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纳兰词 | 作者 | 纳兰性德,《线装经典》编委会 |
| 定价 | 24.90元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 ISBN | 9787541483646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纳兰词》是我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杂感等方面,塞外江南、古今风物尽收其中,词风清丽隽秀、幽婉顽艳,颇有南唐后主之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本书以通志堂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辑录而成,旨为广大读者奉上一代才子笔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绝美与情韵。 |
| 作者简介 | |
|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自幼修文习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书画骑射无所不精。虽生于名门望族,性情却淡泊挚诚、率性求真,其笔下词作多以思乡、思亲、思友为线,清丽伤感、风雅隽永,被誉为“清代一词人”。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接近于一种心灵的“慢游”。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少有时间去真正“品味”一首作品。这本书里的内容,仿佛拥有某种魔力,它迫使我放慢呼吸,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意象代入到我自己的生活场景中去揣摩:当读到“阶前梧叶已秋声”时,我仿佛真能听到窗外叶子飘落的沙沙声,连带着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时光流逝感。这本书的选材似乎有意地避开了那些过于高亢激昂的篇章,转而倾向于那些细腻入微、描摹日常寂寥或淡泊心境的作品。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自我深处的对话,它教会我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内心的清明与宁静。阅读完某一篇后,我往往会合上书本,静坐许久,让那种古典的韵味和情绪慢慢沉淀在心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精神滋养。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细节控”,对于书籍的印刷质量和校对水平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坦白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尤其是墨色的均匀度和纸张的抗反光处理,达到了令人称赞的水准。我曾试着在不同光线下阅读,即便是台灯下昏黄的光晕,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文字的清晰度,没有出现任何油墨洇开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对于阅读需要反复斟酌的诗词来说,至关重要。另外,我注意到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某些版本中对“韵脚”的标注处理得非常得体,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生硬地用符号标出,而是用一种非常柔和的处理方式,既不破坏整体美观,又能精准提示音韵的起伏。这种对技术层面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学的尊重,他们明白,对于这类作品,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会破坏掉读者沉浸于美学享受的整体心境。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和情感表达,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精巧的窗户。它不仅仅是词作的简单堆砌,更像是一部关于那个特定时代贵族精神的侧写记录。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被选入的篇目,它们似乎经过了非常精妙的筛选标准,每一首词都如同从浩瀚的河流中打捞出的、晶莹剔透的琥珀,折射出复杂的历史光影。比如其中几篇描绘江南烟雨的句子,那种“湿漉漉”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氛围感,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就能达到的,它需要对自然体察入微的洞察力。我甚至会对照着地图去想象作者们登临之处的地理环境,试图捕捉到他们当时的心境波动。这种带着学术探究精神的阅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一曲曲婉转的、带着吴侬软语的低吟。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引导读者进行如此深入的“考古式”阅读。
评分这本精装本的诗词选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素雅的底色上用着工整的宋体字印着书名,没有多余的喧哗,让人一见便知是值得细品的佳作。我尤其欣赏它装帧的用心之处,纸张的质感非常上乘,即便是多次翻阅,也不会显得松垮或廉价。拿到书架上,它和其他任何一本我珍藏的古籍放在一起,都显得毫不逊色,仿佛自带一种清冷而高贵的气质。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极为考究,每一首词的间距、每一行的对仗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留白的空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意境,阅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视觉享受。那些细小的、几乎不易察觉的校对痕迹,也显示出编纂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经过时间沉淀的、值得被温柔对待的文化遗产。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摩挲书脊上的烫金字,那光泽在灯下流转,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与古代的文人进行无声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许抵触的,毕竟是古典文学,总担心晦涩难懂,会变成一本束之高阁的“摆设”。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堪称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的脚注,而是巧妙地将关键的生僻字词解释穿插在词作的旁边,既保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即时解除了阅读的障碍。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些词条后面,编者还附上了简短的背景介绍,比如某首词创作时的历史事件,或者作者当时身处的具体困境。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文字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性,我不再是孤立地理解“格律”和“对仗”,而是开始体会到字句背后那份真切的生命体验。这套注释体系,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坚固桥梁,让深度欣赏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精英专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