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
定价:28.00元
作者:权雅之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08357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审视原罪,调侃欲望,坦荡啜饮伊甸园醇香
视角标新,观点立异,理性解读性心理迷茫。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调侃婚姻、家庭、恋爱和两的通俗性大众读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压抑、性禁锢一直为其主要特色之一,但近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性观念、方面出现反弹,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令人目不暇接,使更多的人在性的问题上面临困惑和迷茫。针对这些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现象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关注的性文化心理问题,本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以理论阐述和实例相密切结合的手法,以生动、通俗、略带夸张的标题,以幽默、犀利、轻松易懂的语言,推出鲜明的观点与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心颤》在给读者以阅读快感的同时,可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目录
前言
章 性层面:千年心颤抖
1.1 为不绝于耳的千年一骂——“万恶淫为首”解密
1.2 古代外交场合的“性开化”
1.3 浴血抗战的“一夫一妻制”还能撑持多久?
1.4 别拿着贞节牌坊当先进文化
1.5 从宁死遮掩到疯狂暴露
第二章 性文化心理的社会季风
2.1 也不知黄段子撞了哪一位的腰
2.2 “”地下一层,“二爷”地下二层
2.3 虽然“耍流氓”已升级换代为“性骚扰”
2.4 都市里的“戏剧性”女人
2.5 她们,冲着沧落大胆往前走
2.6 婚外的心理轨迹
2.7 偶像为何驰骋于少男少女的情怀
2.8 “偶像的黄昏”的启迪
第三章 女生的张力
3.1 鞭子与糖果
3.2 哲学美女刘小样
3.3 为尼采一辩
3.4 红颜之怒
第四章 面对男性的女性心里
4.1 别动!还原!激情的性爱奶酪
4.2 依赖与驾驭——悖论漩涡
4.3 委屈:索取回报的焦躁
4.4 忌妒——阴暗的汗潜伏
第五章 面对女性的男性心理
5.1 绝不一劳永逸的“珠联壁合”
5.2 从“阴盛阳衰”到“气管炎”
5.3 谁敢当姑奶奶的“博士后”?
第六章 择偶——容易褊狭错位
6.1 性爱天平——几斤几两和讨价还价
6.2 命运,没有为绣球划定抛物线
6.3 一见钟情与鱼目混珠
6.4 择偶“安全感”的利弊之辨
第七章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7.1 性爱心理角斗的新搏杀——保卫恋爱
7.2 惧怕爱情
7.3 阴差阳错与心理错位
7.4 恋爱——心理人格的角斗场
作者介绍
权雅之,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写作。听其讲课和心理咨询,信息量大,观念新颖,思想深邃,生动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在性科学、性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决策思维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著有《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等四部著述,有百万字以上文章诗作发表于各种媒体;在10多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沉的墨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本就是个对视觉美学有要求的人,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封面和封底的触感,就觉得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读物。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章节的起始部分会穿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艺术插画或老照片,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巧妙地呼应了后文的论述,为那些略显严肃的理论增添了一层艺术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其中一章讨论早期人类符号的形成时,配上的那幅抽象的岩画拓片,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混沌又充满原始力量的语境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在内容构建之余,也深谙如何通过物理载体来构建阅读体验,这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风潮中,实在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被珍藏。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的论证深度和广度。这本书明显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它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到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都能被巧妙地整合到同一个论述框架内。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示这些复杂论据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他不会盲目崇拜任何单一的理论流派,而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不同学派的观点之间穿梭对弈,最终构建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宏大图景。这种成熟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献的兴趣。这不是那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肤浅论述,它敢于直面复杂性和模棱两可性,并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为这些模糊地带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读完之后,我对这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敬畏之心,因为我看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知识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有力”。作者的文字很少有情绪化的渲染或夸张的修饰,一切都显得沉静、内敛,却又在精准的措辞中蕴含着强大的穿透力。他似乎深知,真正深刻的洞察不需要喧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尤其喜欢那种他用来描述那些微妙的心理状态的词汇,它们精准到几乎能让人捕捉到一闪而过的思绪。比如,在讨论群体压力时,他没有使用“恐惧”或“压抑”这类常见的词语,而是用了一个更微妙的词汇来描述那种“被期望的自我表演”所带来的内心张力,一下子就击中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精确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你总能感受到,作者的每一个用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服务于整体论点的。它像一把极其锋利的手术刀,干净利落地剖开现象的表层,直抵核心的肌理,没有一丝多余的赘笔。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科普读物,关键在于能否把深奥的理论用日常的语言重新包装,让门外汉也能听得懂、有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大量采用了类比和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模型。我记得有一段,作者在解释“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时,举了一个关于集体用餐礼仪的例子,从一个孩子如何观察父母的行为,到最终形成自己下意识的反应,整个过程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我瞬间明白了那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而且,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该快则快,信息密度高,该慢则慢,留出足够的空间给读者消化和反思。读完某一章,常常需要放下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想一会儿,这种被引导去进行深度思考的感觉,比单纯接受知识要过瘾得多。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启发”你思考,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沟通者才能做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或者学科分类进行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每一部分都会引入一个新的核心概念,然后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加的细节和交叉对比,让读者对主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它们不是生硬的断裂,而是像一段流畅的音乐乐章,通过一个精妙的提问或者一个未解的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向下一阶段的探讨。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感和连贯性,不会让人感到章节之间是各自为政的孤岛。这种精心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担,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期待感,仿佛每翻过一页,都在解锁一个更深层次的谜团。对于结构控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