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梦想的骑点
定价:40.00元
作者:蓝丽娟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024931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生命有热情,做什么都会成功,75岁高龄的台湾巨大集团董事长刘金标,带领28名两岸骑友,共同组成一支”京骑沪动“自行车队。
从北京到上海,共1668km骑行。这是”梦想乘以意志力乘以使命感“的一场壮游,它源自一个梦想,在此梦想的骑点上,车友们共同体验着“铁马”行天下的各种“惊奇互动”……
1668km京沪壮游,你也做得到!惊奇参与:台湾伟太广告董事长孙大伟,台湾海碟唱片集团董事长林秋离,台湾知名作家王文化,台湾知名媒体人兰萱,台湾台中大里仁爱医院副院长张之光,台湾耳鼻喉科医师杨怀卿,前奥运中华台北队自行团队总教练狄懋昌,前奥运中华台北队自行车选手张寿生,北京台商会会长林清发,捷安特(中国)总经理郑宝堂。
这是一本在梦想的骑上完成使命的好书,值得所有热爱单骑行旅、向往自在乐活的人收藏、细读……
内容提要
“有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出自电影《练习曲》)
就是这句话,让台湾巨大集团董事长刘金标,毅然决然地于2007年5月完成了他的环台之旅;2009年5月,他再次浩浩荡荡地带领两岸骑友,从北京到上海,历经1668km风吹日晒的考验,写就了这场“京骑沪动”单骑壮游。
这位一向被人尊称为“自行车教父”的企业负责人,终以意志力克服了年龄与体能的限制,成就了两岸休闲、旅行与文化交流使命的乐章!
天涯海角,标哥值得追寻。
——台湾伟太广告董事长 孙大伟
这是一本在梦想的骑点上完成使命的好书值得所有热爱单骑行旅、向往自在乐活的人收藏、细读…一
目录
作者介绍
蓝丽娟,曾任《天下杂志》、《康健杂志》副主编、民视新闻部编辑。第五届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道奖杂志类首奖得主。 写作领域以生活美学、旅游等new life style为主,畅销代表作为《跟着安藤忠雄看建筑》(荣获2008年诚品畅销百大艺术类第四名)。 2003年开始骑自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奇特的魔力,初读时,我几乎是被一种强烈的画面感裹挟着向前。它似乎不是在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流动的、充满隐喻的梦境。作者对景物的描摹细致入微,每一笔都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湿润的苔藓气味,或是远山轮廓下那抹将逝的霞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犹豫、那些不甘,都被放置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下,显得既渺小又无比真实。读到某一章节,主人公做出了一个看似冲动却又深思熟虑的决定,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岔路口,心跳加速,为他/她的选择感到一阵眩晕。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慢板小提琴,让我们沉浸在哲思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时而又陡然加快,像疾风骤雨般袭来,让人喘不过气。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读完的书,它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环境描写,因为真正的线索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旅程”的真正含义,它不只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场灵魂深处的自我挖掘与重塑。
评分我很少看到有作品能如此大胆地解构时间与记忆的碎片,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次翻转,视角和时间线都会发生剧烈的位移,这使得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将散落的线索重新拼凑起来。初看时,我甚至有些挫败感,觉得故事像是在故作高深,那些跳跃的场景和突然插入的独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这种破碎感恰恰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情绪——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往往不是一气呵成的史诗,而是无数个突如其来的“现在”和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去”交织而成。作者对于“失落”的表达尤其到位,那不是那种嚎啕大哭式的悲伤,而是一种深植于骨髓、带着微微苦涩的回甘。书中描绘的那些边缘人物,那些在主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灵魂,他们的孤独感具有一种普遍的穿透力,让我联想到自己生命中那些不被理解的瞬间。读完之后,我关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结局,而是一系列情绪的残影,这可能才是真正高明的叙事手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音乐来比喻,那一定是一首融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和现代主义的奔放的协奏曲。它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直白和快节奏的对白,而是充满了古典文学特有的那种沉稳和韵律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的选择都抱有近乎苛刻的追求,使得一些原本平淡的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下也能焕发出惊人的光彩。比如,书中对“沉默”的描写,与其说是在描写声音的缺失,不如说是在描绘沉默本身所承载的重量与意图。我喜欢它那种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城市的水泥森林与荒野的寂静相互映照,衬托出个体存在的脆弱与坚韧。这本书像一面复杂的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书中角色的命运,也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焦虑——那种被高速发展裹挟着,却又渴望回归本源的矛盾心理。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被郑重对待的文学邀请函。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原本以为它会走一条相对安全的、聚焦于个人成长的路径,结果却发现作者将笔触伸向了更宏大、更具哲学思辨的领域。书中的部分篇章涉及到了某种关于“选择的悖论”的探讨,让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质疑既定的价值体系,他/她笔下的人物往往在一次次“必须做出取舍”的关键节点上徘徊,而这些取舍不仅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对“何为正确生活”的最终定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希望”这一概念的处理,它没有被简单地描绘成一盏指路的明灯,反而更像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维持的内在火焰,时常在怀疑的寒风中摇曳。这种对主题的深刻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层面,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读者拿出批判性的思维,去质疑书中人物的动机,同时也在无形中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就像在迷雾缭绕的古老图书馆里独自探险。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并非清晰可见的楼梯或走廊,而更像是通过一些隐晦的符号或色彩的渐变连接起来的。它不太照顾读者的直观感受,反而更倾向于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非线性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回溯前几页,去重新确认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因为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一个多章前埋下的伏笔精准地引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等待”的描绘。那种漫长、无望却又充满内在张力的等待,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几乎能感受到时间在指缝间缓慢流逝的沙砾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那些没有被明确解释清楚的部分,反而激发了读者最旺盛的想象力和参与感。它不是在向你“讲述”故事,而是在邀请你“共同完成”这个故事的最终含义,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双向的文学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