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何偏偏你单身:大龄女青年婚恋指南
定价:39.80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何美鸿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90123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帮你完成从新手到高手的爱情修炼。
●结合大量典型案例,从大龄女性的性格、心理、社会阅历等方面加以理性剖析、科学考量、婚恋指导,倡导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
●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剂幸福良方!
内容提要
当今单身浪潮蔓延中国,中国适婚单身男女人数已突破2亿,“大龄青年婚恋难”已成为全社会性难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上女性有2.47%未婚,而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仅有0.92%未婚。
本书列举了大量典型案例,从大龄女性的性格、心理、社会阅历等方面加以理性剖析、科学考量、婚恋指导,倡导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使得婚姻之花常开不败。
目录
上 篇
下 篇
后 记
作者介绍
何美鸿:70后女性情感专家、作家,现居江西南昌,扫花文学网执行总编,完成作品逾80万字,在两、女性心理治疗等方面造诣颇深,能够引导人们快速提升身心健康,具有丰富的情感类话题咨询经验。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刁钻,它避开了那些老生常谈的“如何打扮自己”或者“如何制造偶遇”的浅层技巧,而是深入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心理困境。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时间成本”的讨论。对于我们这群把青春献给了KPI和项目进度的群体来说,恋爱和相亲的“投入产出比”确实令人咋舌。你可能花了一晚上精心准备的约会,结果对方只是想找个饭搭子;你投入了真诚和信任,换来的却是资源的消耗和情感的透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效率至上”的思维模式与“随缘”的恋爱状态之间的矛盾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更适合高知独立女性的“情感时间管理法”,帮助我们有效筛选信息,减少无效社交的内耗,那就太具有实操价值了。它不应该只是教我们“如何嫁出去”,更应该教我们“如何不委屈自己地去选择”。
评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它应该不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吧?我更倾向于一种散文体或者对话录的形式,这样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如果能穿插一些作者自己或访谈对象的“翻车”经历,那就更真实可爱了。尤其是在处理“催婚压力”这一环节时,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既能维护亲情关系,又能坚守个人边界的“高情商回怼”范本。毕竟,我们在职场上可以八面玲珑,但在面对至亲的“爱之深责之切”时,往往会瞬间破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社交防御术”,让我能够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守住自己的节奏,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读起来就像一杯醇厚的红酒,微醺中带有一丝清醒的洞察力。
评分从装帧和作者的笔锋来看,我感觉到一种跳脱出传统“婚恋导师”框架的洒脱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过来人苦口婆心的劝诫,而是一个能和你一起哈哈大笑,同时又犀利地指出问题所在的朋友。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些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案例分析,最好是那种“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的瞬间,让人拍案叫绝。例如,谈到原生家庭对择偶观的影响时,能不能分析一下那些“事业上雷厉风行,回家就想找个‘妈’来照顾自己的另一半”的奇特组合是如何产生的。我尤其关注那些长期处于“关系舒适区”的女性,她们习惯了自己解决一切,反而不知道如何在亲密关系中示弱和依赖。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打破这种“超独立”壁垒的心理建设步骤,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超越了一般的婚恋指导,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伴侣指南。
评分这书名真是直击灵魂,我一看到就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作为一个在“大龄”和“单身”这两个标签之间挣扎了许久的人,我深知其中的无奈与辛酸。市面上关于婚恋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是陈旧的“成功学”,要么是过度贩卖焦虑的“毒鸡汤”。我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更贴近现实、更有人情味的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资深的闺蜜,不是居高临下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陪着我一起梳理那些盘根错节的心结,那些在职场打拼多年后,面对感情时产生的各种“防御机制”和“自我设限”。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聊聊,在现代社会,女性经济独立后,如何平衡事业与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价值感;如何识别那些看似优秀实则“人品存疑”的潜在伴侣;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接纳并享受当下的单身状态,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放下对“必须结婚”的执念,转而关注“如何幸福地生活”,那就太值了。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对“大龄单身”的刻板印象,什么“眼光太高”、“要求太多”、“就是命不好”。我买这本书,是想看看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这群“被剩”的女性正名,或者至少,提供一个更理性、更包容的视角。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拆解“年龄焦虑”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压力,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的“不够努力”。同时,我也想了解,在作者看来,现代意义上的“高质量伴侣”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特质?这些特质是否依然围绕着传统的“提供者”角色,还是说,已经演变成为更侧重于“精神共鸣”和“生活伴侣”的伙伴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评判标准所绑架的“理想关系模型”,那么它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启蒙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