐
三、演员流派
四、名作鉴赏
附录一:谱例索引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教材?高等职业教育艺术选修教材:戏曲音乐》为中国音乐学院课程的必修教材,也作为我国中等艺术院校开设该课程的重要可选教材,同时还可作为其他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高职、大专艺术院校的参考教材,更能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学习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一条途径。《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教材?高等职业教育艺术选修教材:戏曲音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翻开内页,那种排版上的严谨和细致度立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得出来,编著者在资料搜集和内容组织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章的逻辑推进都显得非常自然,从宏观的历史脉络过渡到微观的唱腔分析,过渡得几乎是无缝衔接。我个人对历史性的梳理尤其感兴趣,比如书中对于中国戏曲如何从早期的“说唱表演”逐步演化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综合舞台艺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和重要人物是如何被描绘和评价的。我希望教材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教科书式的历史叙事。尤其是在提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戏曲艺术时,我更期待看到那种“百花齐放”的生动场景,是怎样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各自独特的审美风格。对于曲艺部分,我希望它能涵盖更广泛的门类,不仅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相声、评书,那些更小众但同样重要的地方曲艺形式是否也能得到应有的笔墨?如果能附带一些音频资料的指引(尽管我看到的是附带CD),那么理论学习和听觉体验的结合就能真正实现,否则,脱离了声音的戏曲和曲艺讨论,总像是空中楼阁,缺少了灵魂。
评分这套教材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真正让我感到踏实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关系。在涉及“音乐”的层面,我非常关注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引入程度。比如,戏曲音乐中的“板式”结构,是理解其节奏和情感表达的核心,教材是如何剖析这些复杂结构的?是采用西方的乐理视角进行分析,还是更侧重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旋法”和“调式”概念来阐释?我倾向于后者,因为这样更能抓住中国戏曲音乐的“气韵”。此外,对于“伴奏”的研究,我希望它能深入到不同声部乐器的配置、相互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烘托和强化演员的情感表达。如果教材能提供一些经典唱段的“音乐分析图”或者记谱示例,那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音乐伴奏或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将是无价之宝。那种将音乐元素层层剥开,展示其内部精妙运作的分析过程,才是真正体现高等教材价值的地方。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色彩搭配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那种厚重的纸张手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乾坤。我原本对戏曲和曲艺的了解非常有限,只停留在一些零星的片段印象中,总觉得它们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难以接近。然而,拿到这本书后,从目录的编排来看,它似乎试图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我们这些初学者与那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世界。我特别期待它在基础知识的梳理上能做到何种程度的详尽,比如对于不同剧种的声腔特点、板式结构乃至伴奏乐器的详细介绍,是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释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如果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尤其是在配图上能提供一些舞台的经典瞬间或乐器细节的特写,那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我在初识阶段就不会被晦涩的理论吓退,而是能被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这套教材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这让我对其实用性和教学导向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鉴赏眼光的未来人才。
评分最后,从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这套教材对于“传承与发展”这一宏大命题的处理方式。戏曲和曲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我希望在教材的收尾部分,或者在特定的章节中,能探讨现代舞台实践中,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灯光设计等)来提升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同时又不破坏其核心的审美范式。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纯传授历史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期待教材中能穿插一些“案例分析”,剖析近年来一些成功的戏曲复排或新创剧目的幕后故事,特别是他们在音乐处理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将历史知识、音乐理论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视野,才能真正赋予这套《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教材》持久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并能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迎接未来的艺术挑战。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于附带的CD内容抱有极大的好奇与期待,因为对于戏曲和曲艺的学习,听觉输入是绝对的第一要素。如果这套教材的理念是成功的,那么CD中的选材和录制质量就至关重要。我希望CD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朗读或配乐,而是精选了能够代表不同流派、不同艺术成就的“范例”。比如,在介绍某个流派的代表性唱腔时,能否提供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录音对比,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师承”与“创新”之间的细微差别?对于曲艺部分,现场感和语言的韵味是关键,我希望CD能够捕捉到那种特有的“火候”——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感、即兴发挥的灵动性。如果CD中能附带一些关键唱段的“分轨”或“标注”说明,指出在特定乐句中,是哪种乐器在起主导作用,或者演员运用了何种独特的发声技巧,那就太棒了。这套教材能否真正“活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套听觉资料的配套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